APP下载

解毒愈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2023-05-14宋倩红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胃脘螺杆菌胃溃疡

宋倩红,李 龙

(浙江省德清县中医院·浙江 德清 313200)

邱 彬

(浙江省台州市博爱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临床胃溃疡患者Hp检出率达70%以上[1];Hp根除成功患者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患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和长期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西医主要以降低患者胃内酸度和抗Hp以及加速溃疡愈合等治疗为主,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用药存在较多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注重疾病与患者临床证候的关系,且重视整体性,应用于治疗胃溃疡的治疗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提高Hp清除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2]。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解毒愈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53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06例,按就诊顺序奇偶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48.6±3.2)岁;平均病程为(14.3±2.6)月。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48.3±3.1)岁;平均病程为(14.1±2.4)月。2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诊断标准,患者存在上腹部疼痛且与进食有关,服用抗酸类药物可缓解腹痛;剑突下存在局限性压痛;胃镜检查提示活动性溃疡。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证,主症:腹胀、胃脘疼痛、食欲减退等;次症: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以及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2)胃镜确诊为活动性溃疡,且溃疡直径在3~20 mm;3)年龄在18~70岁;4)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

1.4 排除标准 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伴胃穿孔或出血、肝硬化的患者;既往胃部手术史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复合型溃疡或巨大溃疡患者;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治疗用药或成分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上海信宜药厂,国药准字H20031292),10 mg/次,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湖南新思维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589),1 g/次,2次/日;克拉霉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1041),0.5 g/次,2次/日口服;果胶铋胶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181)100 mg三餐前和睡前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组于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用自拟解毒愈溃汤治疗,中药组方:黄芪20 g、瓦楞子20 g、建曲2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炒白芍15 g、茯苓1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0 g、白及10 g、乳香10 g、没药10 g、延胡索10 g、陈皮10 g、生姜10 g、炙甘草5 g;每日1剂,加水煎取300 mL,早晚各服1次,150 mL/次,7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

2.3 观察指标 1)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对包括腹胀、胃脘疼痛、食欲减退、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消瘦等症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按重度、中度、轻度和无分别记3、2、1、0分,总分即为证候评分。2)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复查13C呼气试验(13C-UBT),阴性为Hp感染根除成功.3)复发情况:随访半年,观察2 组患者治愈后复发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版本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例)

3.4 2 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科的多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发病的主要病因,医界已达成共识。幽门螺杆菌毒素引起胃黏膜损伤,宿主免疫反应介导胃黏膜损伤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盐酸分泌和调节异常[5],,因此幽门螺杆菌根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以及时消除病因,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加速其溃疡的愈合,防止疾病复发。西医临床上常用的Hp根除办法为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一般为PPI(兰索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替硝唑等),四联疗法为 PPI+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两种抗生素。而根据最新制定的《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目前主要的治疗根除HP方案四联疗法,疗程为2周,其各个方案对于 Hp 感染的治愈率约为 85%~94%,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部分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如长期服用或可诱发其他病症,影响患者预后。

中医根据胃溃疡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再有《脉经》记载:“关实,胃中痛。”可见,中医对胃痛的认识由来已久。对“嘈杂”病因病机描述源自于《丹溪心法·嘈杂》:“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亦有记载为“食郁有热”。而对“嘈杂”的症状描述在《景岳全书·嘈杂》之中“嘈杂一证,或作或止……,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中懊侬,莫可名状”。《素问·痹论》篇中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有《杂病广要·胸痹心痛》云:“饮食过多,不能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医学正传·胃脘痛》记载:“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故胃脘痛。”强调饮食不节则内伤脾胃,易致脾胃气虚而发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云:“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饮食不下。”《杂病源流犀烛·胃病》云:“胃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说明了情志因素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肝木乘脾土,脾胃气虚而致病。纵观古今医家对此病的认识,胃溃疡发生的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情志失调等致脾胃受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滞,失于和降,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胃脘,不通则痛、则病痞满;或因素体脾胃虚弱,失于运化,气血乏源,致络脉失养。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脾失健运,邪毒乘袭是胃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解毒为主。笔者自拟解毒愈溃汤组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具有补益脾胃功效;党参健脾补中;炒白术可补脾益气燥湿;炒白芍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瓦楞子可制酸止痛;茯苓可健脾益气,淡渗利湿;陈皮可行气健脾;建曲可健脾暖胃消食;生姜可散寒温中,补脾益胃,防苦寒之剂伤胃;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可使邪毒清,脾胃和,升降复,共奏健脾解毒愈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具有益气生肌作用,可促进溃疡愈合[6];党参提取物可减轻患者胃黏膜损伤,同时还可降低血清中丙二醛水平,升高SOD水平,并可增强患者胃黏膜保护作用,促进其自我修复[7];白术具有改善胃肠道功能、抗炎、抑菌、促进黏膜溃疡愈合、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作用[8];白芍具有止痛和抗炎等作用[9];延胡索具有抗溃疡和镇痛以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10];瓦楞子可保护患者胃黏膜以及抗溃疡,促进患者溃疡愈合[11];茯苓可抑制胃液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12];陈皮具有消炎止痛和抗炎等作用[13];建曲可增强人体的消化功能[14];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乳香、延胡索等均有根除幽门螺杆菌作用[15];甘草可促进胃黏膜修复,加速溃疡愈合[16],故诸药配伍疗效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p清除率为92.5%,较对照组Hp清除率(73.6%)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治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笔者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西药治疗,把握脾胃气虚、毒邪侵袭的关键病机遣方用药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患者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并能降低复发率,收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自拟健解毒愈溃汤联合西药四联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优于单纯四联用药,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脘螺杆菌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辣椒素-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医食疗治疗慢性胃溃疡30例
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治疗胃溃疡41例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