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脾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

2023-05-14张胜威王华胜李晓洁刘世举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脓血溃疡性脾虚

王 东,张胜威,王华胜,李晓洁,刘世举

(1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症状反复发作,临床难以彻底治愈,临床主要是以腹泻、腹胀、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1]。目前,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仍然是西医的临床常用药,但是上述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多,药物刺激性强,患者难以耐受等劣势[2]。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归为“痢疾”“泄泻”等范畴,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以不良反应少、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失运化,津液不输,停聚于下焦,湿邪内生,湿聚生热,热盛肉腐,引发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湿盛为其根本,因此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主。消溃方是本院治疗脾虚湿盛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本方在参苓白术散为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以健脾利湿,止泻止血为主要作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笔者临床中采用补脾消溃方治疗脾虚湿盛证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肛肠科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盛证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2.57±7.54)岁;病程1~6个月,平均(4.43±1.33)月。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18~65岁,平均(31.87±6.69)岁;病程1~7个月,平均(4.60±1.45)月。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的共识意见》[4];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明确为溃疡性结肠炎。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5]表现为:腹泻,便血,黏液较多,里急后重,反复发作,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2)处于发作期;3)年龄18~60岁;4)患者同意本次治疗方案,并配合治疗。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3)重度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不按研究要求服药或自行采用其他治疗方案者;5)无法反馈疗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补脾消溃方水煎服,山药30 g,黄芪30 g,白及20 g,党参15 g,仙灵脾15 g,茯苓15 g,陈皮12 g,白术12 g,砂仁9 g,黄连6 g,五味子6 g,吴茱萸3 g,甘草6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200 mL/次,连续服用4 周。 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0.25 g/片)口服,2片/次,3次/天,疗程4 周。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症状评分 对包括腹泻、腹胀、腹痛、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根据患者病情,从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各评定1 次。

2.3.2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及TNF-α表达,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治疗前后各检测1 次。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及TNF-α比较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因尚不明确,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7]。现阶段药物治疗难以彻底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较长的周期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缓解症状。西医治疗本病常以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等治疗[8-9]。美沙拉嗪是水杨酸钠类缓释剂,具有减缓肠黏膜损伤及修复肠黏膜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10]。

TNF-α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合成,在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其可以通过与受体TNFR1和TNFR2结合,发挥多种促炎作用,破坏肠道屏障,并促进IL-6的分泌,参与UC的病程进展[11]。IL-6 能诱导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TNF-α的表达,促进炎症反应,是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12]。IL-10能够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削弱T淋巴细胞的活性,并通过稳定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产生抗炎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13]。因此,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炎症因子可有效反映疾病的进程及治疗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痢疾”“泄泻”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邪侵袭五脏,损伤肠络,引起腹泻,病久则引起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14]。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均具有相关性,脾虚湿盛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责之于脾。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及水液,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邪气侵袭肠络,肠络受损,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同时,湿邪具有趋下和黏滞的特点,表现为症状的缠绵性和病情的反复性。因此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在治疗脾虚湿盛证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除收敛止泻外,利水渗湿也是主要的手段;治疗中以健脾为主,脾气旺则水湿得以运行,不至于凝滞于肠络而损伤肠络;津气同源,还需要配以补气药物,气行则津行;湿为阴邪,具有阴邪的寒冷之象,应佐以温阳药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补脾消溃方以山药、黄芪为君药,山药健脾,黄芪补气,脾健则水液得以运化,气行则津行;臣药以白及止血,党参健脾补气,仙灵脾温阳,茯苓利水渗湿,五味子收敛止泻;佐以陈皮加强健脾之功,白术增强健脾渗湿功效,砂仁和胃化湿,黄连清热止泻,吴茱萸温阳;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的作用。

本文结果可见,补脾消溃方可有效调节患者IL-6、IL-10及TNF-α等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泻、腹胀、腹痛、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

综上所述,补脾消溃方可调节IL-6、IL-10及TNF-α等炎症因子,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健脾止泻、利水渗湿,治疗脾虚湿盛证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脓血溃疡性脾虚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脓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