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出于川 弦歌不辍

2023-05-04罗灯光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崖州三亚

罗灯光

三亚吉阳区月川村是一个古韵悠长的村落。它为古临川里三村之一,从有文献记载的宋宝祐四年(1256年)算起,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760多年历史了。

三亚月川又是一个美丽的村落。它东倚豪霸岭,北临金鸡岭,三亚水、大陂水和临川水流经村域,并为两股清流南奔三亚港,村落就躺在半月形的溪流怀抱,充满诗情画意,月出于川的意境由此而来。

月川的先民不只是盐灶户,许多是出仕琼崖者、遣崖官吏及其后人,极具耕读传统,崇文重教。譬如《崖州志》确认的月川人陈端章,月川村志称他为宋征辟,实因才获征辟,授通直郎,品阶属正八品,他的儿子陈国华考中进士,为宋宝祐四年丙辰文天祥榜,乃三亚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到了明代,三亚这才诞生钟芳、钟允谦父子和周世昭三位进士。月川还出过贡生王恭成、梁蒙、陈光运,廪生林瑞川等,文脉悠长,弦歌不辍。

林瑞川系月川的代表性人物,初为廪生,后来的发展令人赞叹,而起步时则跟贡生陈光运关联。

陈光运凭着他的聪明能干,置办了诸多田产,其肥田沃地延伸今海罗村一带,并陆续在村里置建了多处房屋,到其子陈国柄一代,已是家大业大了。彼时,少年林瑞川走进了他的视野。

林瑞川家来自崖州滨海村落球尾灶。唐宋后崖州近海村民很多能煮海水为盐,崖州以煮盐闻名的村落有头灶、中灶和球尾灶。曾有一首崖州民歌描述过当年球尾灶盐灶户的辛酸:“有女勿嫁盐灶村,铁打肩膀担都酸,牛皮作衣穿也破,鸡还不啼到港门。”也由此可见球尾灶传承的煮盐工艺尚可,只是凄风苦雨,民不聊生,购买力弱,加之交通闭塞,造成球尾灶盐难以销售,盐灶户才如此艰难。而依托“商船麇集”的三亚港,月川盐业渐兴。林瑞川父亲以煮盐晒盐为生计,把球尾灶和月川人的经验融汇发挥;林瑞川母亲做点小买卖,烹制崖州小吃。林瑞川既跟父亲承接技艺,又帮母亲流动叫卖,勤快聪颖,乖巧灵活。这些,爱惜人才的贡生陈光运全看在眼里,对他极为赏识,支持他读书,招他为女婿。林瑞川乃1888年生人,陈国柄比他大一旬半,他娶陈国柄最小的妹妹。

豪霸苍苍,临水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如此欲望,陈氏父子兄弟潜藏累积心头,家境殷实了适时滋生,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月川小学。

依据1923年的碑记判断,月川小学为陈国柄家族首办。陈国柄生于1872年,卒于1923年,葬于海罗“迈田”,其墓碑一直保存完好。碑刻“公诞三子,长河球,育养学校,时至当破壁而飞”;碑文落款署名之一是“妹丈林瑞川,清廪生”。可知陈光运长孙、陈国柄长子陈河球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陈氏家族对他寄予厚望;林瑞川为陈光运女婿、陈国柄妹夫,也就是陈河球的姑丈,根据陈河球后人回忆,他与陈河球年龄相差无几。月川小学草创初期,只有砖瓦教室四间,校址在今老村关公庙处。林瑞川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读师范,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时年21岁,风华正茂,恰值月川小学创建,于是怀抱鸿鹄之志进校任教,并很快担任校长,从陈河球手里把学校接过来,为其“教育救国”主张,脚踏实地做着培养临川里子弟的事情。

进入民国后,林瑞川基于对本地海盐资源的认识,对政府放宽盐政、各地盐品生产日趋扩大的理解,对临川水运、三亚港贸易等优势的把握,以及对制盐技术的轻车熟道,转向从商,经营盐业,建造盐田,向“实业救国”转型,但并未放下“教育救国”主张,一直兼任月川小学校长,直至第二届校长崖县(今三亚市)第一区梅东人孙惠公到任。

1911年出生的孙惠公,从崖县中学附设乡村师范班毕业,先被聘为梅东小学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被聘为月川小学校长,此后走上革命道路,曾担任中共崖县县委书记、乐东县县长等。如此优秀的青年才俊,在校长位置上尽心尽职,使林瑞川腾出身手来,把盐业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1930年,林瑞川集资创办了广琼粤盐业公司,以他的勤奋踏实、经营有方,使公司实力不断壮大,产品销售海南岛内、广东沿海地区甚至远销东南亚一带,属于他所有股份的盐田分布崖县月川、榆林、红沙等地20余处,约300多亩,一举成为遐迩闻名的本土实业家。

富起来的人家总要大兴土木,林瑞川也没有违背这个规律,他在傍着外家的地块上,建造一栋崖县较早出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建材全部运自香港,1934年竣工落成,就是现今矗立在月川老村中心的林瑞川旧居——三亚尚存的最早的民国名楼,人称“月川楼”。

老百姓云,欲知其人的业绩实力,就看他悉心盖的居所。人们透过历经沧桑的月川楼,依然可见主人当年的富足与辉煌。此楼两层,建筑面积560平方米,融合了西洋建筑和崖州民居的特点,矗立在方形的庭院当中,庭院四角各建一个兼容通行和防护功能的碉堡式门楼。通透的大回廊,白色的罗马柱,诠释着昨日的华贵与典雅;墙体的质朴和斑驳,承载着几代月川人不曾褪色的的记忆;现存的一个开着瞭望口和射击孔的碉堡门楼,还在诉说着主人当年创业的艰辛与传奇。

翌年,林瑞川在三亚港码头建造了一栋商用楼房,仍然是崖县早期建筑中的优质工程。他于1931年和1935年当选为第一、二届崖县参议员,1946年当选为第三届崖县参议长,1974年在台湾病逝,临终时嘱咐家人要回乡投资兴业,始终心系桑梓。

月川小学这间“百年老店”越办越强,1931年林瑞川出资支持由初小升级为完小,后由民办转为公办,1965年迁至三亚河东路现址至今,2009年2月更名为三亚市第九小学月川分校,2015年9月再更名为三亚市吉阳区月川小学,现有教学班37个、学生近2000人,占地13953平方米,建有设备完善的教学楼和综合楼。

月川,一直是一块育人的热土。崖县红专大学于1958年秋季创办,校址就在月川楼,尽管只招了一届学生,却是月川见证的历史上三亚的第一所大学。1959年,崖县卫生学校、崖县师范学校分别在月川创办;后者设置初师、幼师两个专业班,后合并入崖县中学。1961年,崖县中学五年一貫制实验班在月川创办,直至1963年才搬回校本部。月川村崇文重教,以耕读为本,以兴学为乐,形成风气、传统,在三亚的文教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随着三亚市区的不断拓展,月川作为城中村进行改造升级,就在原村旁边再造一个新村,占地256亩,以月川中路分南北两区,建有住宅楼25栋,总建筑面积76.9万平方米,时至今日,全村2850户搬进了新家,迎接新生活、新发展的曙光。

月川小学草创时期的房屋已无处寻觅,而月川楼尚属风姿绰约。它有幸躲过日寇的浩劫,也曾一度分给周边村民居住,改革开放后交回给林瑞川的小儿子林贻泽,目前已列为文物点,但尚未进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林贻泽希望这间祖屋能够保留并尽可能恢复当年面貌。月川居民更希望,这一月川的标志性记忆符号得以留存,并成为月川的历史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崖州三亚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北宋大儒宰相丁谓在崖州新传
海南三亚之旅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贵州小三亚』——罗甸
尚赫训练营燃情三亚
碰撞:海南三亚与河北迁西
三亚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