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宋代江西籍诗人笔下的庐山景观

2023-04-05胡钟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庐山诗人

胡钟月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有“人文圣山”之美称,独枕长江,临近鄱阳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多样。古代文人历来对庐山的书写络绎不绝,宋代庐山诗歌数量更是蔚为可观,胡迎建认为,“庐山景观诗作的多少,与其交通、开发程度、居住条件大有关系”。[1]邱美琼指出,“据《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统计,流传至今的宋代庐山诗有1605首”“留存有庐山诗的作者近300人”。[2]对于江西本地文人而言,亲自游览庐山多了一份便利。他们笔下的庐山诗歌,则承载着一份特殊情感和地域情怀。通过检索郑翔、胡迎建主编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第二、三册“宋诗卷”部分,可以得知宋代描写庐山诗歌的江西籍诗人共70位,留存下来的庐山诗有400余首,其中创作数量较多的诗人有:欧阳修(6首)、彭汝砺(7首)、萧立之(8首)、王安石(8首)、孔平仲(10首)、刘攽(10首)、王阮(13首)、杨万里(17首)、黄庭坚(27首)、李彭(29首)、释德洪(50首)、孔武仲(52首)、朱熹(76首)等。笔者基于这些诗歌进行分析,发现宋代江西籍诗人笔下的庐山景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庐山山水

吴宗慈在《庐山志·自序》中对庐山评价颇高,“夫国内名山多矣,其历史悠远,繁赜而延绵,至数千年不绝者,盖莫匡庐若。”[3]庐山历史悠久,山水俊秀,从古至今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到此一览大自然之壮丽景象,以景色描写为主的诗作也迭出不穷。江西籍诗人将庐山这一地域性标志景观引以为豪,这既与宋代江西人才辈出有关联,也与庐山深远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他们笔下的庐山,或磅礴大气,或清秀俊美,或着笔于俊秀之外的险峻一面,既有对庐山的整体描绘,也有将笔力集中于庐山的某一局部自然景观,歌山颂水,潜在地促进了庐山诗歌的发展,提高了庐山山水的声望。

首先是对庐山的整体描绘。其一,宋代江西籍诗人善于以组诗的形式总写庐山。在庐山活动著述中贡献巨大的江西籍代表人物是南宋时期的鸿儒朱熹,他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振兴了白鹿洞书院,还创作了组诗《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14首)篇》《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12首),既有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当地人文风貌的刻画。除此之外还有李彭《庐山道中》(8首)、《客庐山道中寄中上座》(3首)、孔武仲《入山》(3首)《山间》(3首)、赵蕃《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3首)、释德洪《庐山杂兴》(6首)、王炎《陈推官幽居十咏》等,这些组诗或凸显庐山奇险峻秀,或描绘庐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或借庐山之景寻求心理慰藉,抒个人之感,皆是对庐山的总体观照。其二,描绘视角极其丰富,在写作视角上或仰观,或俯视,或远望,或舟行长江、鄱阳湖,于江上观山,于湖中见影,或在山巅观水,亭中观泉,由远及近、从上至下。于舟中远望的,如“翠色苍茫杳蔼间,舟人指点是庐山”[4](彭汝砺《船中见庐山》)、“昨日山南身历遍,今朝山北舟中看”[4](杨万里《过江州岸回望庐山》)等。其三,他们眼中的庐山风貌,春秋四季,各有千秋。李彭《庐山道中见梅花》一诗刻画了庐山春季的梅花美景;杨万里《宿四望山下望庐山》于春雨中远眺庐山;曹彦约《望庐山》写作季节为秋季;黎廷瑞《送族兄太初再游庐山》则用手中彩笔描绘出一幅秋季庐山云雨图。望见雪后庐山的,有李彭《对雪有怀庐山道中》和罗公升《雪后望庐山》。

其次,还有文人将视野转向庐山诸峰和瀑泉水潭,注重刻画庐山山水之美。同样咏一座峰,不同诗人的侧重点亦不尽相同。以香炉峰为例,黄庭坚《香炉峰》一诗通过视觉、嗅觉的方式,凸显出香炉峰上有一座文殊师利塔,而欧阳修在《送昙颖归庐山》中交待了他到访庐山的目的、时间和见到香炉峰时的情形。早年他被贬至湖北宜昌,泛舟水上时见到了夏季的香炉峰,云雾飘缈,若有若无。而此次秋冬之际他再访庐山,秋日明朗,见到的香炉峰却是鲜艳翠绿。至于双剑峰,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七记载了其位于开先院南面。朱熹以组诗的形式吟咏此境,《庐山双剑峰》二诗其一云:“山神呵护宝云遮,俨若腾空两镆铘。光彩飞名镇千古,望中肝胆落奸邪。”其二:“双剑峰高削玉成,芒寒色淬晓霜清。脑脂压眼人高卧,谁斩天骄致太平。”[4]二诗前两句皆展现了此峰的独特风采,后两句则斥责朝中奸臣,表达了诗人对中原统一、天下和平的渴望。此外,宋代江西籍诗人笔下提及到的庐山峰谷还有锦绣谷、五老峰、鹤鸣峰、九霄峰、狮子峰、紫霄峰等。

山中有水,水傍山生。由于岩层断裂的缘故,庐山不仅有双崖对峙,深渊如境,还有清泉分流,群籁竞奏。如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明末清初人屈大均《三叠泉操》小序言:“文公初见此泉,尝绘为图,传京师,所谓‘五老新瀑’者是也。”[5]赞同三叠泉乃朱文公所辟这一说法。此泉位于五老峰背面,九叠屏侧面,垂而为瀑,遇大盘石而三跌,形成三叠,故名。李白曾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6]句(《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此处的“三石梁”指的应是三叠泉。朱熹当年在南康军任浙东提举,离开后才知道此泉,故作《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以示不得见之叹惋。江西籍诗人中,刘过有《观三叠泉》一首:

五老峰北嵯峨颠,龙泉三叠来自天。

只因开辟便有此,山云蔽护经岁年。

一朝何事失扃鐍,樵者得之人共传。

欲往从之人惮远,险溪绝壑穷攀缘。

初疑霜崩涌天谷,翻若云奔不岩宿。

散为飞风飏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

随风变态难尽名,观者洞骇心与目。

清寒侵袂心益爽,清甘熨齿手屡掬,

我欲揽之作玉虹。

似开九丈锦屏风,有若插碧金芙蓉。

笑骑挥斥凌太空,穷源直到天河东。[4]

此泉因山云遮蔽,隐在深涧,被樵者发现后始得闻名,集险溪绝壑、飞瀑流泉为一体。严冬时节由于雨水较少,水帘如丝,随风成烟,呈现出轻盈柔美之貌,给人以清寒凉爽之感。汤巾在白鹿书院任教时,写有《以庐山三叠泉寄张宗瑞》诗,认为此泉不逊于谷帘,即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康王谷瀑布。

庐山莲花峰下有一处溪水,因宋理学家周敦颐晚年移居此处,取旧居濂溪以为水名,故得名“濂溪”。《宋史·道学传一·周敦颐》:“周敦颐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7]萧立之《寄题李叔谊莲峰书院》诗也提到此溪的地理位置,莲花峰下“卜庐山”。潘兴嗣《过濂溪》一诗写溪水的流向、击打石块发出的响声以及水波的荡漾,“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4]。黄庭坚《濂溪》诗也是类似写法,从“溪毛”“水清”“溪声”“水寒”等不同视角观赏濂溪之美。除此之外,庐山泉水见之于江西籍诗人诗作的还有陈杰《题傅道士鹤鸣泉》、李彭《游石镜溪》、孔武仲《宿天池》《瀑布》(6首)《卧龙潭》《玉渊亭龙潭》、释德洪《次韵李商老匡山道中望天池》、陈文蔚《天池》、朱熹《游天池》、杨万里《又跋东坡太白瀑布诗示开先序禅师》、王韶《东林泉》等。

二、寺庙道观

庐山不仅有着雄奇险秀的山水风貌,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传统和寺庙道观的繁荣,也传递出庐山地域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庐山宗教兴盛,寺庙宫观多达数百所,并打破了朝时寺庙多在山北、宫观多在山南的布局,遍布峰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赠居讷》有“五百僧中得一士”句侧面反映出当时僧人众多的现象。宋代叶问义《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和郑樵著录《庐山南陵云精舍记》等寺院道观专志的出现,也反映出当时庐山寺观数量的繁多和规模的宏大。[8]

首先是对佛寺的描写,东西林寺、栖贤寺、开先寺、落星寺、石钟寺、圆通寺、惠日寺等多有涉及。北宋苏轼曾有《题西林壁》,黄庭坚有《东林寺》(2首),使得东西林二寺声名远播。东林寺作为庐山佛教名寺,于晋太元中时期由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宋代江西籍诗人中,刘过、王阮、陈杰、夏竦、曾致尧、汪藻等都写过与东林寺有关的诗歌,以西林寺为题的有危固《送僧归西林院》一首,而萧立之《东西林》(2首)先言东西林二寺,再描绘出寺周的建筑和自然环境。

栖贤寺,亦为庐山佛寺,坐落在江西省星子县庐山南麓栖贤大峡谷,据《庐山志》卷五记载,该寺左依石人峰,东临栖贤谷,北距牯岭,南距星子县城约二十里左右,还提到了寺庙的命名者和创建者并非一人,“寺为唐李渤曾读书处,以渤故谓之‘栖贤’。然寺之创,赤眼禅师始。”[3]王安国作有《游庐山宿栖贤寺》,杨万里有《宿庐山栖贤寺示如清长老》一诗,由此可见栖贤寺不仅是僧人修行圣地,也为游人提供住宿服务。

另外,开先寺,系“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南唐李璟将其庐山书堂舍为寺庙,并取开国先兆之意,故名。清康熙皇帝南巡,手书“秀峰寺”匾额赐给寺僧超渊,因此又称作秀峰寺。《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开先寺的位置,“盖庐山形势……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9]认为该寺位于庐山南麓鹤鸣峰下。王阮有《入山遇雨宿开先寺》(2首),诗人因天气原因在开先寺留宿,一睹秀美山峰和高悬飞瀑,幸得“浮生半日闲”。李彭《宿开先》一诗先言开先寺周边环境,再生发议论,用字锤炼精研,善于用典。

其他如黄庭坚《题落星寺四首》、王阮《题落星寺》、黄敏求《游落星寺》、王安石《落星寺》、黄彦平《石钟寺》(2首)、萧立之《圆通寺》、夏竦《崇胜寺》、孔武仲《归宗寺》《惠日寺》(2首)等诗以庐山某一寺庙为题,借寺周景物抒个人议论及感悟。

其次是江西籍诗人庐山诗歌中有关山中道观的记载。白鹤观,庐山著名道观,位于庐山五老峰下,今名为承天观。《庐山记》卷三云:“由白鹿洞三里至承天观,旧名白鹤观。……大历中道士刘玄和、何子玉居焉。”[10]虞集《白鹤观记》也提到,“庐山五老峰前白鹤观者,唐开元道士刘混成故居。”[11]同样描写白鹤观,但孔武仲和黄庭坚二人抒写的侧重点却各异,试比较之:

洞天人远矣,琳馆有遗踪。愿弃人间事,优游慕赤松。(孔武仲《白鹤观》)[4]

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黄庭坚《白鹤观》)[4]

两首诗或直用典故,或化用道家中的仙境传说。孔诗中“洞天”“琳馆”二词,皆为道教称神仙的居处,是宫殿、道院的美称。按晋葛洪《神仙传》,“赤松”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黄诗中“化鹤”一词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是成仙的象征,“骑鲸”则化用《文选·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句,无不透露出诗人对隐遁游仙的向往。但有所不同的是,受到庐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孔诗侧重于表达抛弃尘俗、游仙慕仙之情思,黄诗更侧重于通过对比旧人旧物抒发时光流逝、今不如昔的唏嘘之怀。

宋代江西籍诗人诗歌中吟咏的庐山道观还有简寂观、太平观、寻真观、康王观等。简寂观,位于白云峰下,《庐山记》卷三山南篇载,“由先天至太虚简寂观二里,宋陆先生之隐居也。先生名静修,吴兴东迁人。……赐谥简寂先生,始以故居为简寂观。”[10]提到该寺是道教名人陆静修的隐居旧地。其地理位置,据《太平寰宇记》载,该寺位于江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处。在宋期间,江西籍文人对简寂观作诗者甚多,如李彭《云芗阁为简寂赋》《游简寂观》、释德洪《游庐山简寂观》(3首)、邓剡《简寂观》、金君卿《书简寂观》等。

此外,据《梦溪笔谈》记载,庐山太平观乃九天使者庙,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名通元府,宋太宗时改名太平兴国观,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又改名太平兴国宫”[12]。此观位于庐山圣治峰正前方,宋代江西籍诗人常以“太平兴国宫”“庐山太平宫”为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阮《庐山太平宫》、张汉彦《题太平兴国宫》和李受《题太平兴国宫》。寻真观位于庐山五老峰之北屏风叠,相传为女道士蔡寻真和李腾空修道居住的山洞,王阮作《寻真观》一首,孔武亦有《寻真观》诗以纪念之。康王观,原名景德观,今已俱废,李彭有《宿康王观》《重过康王观》两首,可见至宋朝时此观尚存。

总的来说,寺庙道观的修建,不仅推动了庐山佛道宗教文化的发展,“为道教在山林的发展和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13]“庐山佛教寺庙为庐山增加了景观,庐山俨然成了一处可居、可游、可观的佛教圣地和佛教风景名胜区”[[13]],还为到此游历的文人提供了住宿场所和观赏佳地,兼备娱乐、宗教和经济功能。

三、先贤遗迹

庐山风景秀美、历史悠久,大量名人学者来到庐山或隐居,或求学,或访仙,或游历,所到之地因他们而成为名胜景观,所居之所因他们而形成先贤遗迹。宋代江西籍诗人笔下的先贤遗迹主要有白鹿洞书院、李氏山房和匡庐先生庙。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为纪念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李渤而建,由朱熹重建并订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至于书院名称,源于唐贞元年间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时,养了一头极通人性的白鹿,加之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故称之“白鹿洞”。两宋时期书院讲学之风大兴,书院教育盛行,宋代全国书院共711所,江西排在第一位,有160所书院,是宋代兴学最早、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成为了江西籍诗人笔下一处重要的庐山景观。朱熹《白鹿洞书院》提及该书院位于郡城东北十五里,诗中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忆和怀念。

至于李氏山房,根据《宋史》记载,李氏山房原为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后为南康建昌人李常名舍,内藏抄书九千卷,供人阅读。朱熹《楞伽院李氏山房》《次沈侍郎游楞伽李氏山房韵》、孔武仲《李公择山房》《李公择山房》(2首)即为李公择作。另外,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庐山又称作“匡庐”。《庐山记略》云:“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遁潜居其下,受道于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14]金君卿作《题晋匡庐先生庙》,通过今昔对比,追忆最早开山之人匡俗先生,传递出昔日“六国兴来佛事多”而今“古隐荒凉”的感慨。危固有《广福院》一首,此院又称作“匡君庙”,位于庐山西麓,用于祀奉匡俗。

四、动植物景观

据《庐山典籍史》载,《庐山续志稿》“共收录庐山植物1473种,是庐山历史上有关植物种类最多的一个目录”[8]。庐山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多云多雨的气候条件和温和湿润的自然气候,为庐山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当地植被茂盛,花草芬芳,物产丰富。江西籍诗人们在诗歌中对庐山动植物也常有提及,虽少专篇诗作,但足以窥见庐山有着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他们诗中的庐山动物意象主要包括猿、鹤等,如“满川风月今谁主,猿鹤哀鸣蕙帐空”[4](韩淲《望庐山 其一》)“柴车竟不返,鸾鹤空遗音”[4](朱熹《简寂观》)中的“猿”“鸾”“鹤”,“白鹤唳松梢,青灯覢岩窦”[4](袁陟《宿简寂观》)中的白鹤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同诗歌中的相同意象所指也不尽相同”[15],江西籍诗人从动物的叫声、颜色以及所处的季节等不同角度表达出他们或向往归隐、或试图求仙、或凄凉悲苦的不同心境。

另外,提及到的庐山植物意象主要包括松、菊、瑞香花等。如“人行万松里,路过九江来”[4](王庭圭《庐山道中寄送聂名世》)“松菊还同昔人好,山川复似向时新”[4](刘敞《送刘中允涣年五十馀以颖上县令致仕卜居庐山》)中的松树、菊花,“闻说仙花玉染红,别留春色在壶中”[4](李觏《和天庆观瑞香花》)“灵根闻是花中瑞,可怜亦肯乘春开”[4](释德洪《瑞香花》)“御水泱泱绕禁闱,碧芦红蓼转相宜”[4](孔武仲《碧芦蓼花在天庆观》)中的瑞香花、红蓼等,或实写庐山自然环境,或将“自然意象作为指定特定情感的语言符号”[15],景中有情,借物抒怀。

五、结语

古人有云“匡庐奇秀,甲于天下山”,庐山地域奇峰飞瀑,寺观林立,先贤辈出,物产丰富。它由山而名,由水而通,由寺观而显,由文人墨客而雅。庐山的自然人文景观,为江西籍诗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素材;而他们对庐山的吟咏,则为历史悠远的庐山诗歌长卷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庐山诗人
庐山 牯岭!Cooling!
《望庐山瀑布》
“诗人”老爸
做一次庐山客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