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生活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2023-04-15江苏邳州市华山路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运算情境探究

◇李 薇(江苏:邳州市华山路小学)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依旧沿袭“满堂灌”“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思路,只重视知识点的讲解,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这种沉闷、严肃、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中,会逐渐降低学习欲望。若想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滋生的抵触心理,教师需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学习沉浸感。笔者从兴趣引导、互动交流、难点剖析、探究实践、习惯养成等角度入手,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情境的策略。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小学生年龄尚幼,其学习动机多以自身的感性认知为主。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共情。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黏性,还能优化课堂导入环节,构建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下“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人民币以元为单位的面值只有固定的1 元、2 元、5 元、10 元、20元、50 元、100 元,没有3 元、4 元、6 元或30 元、40 元、60 元等其他面值?”人民币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教师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要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趣味性的思考问题:能否用1 元、2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这些人民币面值组成其他面值?若想组成100 以内的任何数字,最多需要多少张人民币?由此,通过生活情境加趣味问题的双重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之后的数学教学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究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许多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行驶的汽车、转动的风扇、折叠的被子等等,并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以上这些生活物品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既能巧妙地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对“平移、旋转、轴对称”产生初步的认知,也能用生活元素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出生活话题,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方式,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总结。时间一久,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不能沿袭“一言堂”形式的数学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促进数学思维的不断碰撞。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提出富有趣味性的生活话题,这样既可以为数学教学设置悬念,也能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圆”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关于“圆”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闲话家常”。比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对学生说:“老师前几天买了一个圆形的篮球,玩起来手感特别棒。”当学生对这个生活话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再话锋一转:“老师刚才说的话好像有错误,大家发现了吗?”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可以发现原话中唯一可能的错误是“圆形的篮球”,继而引起学生的深刻质疑,因为在大多数学生眼中,篮球本来就是圆的。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以“篮球是圆形的”与“篮球不是圆形的”为观点,各抒己见,辩论互动。由此,可以营造积极、热烈的互动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最后,教师再为学生揭晓答案,深度剖析“圆”与“球”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圆为平面图形,而篮球属于三维立体物体,二者不可一概而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规避学习误区,对数学概念加深理解。以此为例,教师在讲解数学课程时,可以有意识地犯下一些容易被指出的错误,并鼓励学生主动挑错、大胆质疑。对于成功指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小奖励。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成功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三、结合生活事例,剖析知识重点难点

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尚短,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常会陷入难以理解、无法应用的学习困境。对此,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要结合经典的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将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效率,让学生能不断积累学习自信心,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有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规定要按照“先括号、再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运算,而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式运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对这个问题一带而过,只要求学生将运算顺序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借助生活情境解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教师可以先举例解释“乘除运算级别优于加减运算级别”的原因:小明家中有6 个水果盘,有4 个水果盘放着苹果,每个盘子放3 个。剩下2 个水果盘里放着鸭梨,每个盘子放5 个。问这些水果盘一共放着多少水果?如果让学生列式计算,可以先通过乘法各自算出苹果和鸭梨的数量,再将结果相加。也可以单纯通过加法的方式累积算出水果的总量。两相对比,第一种运算方式明显更为简洁、方便,所以乘除运算的级别更高,应当优先运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借助生活情境,分析小括号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小明家有6 个水果盘,每个水果盘中放着3个苹果与5个鸭梨。问这些水果盘中一共有多少水果?此时,需要先计算每个水果盘中的水果总量,再乘以总盘数,即先进行加减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但这个运算过程与“乘除”和“加减”的运算级别相悖,所以需要引入小括号,对运算顺序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以上情境教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布置生活任务,鼓励学生探究实践

教师以往在布置数学课后作业时,一般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运算题、应用题,期望学生能通过“题海训练”的方式提高数学能力。但对于性格比较活泼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难以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做题训练下保持良好的学习专注度。同时,这种机械式的练习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为学生布置富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这样既可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也能为学生去除无谓的学习负担,起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生活探究任务。

比如:“本市正处于换季时节,早晚天气温度的变化较大,试采用合理的统计方式记录本市某学校周三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学校图书馆最近进了一批图书,图书馆管理员在分类统计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你能为他提供良好的帮助吗?”“从小我们的父母就要告诫我们应当节约用水,你是否关注过家中一周的用水量?试通过合适的统计方式加以记录。”以上学习任务均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这些任务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探究自主权,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积极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探究实践计划。同时,这些任务并不只是针对本单元所学的“扇形统计图”,还综合了以往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因此需要学生慎重考虑、认真选择,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遴选出最为合适的统计图形式作为实践应用的数学工具。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的学习机会,也能改变传统的纸面作业形式,将数学与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五、重视生活细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教师除了要简化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切入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性。小学生通常比较活泼,在数学学习中会有多种浮躁的表现,比如做完计算题之后因懒惰而不愿意检查,结果犯下了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再比如审题过于马虎,看漏了题干信息,导致最后结果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制作成短视频或动态图片,作为反思教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从这些学习细节中迅速找出自己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柱和圆锥”时,可以播放以下案例:某底面半径为5cm 的圆柱形茶杯中装有3cm 高的水,妈妈在杯中放入一个糖块,糖块刚好没入水中,水面上升至5cm,试问糖块的体积是多少?小明信心满满地做完这道题,列式为π52×5=125cm2,结果却被教师判定错误。小明不服气地找教师评理,结果却在教师的耐心提示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题干中描述的是“水面上升至5cm”,而小明却看成“上升5cm”。因为审题不仔细,看漏一个字,导致列式代入的条件、最后的计算结果均出现根本性错误。以此类推,教师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需要引以为戒的学习案例。

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做预习,导致每次教师讲解新课时,都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再比如,有的学生在做完小数乘法题时不愿意检查,结果每次都因为小数点的问题导致错误。通过以上生活情境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检查、积极预习、积极复习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利用生活情境的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沉闷枯燥的状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欲望与交流互动的热情。教师应当借助生活情境辅助数学教学,深入挖掘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运算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有趣的运算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