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蛋鸡的饲养管理*

2023-04-15徐容徐士会杨海明孙群

家禽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周龄雏鸡蛋鸡

徐容,徐士会,杨海明,孙群

(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淮安市徐楼养殖有限公司,江苏 涟水 223499;3.宿迁市天翔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21)

近年来,我国鸡蛋需求量逐年增加,加之国家政策支持,蛋鸡养殖户不断涌现。而为了节约育雏时间,更好把握行情,提高养殖效益,许多养殖户直接购买青年蛋鸡饲养。目前,我国蛋鸡主要有2 种养殖模式:散户粗放型养殖模式及公司规模化养殖模式,具体表现有开放式鸡舍与密闭式人工控制环境鸡舍并存和手工饲喂与槽式料线机械化饲喂并存。从青年鸡的养殖规模来看,按单批育成5 万只划分,即年出栏量在15 万只以上规模的企业大概有600 家,占全部青年鸡场的70%。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饲养青年蛋鸡的情况下,于当前养殖场人员素质低下、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引发鸡群常常发病的这一因素,使得市面上青年蛋鸡的质量参差不齐。

1 选购优质雏鸡

在品种选择上,国内蛋鸡育种起步较晚,真正意义的蛋鸡商业育种不超过30 年。在此期间培育了农大3 号、京白1 号、京白939、京红1 号、京粉1 号,京粉2 号、新杨褐、新杨绿壳、苏禽绿壳、大午金凤、大午粉1号等高产蛋鸡。国内京红、京粉系列蛋鸡等部分品种的生产性能已经可以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品种水平。进入21 世纪后,蛋鸡育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大力利用引进品种素材和我国地方鸡种资源进行品种培育,同时近些年国内地方特色蛋鸡培育也逐渐成为主流之一。

雏鸡个体要求:来源种鸡场无疫情史,一周内死亡率低于0.5%,重要疾病的母源抗体水平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叫声洪亮,绒毛整洁,脚趾圆润;日龄相同,均匀度好,出生体重高于38 g,以40~45 g 最佳。

2 青年蛋鸡的管理

2.1 饲养环境控制

青年蛋鸡有育雏期和育成前期两个生长发育阶段。雏鸡代谢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消化能力差,对饲料要求较高;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侵害;雏鸡视力差,胆怯易惊,具有较强的群集性,在养殖过程中稍有噪音和人员走动都可能会引起惊群。而育成期蛋鸡相较于雏鸡机体素质更强,发育更完好。因此,需要根据蛋鸡的生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从环境、营养、疾病等方面综合管理,提高饲养水平。

2.1.1 饲养密度 传统笼养虽然增加了蛋鸡的饲养密度,极大提升了饲养效率,但却会导致蛋鸡免疫力及生长性能下降等问题。因此,饲养密度控制对于育雏阶段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蛋鸡的生长性能及成活率。通常情况下,前5 周饲养密度为20~30 只/m2,6~7 周龄为10 只/m2[1],并且还要根据体质差异进行分群饲养。张金鑫[2]认为,8~16 周龄适宜笼养密度为6~9 只/m2,使用这种范围内的饲养密度对育成鸡的平均体重、均匀度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此外,王龙等[3]发现通过层叠笼养可解决因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蛋鸡应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2.1.2 温度 雏鸡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雏鸡刚出生时体温比成年鸡低3 ℃左右,在4 日龄开始上升,20 日龄左右达到成年鸡的体温。因此,刚孵化的雏鸡要求温度保持在35 ℃左右,之后根据生长发育情况每5 d 进行一次降温,每次降温1~2 ℃,在约40 d 时保持在21 ℃左右。温度过高会导致雏鸡出现气喘、虚脱,温度过低会导致雏鸡聚集,有挤压致残或致死的风险,均不利于生长[4]。而育成蛋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 ℃,当外界温度升至25 ℃以上时,鸡开始感到不适,30 ℃以上时易发生热应激[5]。

2.1.3 湿度 湿度管理同样重要,湿度过大会导致雏鸡水分代谢失常,羽毛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疫病,湿度过小则水分散发量变大,导致体内卵黄吸收受到影响。鸡舍内的湿气主要来源于鸡呼吸道、皮肤及舍内外水分蒸发。蛋鸡的最适相对湿度:10 日龄前为60%~70%,10 日龄后为50%~60%[6]。

2.1.4 空气 青年蛋鸡代谢旺盛,饲养密度过大会产生如NH3等有害气体,若鸡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会导致蛋鸡生长性能下降甚至死亡[7]。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规定,NH3、CO2和H2S 浓度在成年禽舍不应超过15、1 500 mg/m3和10 mg/m3。应注意定时观察雏鸡生理表现和舍内温度,合理控制通风次数和通风时间。

2.1.5 光照 光照是影响蛋鸡生长的重要因素。杨景晁等[8]认为,适宜的光照强度能维持鸡的健康成长,光照时间的增加对于蛋鸡的性腺发育和性成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照时间增加可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促进促黄体素的释放,有助于青年蛋鸡卵巢的发育[9]。但长时间的光照会导致性早熟,影响整个产蛋期的产蛋成绩。一般破壳雏鸡要保持24 h 光照,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6 周龄时光照时间不超过12 h。育成期蛋鸡每日8 h 光照,一直维持到16 周龄。

2.2 疾病预防

养殖户通常注重扩大养殖规模,往往忽视疫病防控。但随着蛋鸡养殖密度的增加,如果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病原及有害气体传播的风险增加,容易导致鸡群发生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整个育雏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且严格执行,做好免疫记录;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及时了解和掌握鸡群健康状况和抗体水平的变化,根据不同鸡舍、不同批次、不同流行病的特点、鸡群生理、病理状态而设置免疫程序。完善养殖场舍内外卫生和消毒措施,为免疫程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合理有效的免疫可促进蛋鸡产生高水平抗体,预防临床疾病,降低蛋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损失。一般青年蛋鸡的防疫程序为:1 日龄需使用新支(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喷雾,喷雾相较传统滴鼻点眼免疫可大大减少雏鸡人为造成的应激,同时可提高免疫效率;7 日龄时使用新支流(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疫苗0.3 mL,新城疫活苗1.5 倍量滴眼;15 日龄使用1 倍量进行鸡痘刺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 +H7)三价灭活疫苗0.35 mL 与头孢一起进行接种。24 日龄接种新支流腺(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腺病毒)疫苗与滑液囊支原体(MS)疫苗;30 日龄接种新支二联疫苗与487 活苗1.5 倍量滴眼;42 日龄接种鸡传染性鼻炎疫苗0.4 mL;50 日龄接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 +H7)三价灭活疫苗0.5 mL。注意免疫时要使用质量合格的疫苗,一针一鸡,做好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接种完毕后,回收已使用和未使用完的疫苗瓶、注射器等,做无害化处理。

2.3 营养调控

青年蛋鸡的营养调控应分为育雏期和育成期两部分来管理。蛋雏鸡生长发育迅速且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必须满足雏鸡的营养需要。雏鸡破壳后12~24 h 内喂食较为适宜,早期喂料有提高蛋鸡成活率、增加免疫力和改善生长性能的好处。陶亚红[10]等认为早期喂料可以为雏鸡提供钠离子,增强机体营养素的利用,还可促进肠道绒毛和褶皱的发育。Willemsen 等[11]认为,将蛋白质水平提高到雏鸡需求水平以上能够激活雏鸡肌肉内有关元件。另外,饲粮中还可以适量添加酶制剂、抗氧化剂、微生物制剂、有机微量元素等物质,以促进雏鸡肠道发育,增强免疫性能,最终提高生长性能[12]。

养殖场饲养的育成期蛋鸡一般处于7~13 周龄,此阶段是骨骼、肌肉、内脏成长最快的时期,机体的各项功能也都趋于健全。此阶段的管理很重要,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养好育成期蛋鸡既能弥补育雏阶段产生的问题,又能影响蛋鸡开产时间及产蛋高峰持续时间[13]。育成蛋鸡应达到以下标准:①体重达标且均匀,均匀度大于85%,产蛋前体重高于该品种标准体重的5%~8%以上;②鸡群体型大小适中,体型过小会出现脱肛、难产和产小蛋等现象;③在性成熟的同时,要达到体成熟的标准,且开产时间适宜;④抗体水平高,免疫力强[14]。在此期间,蛋鸡生殖系统发育迅速,从12 周龄生殖系统开始发育,18 周龄时卵巢重量约为10 周龄时的4 倍,18 周龄后快速发育,卵巢上的卵泡开始大量、快速生长,同时输卵管也迅速变粗、变长,重量迅速增加,卵泡生长和输卵管的发育受光照和饲料蛋白质的影响很大[15]。所以,饲喂育成鸡时,一般需要控制喂料量及饲粮营养水平,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鸡在13 周龄左右时体重适宜,防止性腺发育过快,保证蛋鸡性成熟和体成熟一致[16]。

3 总结

综上所述,蛋鸡的青年时期是养殖场产生经济效益前的关键时期,若因饲养管理不当未能顺利进入产蛋期,将会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养殖场选购优质雏鸡,加强青年蛋鸡在饲养环境、营养及疫病方面的管理,为青年蛋鸡产蛋期到来时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周龄雏鸡蛋鸡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蛋鸡多产蛋要过三道关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春季蛋鸡养殖三防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优选雏鸡四法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褐壳蛋鸡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