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夔的南宋词韵

2023-04-23佚名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3年3期
关键词:丝竹词曲音律

佚名

宋词的名家大腕,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类,前者多进入《宋史》“列传”,后者大致列入《宋史》“儒林”。但是,有一个影响了南宋一代的词曲大家,既没有进入“列传”,也没有列入“儒林”。他就是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姜夔在南宋词曲中的地位,从他被列入《宋史》的“乐志”一章,就可见出。姜夔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正是因为他在词曲音乐的造詣,以及引导朝廷礼典乐章的改进成就。

词曲,本就是一种演奏的曲牌,以词填曲,又用来演唱。姜夔的词曲,既不属于豪放派,又不在婉约一派之内。它清新纯雅,意境幽深,雅俗共赏,一度唱响临安(杭州)的瓦舍、歌肆,以及权贵的堂会,不仅深受市井歌者追捧,也受上层知识人士的青睐。

上层如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焕章阁待制杨万里、司农寺主簿张镃,以及后来的焕章阁待制朱熹、丞相谢深甫、左丞京镗,都是姜夔的“粉丝”。他们一度要为姜夔求一官半职,作为他的养身之本。对此,姜夔深谢而拒,他不是不想过稳定的俸禄生活,只是不想以别人的“输资”取得自己的立身。他更希望以音乐创作,放逸江湖,谋求生存。

友人陈造有诗称:“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时人盛烈称姜夔的词曲是:“此行一句直万钱,十句唾手腰可缠。”看得出,姜夔的词曲创作,完全就是为了音乐,为了倾情一唱。从这意义上说,姜夔是能称得南宋“流行歌曲”的音乐人。

庆元四年(1198),姜夔以“国乐整理”提案,递交朝廷。他认为,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的南宋宫内教坊,仍在沿用北宋打击乐器为主的记谱法和乐章演奏周邦彦的作品。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乐工、器物和琴瑟丝竹的不相配,使不少曲牌在演奏时难以发挥出好的音律效果。

次年,姜夔经杨万里上递《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给朝廷,这不仅有乐章的创作,还有乐器改进的具体意见。姜夔就大晟府乐器的编钟、玉磬、大小埙箫、长短笙竽和江南琴瑟丝竹的合拍,提出了改良建议。他认为,不但大晟府乐器要改革,琴瑟、丝竹、琵琶也要“改弦退柱”,以配合大晟乐器。要“金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埙)”,各种乐器还要和“黄钟”之声相合。

姜夔对音乐演奏的真知灼见,后来就被写入了《宋史》的“乐志”之中。但姜夔并不以此求官,他好浪迹天下,多次往来江淮。41岁这年,姜夔选择杭州定居了下来,期间创作了具有杭州深厚情怀的词曲十四首。其中的《莺声绕红楼》,算得上是一首上乘之作:这词写于绍熙五年(1194)的仲春,词首的序文说,这一天姜夔和司农寺主簿张镃的兄弟张鉴,携带家伎,一起到西湖孤山,赏景娱乐。在春光下,家伎们穿上了柳黄舞衣,在乐师的长笛吹曲《莺声绕红楼》中,翩翩起舞。

姜夔即兴而作:“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平声前舞丝丝。”

宋时的文人,写梅花都以“一枝”“数枝”为胜。姜夔填曲《莺声绕红楼》,写的是孤山十亩梅花,似飞雪落英的胜景。此时,杨柳开始吐出嫩黄,舞伎们以嫩黄舞衣媲美杨柳,舞动柳枝一样的腰肢。冷香、人、柳、梅花互相衬托,美妙入微,显示出姜夔极高的音乐天赋和艺术功力。

填词,并不只是按字数填入曲牌就可以了,还需要与曲牌的音律反复推敲、琢磨。同样是在绍熙五年仲春,姜夔以《黄钟角》曲牌填词《角招》,说的就是其中的不易。

这词是以无比伤感的心情,触景怀情,写了友人俞灏一旦落入官场,即远离了词曲的惆怅。全词如下:

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翠翘光欲溜,爱著宫黄,而今时候。伤春似旧,荡一点,春心如酒。写入吴丝自奏,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

该词说,姜夔以前常和音乐中人俞灏同游西湖。俞灏“善歌声”,姜夔每一次“度曲”,都要一遍一遍吹洞箫,揣摩音律。这时候的俞灏,在一边“歌而和之”,为姜夔校对文辞与音律的押韵。可惜,去年俞灏中了进士,一旦为吏,就没了词曲创作的雅兴。

《角招》随笔而写,写了心中的怀念与惆怅,写了垂柳、画舫、秀女,以及秀女的宫黄妆饰,还有“春心如酒”的陶然。但词辞还是字字紧扣中心,“吴丝”指的是琴弦乐器,“三十六离宫”指临安宫殿众多,官宦浩瀚。但懂音律的人,放眼望去,却只有“一叶”。姜夔一生不愿为官,只求音乐艺术的初心,昭然可见。

定居在杭州东青门外的姜夔,在47岁这年,也就是嘉泰二年(1202),由朋友资助,出版了一本《白石道人歌曲》。可惜,第二年临安大火,烧了姜夔的宅子,还烧了书铺。《白石道人歌曲》连印册带刻板,全成了灰烬。好在流入市场的《白石道人歌曲》到了外地,后来作为范本,在四川成都再次刊印,留存了下来。

难得珍贵的是,在这本《白石道人歌曲》中,有一章是对南宋词曲的乐谱记载,这就是“工尺谱”。这也是唯一留世的词曲音乐史料,成了后人对宋词曲牌的探究“密码”。

后世如夏承焘先生能还原《鹊桥仙》等曲牌音律,焕然吟唱,完全受益于姜夔的不朽华章“工尺谱”。可以说,姜夔的音乐之品,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

选自《杭州》

猜你喜欢

丝竹词曲音律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我们这儿
走向辉煌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一定好好的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