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2023-04-15张开明山东桓台县第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教学资源生活化

◇张开明(山东:桓台县第二小学)

小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能够起到科学启蒙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时,应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上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时,应注重教学资源生活化,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挖掘探究,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科学而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以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学科知识的展现,进而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也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将生活与科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让科学回归生活

科学源于生活,将科学与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能够促进科学回归生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科学知识多次与生活相连,在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现象进行科学知识的联想,从而以生活化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地域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可能会受到地域的影响,一些地区的风俗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风俗文化差异,在尊重各地风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二)科学探究过程较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对于各种科学知识的兴趣。但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寻找较为困难,探究的材料容易产生脱离学生原有经验的情况,进而导致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难以正常进行,极大地削减了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探究的兴趣。

(三)难以进行生活化的科学实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进行一些特定的科学活动学习时,往往需要充分的实验准备。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有可能出现有时间、有精力但依旧难以完成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指导实验时,需要改变教材中的教学策略,以生活化的场景进行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适宜的实验环境。

(四)难以进行生活化的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往往只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机械化阅读和背诵,难以真正地进行科学知识的生活探索。同时,小学生难以坚持,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半途而废,难以真正地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五)难以进行生活化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探索学习这么简单,还需要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应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运用。但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往往只是将科学知识在特定场景进行探索与应用,难以真正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小学科学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教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差异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地域差异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使之更加贴近当地生活,将教材中的案例转变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案例。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差异,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化资源来丰富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不同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春夏秋冬》这一课时,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转变。可以将教材中不同季节的图片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图片,将图片中不同季节对应的植物换为当地学生熟悉的植物。同时,对于“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温度差异”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四季更替景象后,说一说自己见到的四季与教材是否一致,随后根据地域差异展现当地的四季,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地域生活化转变,为学生展现贴近当地生活的四季。

(二)探究事物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主要依靠感性思维,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知识结合,以形成对事物的科学理解。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进行事物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与领悟。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动物的耳朵》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生活化的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或朋友家中的一种动物,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进行探究,并在探究时记录几个问题:“小动物有没有耳朵?”“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小动物的耳朵有什么用?”进而促进学生以生活为基点进行科学知识探究。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使探究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够就地取材,节省探究时间与精力,进而促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探究意识。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教师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和思考科学现象,促进学生思维意识与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创建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环境,较为真实的生活化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观察蜗牛》这一课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蜗牛生态箱,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长环境。教师可以在生态箱中准备湿土和干土两种土质,将蜗牛放入生态箱的中央,让学生观察蜗牛会爬向哪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生态箱中放入菜叶、白醋等,让学生观察蜗牛会往哪边爬。教师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于不同环境下蜗牛的动态进行观察,使学生发现蜗牛喜欢哪种生长环境,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印象。

(四)学习过程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教授时要尽量避免机械性教学,要以生活化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进而促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探索。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探究学习时,要注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看月亮》这一课时,在观察月亮时,可以将学生观察月亮的时间从教材上的两天变为四天,拉长观察周期,以保持学生对于观察月亮的热情。教师可以选择专门观察月亮的日期,在需要观察月亮的当天提醒大家。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观察月亮的行为进行激励,例如,可以给每一次观察月亮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对于观察最仔细、描述最形象的学生给予多加一朵小红花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对于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坚持。

(五)知识应用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教育不仅仅是探索学习的过程,还是生活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时,应注重将科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这些科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植物和水》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生长得不好的植物,并进行拍照记录,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该植物长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随后由学生负责管理照顾这些植物,帮助植物获取更多的阳光和水分,使植物能够健康生长。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要对该植物进行拍照记录,在记录四五次之后,将所有的照片排列分析,观察植物是否因照料而生长得更好,如果没有,再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样对于科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还能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因为自身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导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因为学不懂知识而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应注重将教学资源进行生活化改变,以学生经常看见的生活现象展现科学知识的内涵,同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小学科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积累。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教学资源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