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2023-04-05杨义红

江西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苗床杂交优质

杨义红

(通道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和养殖管理办公室,湖南 怀化 418500)

1 研究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亩产量,而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应用也对解决世界人口粮食不足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9年10月,中国第三代杂交水稻诞生,为我国高产水稻栽培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品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水稻亩产量。然而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种子品种并非是决定水稻栽培产量和质量的绝对因素。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灌排条件、田间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水稻栽培的产量、质量。目前,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虽然居世界第一,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大米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当下我国水稻产量尚不能维持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还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大米供应。截止到2021年底,中国大米进口量达497万吨,同比增长68.7%,而出口大米仅245万吨,同比增长6.2%。2021年我国水稻的总产量高达2.13亿吨,同比增加0.46%,创近10年来新高。尽管我国水稻单产高、总产高,但水稻作为国内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产业事关中国粮食安全[1]。此外,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国内粮食市场与全球粮食市场的融合日益加深。全球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影响着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可能导致我国个别年份粮食供应紧缺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粮食供应的稳定性,而研究水稻栽培技术也成为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背景下稳定我国粮食市场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有增产潜力的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是农业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高优质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高效管理技术对进一步提升我国优质水稻的综合效益和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通道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南岭西端的过渡地带,东北为雪峰山余脉延伸地,西南有贵州苗岭余脉,全境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但夏天酷暑,冬少严寒,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春温回升迟,秋温降得早,且境内溪河密布。通道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为当地水稻的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杂交优质水稻的品种优势和富硒土壤的特点,通道县研究出了水稻栽培“六改”高产模式和管理规程,为农民及种植大户进行水稻栽培管理提供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技术。通道县水稻“六改”高产模式和管理规程内容参考如下:①改用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作为当地品种;②将无蘖秧培育为多蘖壮秧;③加宽行距,缩小株距,单本插植;④改重氮晚追为配方施肥重底早追;⑤改串灌常流为小水勤灌;⑥改化学防治病虫害为综合防治病虫害。研究人员将“六改”模式应用于水稻栽培生产实践中,并绘制出“栽培管理历程表”。经过对杂交水稻高产技术示范基地应用“六改”模式研究区连续三年的记录,该模式共计示范应用29441亩,水稻平均亩产达580.3千克,与同期其他未应用“六改”模式的大田相比水稻增产达68.2%,经济效益达353.4万元,社会效益达341.6万元。目前,全国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443.65千克,信阳稻区杂交水稻平均亩产558千克,而通道县将“六改”模式应用到优质杂交水稻大田管理中后平均亩产显著高于全国亩产水平和信阳稻区亩产水平,产量达到先进水平。“六改”模式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对河西南部黄河流域发展杂交水稻和开发稻麦两熟良田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以“六改”高产模式和管理规程为基础,研究优质杂交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发挥优质杂交水稻增产优势和实现增产增效提供参考思路[2]。

2.1 选地整地

根据“六改”模式中的“重底肥”的技术规程,优质水稻栽培应该选择土壤肥力相对良好的地块,并重视底肥施加,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其他土壤改良技术,加强对水稻栽培地土壤肥力及土壤结构的改善。同时,还要加强土壤深翻整理,选用翻耕机械整地,提高整地效率和整地质量。在整地之前,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的除草剂做好除草工作。施肥以有机肥或农家腐熟肥为主,辅助施加复合肥及微量元素,重施底肥,提高土壤肥力。基肥在整地前施入,整地时翻耕入土,配合科学选地、整地、杂草处理,为优质水稻创建一个相对良好的土壤环境。根据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水稻田土壤有机肥含量应达到30%。中等水平、中下等水平的水稻田土壤基肥施入量参考如下:①优质有机肥或优质农家腐熟肥1000~1500千克/亩,占总施肥量的40%~55%;②少施或不施氮肥,速效氮用量控制在7~8千克/亩;③有效磷施入量控制在8~9千克/亩;④速效钾施入量控制在5~7千克/亩[3]。

2.2 品种选择

优选品种是通道县“六改”模式技术规程之一,优质、具有增产潜力的品种是保证水稻栽培效益提升的关键。在进行品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所选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优先选择当地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品种。种植户选择水稻品种时切忌盲目跟风,建议向当地杂交水稻示范地管理人员请教,以确保选择的品种在当地气候、土壤及管理条件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增产增效的潜力。通道县杂交水稻主推的品种包括中浙优1号、2号、8号、10号、晶两优534、晶两优1237、晶两优1212、晶两优华占、九优二七占、青香优香九、壮香优1205、华浙优1号等优质稻。

2.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为了提高稻种的发芽率、出苗率及苗齐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对选好的种子进行处理及催芽。种子处理流程如下:①将种子浸泡在15%的盐水中,剔除浮在表面的杂质、破粒、虫害粒、瘪粒等;②使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浸泡在15℃~20℃的温水中,将其放置在25℃~30℃的环境中浸泡催芽7天,期间需要勤换水,直至种子表皮泛白;③使用浸种灵拌种后在常温下静置2天;④使用种衣剂拌种;⑤借助催芽器对种子进行催芽,催芽初期环境温度维持在32℃,催芽10小时,再将环境温度调节至25℃~28℃催芽8~10小时,直至芽生长出双山型根芽,且芽长基本保持一致即可准备播种。没有催芽器时可用稻草替代催芽器,在育苗床上垫10~20厘米厚的稻草,将种子浸泡在40℃~50℃的温水中预热后装入育苗袋,将育苗袋放置在厚稻草床上,调控好环境温度进行催芽。

2.4 育苗及苗期管理

“培育多蘖壮秧” 是通道县“六改”模式技术规程中的重要内容。培育多蘖壮秧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播种时间,做好苗期管理。不同品种的水稻适应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不同,育苗时要根据所选水稻品种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适应的最低温度和生长周期而定。一般粳稻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2℃,籼稻幼苗生长的温度要达到15℃。育苗苗床长以12~15米为宜,应根据地膜或地块适当调整苗床的宽度,苗床四周设置深度为20厘米、宽度为40~50厘米的排水沟。每个苗床可施入优质有机肥0.5~0.8千克、磷酸二铵0.1~0.15千克,保证苗床底肥充足,为培育壮苗奠定基础。

苗期科学管理是培养壮苗的基础。在苗期种子萌发阶段,气温一般需要维持在30℃以内,幼苗期气温维持在25℃以内。种子播种前苗床需要浇透水,并在播种后覆盖地膜进行保温保墒,幼苗出苗率达到80%时可揭开。揭开地膜后根据土壤状态适时补水,保持苗床上层土壤基本湿润。在底肥充足或采用苗床土调制剂的情况下苗期一般无须追肥,但若苗株表现出缺氮状态时可用1∶100的稀释氮肥进行叶面补氮,在秧苗1.5叶期移栽前,用氨基酸复合肥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苗矮壮化发育,培育壮秧苗。

2.5 移栽及大田管理

2.5.1 大田移栽

合理的苗间距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和苗株对营养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壮苗和有效分蘖。通道县“六改”模式中也提出了“加宽行距、缩小株距、单本插植”的技术规程。根据该规程,优质水稻移栽遵循合理稀植原则,一般来说行距为30厘米,穴距为20~26厘米,每穴3~4株即可。大田移栽插秧深度以1.5~2厘米为宜,移栽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湖南地区一般于5月中旬移栽。

2.5.2 大田管理

首先,追肥方面。根据“六改”模式,优质水稻提质增产应该早追肥,施配方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保证土壤充足供肥和苗株对营养的基本需求,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和吸收率。在早追肥、施配方肥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对于养分的需求,结合当地土壤肥力,有针对性地追肥。优质水稻施氮、磷、钾肥的比例为1∶0.3∶0.3,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入比例为1∶1,氮肥的总施用量应控制在120千克/公顷以内。

其次,灌溉方面。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灌溉遵循小水勤灌的原则。灌溉具体技术规程参考如下:①插秧后2~3天湿润灌溉,促进生根;②返青期-分蘖期浅水灌溉,水层保持在3~5厘米;③拔节期-孕穗期深水灌溉,水层维持在8~10厘米;④穗前10~15天出现低温天气时可采用深水灌溉防冻,水层维持在10厘米;⑤出穗期-黄熟期浅水灌溉,水层维持在3~5厘米;⑥黄熟期撤水不再灌溉,保护根系维持基本活动即可。

2.5.3 其他管理

大田杂草较多的情况下可在施分蘖肥时用35%苄丁可湿性粉剂80克/亩喷雾防治,随后浅水层灌溉,水层保持3~5厘米,预防杂草。

3 水稻病虫害高效防治技术要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3.1 常见病虫害高效防治技术要点

3.1.1 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常见的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烂秧病、矮缩病、稻曲病等。纹枯病、白叶枯病可用20%枯纹净30克/亩防治,稻瘟病可用75%三环唑20克/亩防治。

3.1.2 常见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常见的虫害有稻飞虱、二化螟、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可在虫卵孵化期用25%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稻飞虱每亩可用10%吡虫啉20克兑水100千克稀释后喷雾防治,褐飞虱用20%呋虫胺可溶粒剂 40克/亩喷雾防治。

3.2 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即以农业预防为主,辅助化学防治,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在稻谷内的残留以及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一些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在辅助多手段防治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无毒或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安全性高、高效的新型生物农药替代传统的高毒或剧毒化学杀虫剂或杀菌剂进行防治,在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同时做好农药污染防控。

3.2.1 以农业综合预防为主

农业防治的核心是预防病虫害,即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施足底肥、合理稀植、科学追肥灌溉、中耕除草、培土、松土等管理措施,科学构建田间生态环境,维持田间生物群间的平衡,一方面为水稻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提高水稻苗株自身的抵抗力,提高抗病虫害能力,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或降低病虫害危害。

3.2.2 多手段防治

(1)生物防治手段: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生物天敌法、性诱剂法、昆虫毒素法等。如采用赤眼蜂、青蛙等生物天敌或采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2)物理防治手段: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包括设置隔网、黄板、诱捕灯、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治手段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在应用物理防治手段时需要根据病虫害数量及发生情况防治病虫害,一般在若虫、成虫集中危害时期进行。物理防治手段多用于虫害防治,一般需要根据虫害发生规律及虫害发生特点选择防治手段进行针对性防治。如根据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趋光性特点在成虫高峰期设置诱捕器等,控制稻田虫口数量。

3.2.3 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

目前,市场上新出的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抗生素等,具有调节苗株生长和能较好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且无药物残留或药物残留少,安全性高,农户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地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采用相关技术规程和管理模式,将生态农业管理手段应用到整地、种子处理、育苗苗期管理、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壮苗的培育和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坚持以农业预防为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多样化手段综合防治的策略,坚持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减少药物残留,从多方面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促进水稻栽培增产提质和提升水稻栽培效益。

猜你喜欢

苗床杂交优质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几种育苗装备的研究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术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