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实践研究

2023-05-01黄俊熊朝华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盲校动作技能

黄俊 熊朝华

在盲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保障视力残疾学生的体育权利,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前盲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视力残疾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盲校体育课程是增进视障学生健康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残疾人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尝试突破视障学生中全盲学生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以一实验班教学实践为基础,以运动技能形成为突破要素,探索提高视障学生体育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

1 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取柳州市特殊学校盲二年级和盲七年级复式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二年级人数为八人,一人低视力,两人有光感,五人全盲,其中一人全盲并伴有自闭症、智力低下,属于多重残疾类型的孩子,该班为课题实验班;七年级人数为三人,均为全盲生,此为参照对比班。

按常理,七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从研究者的观察,现状并不理想,基于此问题的关注,研究者选取新进入学的全盲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入手,探求突破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视障学生体育教学效果。

2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1)缺乏运动概念的支撑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全盲学生运动概念与动作相脱离的现象,概念的形成存在残缺或缺失的现象。例如跳绳,全盲学生在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居家活动较少且学生视力残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限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全盲学生缺乏跳绳的体验,造成运动概念缺失,导致起跳与摇绳动作不协调,难以完成跳绳这一连贯动作。概念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经验广泛运用,结合自己的过去已有的经验,两种经验相结合,以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失去视觉的盲童,他们没有具体事物的视觉经验,也就无法形成事物的视觉表象,更不能像明眼儿童那样借助事物的表象,通过比较,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2]

(2)空间位置感觉能力差

由于视力障碍,全盲学生感知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只能通过声音辨别方向和通过触摸辨别物体,无法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和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乏有转体和变向需要改变身体方位和空间方位的动作,但是在自主实践过程中尽管教师辅助视障学生完成,由于缺少参照物进行对比,视障学生转动的方位后与没有转动方位前的动作相比仍有较大的偏差。

(3)基本身体素质发展不足

全盲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胆怯、害怕,他们的主动性被压制,活动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视障学生身体肥胖,心肺功能差,运动系统不协调。[3]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同时也需要多种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例如练习俯卧撑发展上肢力量时,全盲学生在经过教师讲解示范以及触摸教师动作并参与辅助练习后的实践过程中,在开始俯卧阶段学生能够依据教师提示做到两臂屈肘,躯干与下肢挺直,但由于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不足导致无法支撑身体重量,不能还原和恢复成原姿势。身体素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运动技能地形成伴随着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身体素质也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速度。[4]

(4)恐惧心理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体育教学的上课地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局限于教室,环境的不确定性给视障学生带来了恐惧。这主要是因为视障学生以前参与体育活动有过摔倒、碰撞等经历,当再次来到相同环境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在体育课堂中表现为胆小、动作幅度小且行动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速度及质量。

(5)练习时间、频率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现阶段,盲班体育教学授课的模式与普通学校授课模式基本相同,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课的讲解示范、动作模仿、组织练习、错误动作纠正等环节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尤其是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学生依据教师讲解和触摸教师动作形成初步的运动表现所构建的动作往往都与教师所表达的动作有较大差距,运动表象较为模糊,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纠正,并再次组织练习。全盲学生在运动技能初步形成后就很难纠正,教师发现学生动作错误后需要花时间再次纠正,导致有限的时间里纠正错误的时间比练习时间要更多。

2.2 教师原因分析

由于体育教师并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容易采取对待正常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估计不足,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适于视障学生的特點,也会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效果的不理想又会让教师产生焦急心理,容易在教学语言上表现为更为严厉,体育教师严厉的教导学生,学生仅凭教师的语气来判断,认为体育教师很“凶”,在教学的沟通与交往中形成了阻碍,对体育课产生了抗拒心理。全盲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针对盲生体育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贴合学生年龄段的语气进行沟通,尽量把语速放缓,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的语言运用一定要表达明确,切中要害,有的放矢,讲解内容不可模糊不清,否则会影响学生理解内容。[5]

2.3 其他原因

(1)教材空缺

2016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还未完善配套,全盲学生无法从书本中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只能通过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传达,从而一定程度影响到视障学生对运动概念的认知与运动技能的形成。再则《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只提供纲领性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教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内容参考,指导教师“具体教什么”“怎样教”。体育教师只能依靠对以往开展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熟悉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采用分解练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2)家长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不重视

与班主任谈论学生课后体育锻炼情况时发现,部分家长鼓励学生学习以声音为介质的多种乐器,以补偿缺陷和丰富课后生活,课后时间多用于器乐的练习,导致学生课后没有时间或只花少量的时间复习和巩固体育知识与技能,达不到学生课后体育知识与技能练习的要求。

3 教学策略

3.1 早期干预,补偿缺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通过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经验,促使大脑的不断发展。在运动感知阶段(0-2岁),扩大感知范围,积累更多的信息与感性经验。较早开展听觉定向、触觉定向和嗅觉定向有助于全盲学生补偿缺陷。[6]

在视障学生早期干预中应该加强对视障学生家长的指导,加强对学生运动感知的训练与培养;在视障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错过视障学生运动感知敏感期的训练,在入学初期,应该进行抢救性补偿训练,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此项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素质

要掌握运动技能,前提是有良好的身体能力。体育教学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课堂上通过以声音为参照的游戏来调动视障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游戏穿插教学内容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力量、灵敏、柔韧、协调等体育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选择以声音为线索的内容和共同参与的团队活动来培养视障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在空旷无障碍的场地上,一人站在场地中央,其他人间隔一定的距离随机站立或人与人间隔一定的距离围成圈,由一名学生发出声音,其他同学依次依照声音去触碰发声者,培养全盲学生独立行走和辨别方向的能力。

3.3 校本教材的开发

特殊教育普遍落后于普通学校教育的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全盲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是依靠触觉和听觉,且获取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视障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有利于视障学生对运动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

3.4 发展定向行走,克服恐惧心理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理解时间、空间等概念,掌握定向行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各种环境中定向行走的信心和勇气,实现安全、有效地出行。熟悉学校各场所的环境,特别是教学场所,规避障碍,掌握方向、方位和距离以达到克服恐惧心理,进行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

3.5 优化课堂环境,运用教辅,合理运用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和时间效率,减少无效时间的出现。认真备课,提前布置场地设施,尽量清除教学活动场地障碍物;固定集合与练习时的队列队形,减少因队列队形组织带来的时间损耗;教辅人员协助,减少辅助练习环节的时间;优化课堂设计,保证练习时间与频率。利用低视学生资源,做小帮手,协助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助全盲生进行练习。

3.6 “先分解再综合”教学模式的运用

针对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教学适宜采用“先分解在综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初,在设计教学之时,把所教授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动作,依次对视障学生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再把这些动作进行串联,完成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完成教学。

案例1:武术操教学:盲二年级学生刚入学,很多概念性的知识欠缺、空间感、方向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迎来挑战。教师一方面分解教学内容,将一节内容分为四个八拍,每一个八拍分为八个动作,另一方面将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手把手辅助教学,待学生各动作已经初步掌握,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学生在反复练习和积累中动作的熟练度越来越高,所以学习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能在音乐的节拍下流畅完整的完成武术操。

案例2:学跳绳:前期铺垫大半学期,利用大课间时间,与班主任联合,初步学习摇绳。其次,在体育课堂上分解动作,分别练习各环节。全盲学生与有残余视力的学生相比,全盲学生不能模仿教师动作,只能通过触摸教师手臂摆动的方向和幅度,导致摇绳力度不够,绳子不能绕过身体或绳子可以绕过身体,起跳时机不准确与摇绳动作不协调,无法完成跳绳的整个动作。根据上述情况,教师再次将跳绳分解:甩绳、起跳、起跳与过绳时机的把握、甩绳和起跳动作衔接配合、完成跳绳整体动作、能够连续跳绳。摇绳阶段采取的策略:学生拿住绳子甩绳柄和教师与学生甩同一根绳,感受手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起跳阶段主要采用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跟随音乐节奏起跳,同时摆动手臂;起跳时机把握阶段主要运用绳子击打地面发出声响再起跳。待上述所有环节均能较好完成,将所有环节整合,第一阶段尝试跳一个,第二阶段尝试在跳完一个后迅速再次摇绳一次,第三阶段完成两次完整的跳绳动作。

3.7 家校联系,互助强化教学效果

家长在全盲学生的不同发展节段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上文提及全盲学生在入校接受教育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早期运动概念形成;入校接受教育后家长的不重视,达不到学生课后体育知识与技能复习与巩固的要求。所以,学校有必要在学生各个发展阶段开展家长经验分享和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在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加强各任课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任课教师及时与家长告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课后练习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4 教育效果

视障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同于正常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对于没有运动概念的视障学生来说,掌握运动技能是很困难的一个过程,就学校现有盲生班级的体育教学而言,实验班的学生较上一届视障学生有较明显的提高。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盲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武术操、跳绳和队列队形。全盲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所提高,部分体育专业术语能够听懂并能够执行相应动作。而对比班级,相同时间里,盲七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上出现明显的差异,只是初步掌握掌握武术操前三节内容,且动作不够稳定;盲七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认知上较盲二年级更有优势,但盲七年级学生在技能学习、协调能力和概念理解均处于弱势。

5 結语

综上所述,盲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当学生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对所需掌握运动知识有足够的认知,才能达到泛化迁移的程度。

影响视障学生运动技能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本文在观察、思考、总结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症结,采取合理策略,有效开展教学,总结经验,对新入学视障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起指导、借鉴作用。同时笔者也向社会呼吁,关注视障群体的身体健康,开展有利于视障群体的体育活动,帮助视障群体建立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日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6:455

[2]贺荟中,俊明.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3(02):43-46.

[3]沈剑辉.谈视障学生的体育课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03(09):25-27.

[4]赵景臣,刘林.身体素质训练与运动技能教学之关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1999(03):28-29.

[5]邱羽.浅议如何在盲校进行体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04):58-63.

[6]孙跞星,焦静波.盲生感官的缺陷补偿训练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199.

课题: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年规划基础教育课题《视障学生初入学学校生活适应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C-283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盲校动作技能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直观教学法在盲校词语教学中的运用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