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文化宣传教育和传播方略探析

2023-03-22林晓莹

传媒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史馆校史文化

文_林晓莹

林晓莹

浙江工商大学宣传部

一、高校校史文化宣传的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校史文化记录了一所高校从初创、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历史过程。校史文化作为不可泯灭的高校记忆,是每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成为大学人的精神故乡。

1.对外:推动高校形象建设

高校校史可以说是高校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钟表,向世人述说着高校从建校至今的时代故事。高校的校史文化宣传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高校以校史馆为主要的校史文化宣传载体,通过图文讲解、影像投屏、实物展览来宣传该校的校史文化发展与建设情况。如武汉大学在开放日之时,在学校中心湖设置一个包括校史、科研、校园文化的展板,让游人更好地了解高校的校史文化风采。

2.对内:赋能师生思政教育

校史文化通过宣传助力,可以提高师生的身份认同,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校史上杰出的校友,是学生们的学习榜样,通过宣传杰出校友的辉煌成就,可以激励学生们不断进取。就如在杭州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作为杰出校友返校宣讲,表达对于母校的感激与分享自身成功的经验,为高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二、当前高校校史文化宣传的特点

其一,线性:以单向传播为主

过去,校史宣传的特点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呈现形式为校史馆的图文展列,主要以视觉传播为主,传播形式和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图书馆内的校史书籍和海报也是校史宣传的传播途径,其传播范围一般为校内宣传,宣传的范围较为局限,并且宣传内容主要以高校里程碑事件、办学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主要为一种传播者为本位的编写思维。而学生对于这种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宣传形式兴致不高,鲜有去翻阅校史书籍或者相关报纸。

其二,新颖:运用新媒体矩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史宣传通过搭建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客户端三微一端的新媒体矩阵来扩大宣传对象和范围,并且以更加年轻化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叙说高校历史。如近日厦门大学百年校庆,该校在其官网上开设了专门的校庆专题,在微博上开创话题,以及微博官微发布校史相关的短视频和图文,进一步扩大了校史宣传的力度。同时现今的校史宣传结合人工智能,通过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来增强校史沉浸感,使得校史馆内静态的历史变得鲜活。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很多学校不能进行线下的校园日开放活动,不少学校采取了云展览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复旦大学校史馆打造了全景导览系统,人们可以通过云参观校史馆,了解校史,感受复旦的精神与魅力。

三、现阶段校史文化宣传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校史文化宣传对高校的影响程度有限

校史文化宣传对高校的影响程度有限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对校史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缺乏对校史实物表征的深入了解,压缩了校史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对南京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50.19%的学生够辨别出本校校徽,但并不太了解其寓意;关于名师校友事迹方面,被调查者中,了解学校名师、校友事迹的占12.58%,略有了解的占67.86%。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校徽、校歌、校训、校友事迹比较了解,但是缺乏深度的认知。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校史文化宣传时不能仅停留在认知表面,更应该深度挖掘校史文化背后的内涵与精神,并融入今后的宣传中。

——校史文化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弱

校史文化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弱,也是校史文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调查显示,有49.25%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校史网页,36.0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校史书籍。今后应该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校史文化的宣传,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校史网页、校史电子书等。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71.09%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的校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史文化建设存在众多薄弱环节;89.0%的学生表示自己仅在入学时接受过校史教育;仅4.56%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校史文化活动。高校应加大校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置专门的团队进行校史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发。校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都是软实力,在高校文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对高校建设愈发重要,加强校史文化宣传,有益于传承传统文化,沿袭中国特色文化脉络,使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合。

四、新媒体背景下校史文化宣传的转变创新

第一,校史文化宣传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思维的转变

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媒生态下,创新校史文化宣传首先需要进行思维的转变。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校史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主要是由高校档案馆、图书馆、宣传办等部门负责,属于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这意味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的内容,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校史文化宣传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找寻这段共同记忆中思想感情的共鸣之处。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征集校史资料,或通过线上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诉求,找寻高校发展历程中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再结合时代背景确立具体的宣传方案。浙江工商大学在建校110周年之际,通过校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放征集校史资料的公告,向建校以来的师生员工征集与学校有关的影像资料、教学用具、报刊画册等,群策群力共同丰富校史文化建设。

第二,丰富校史文化宣传的内容

首先,结合高校的建校背景和办学特色。校史文化宣传应该结合本校的建校背景,充分挖掘学校及学科特色,有重点、多角度地展开。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前身是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它的办校宗旨是:振兴民族工业、培养民族工业所需人才。该校在进行校史文化推广和宣传时,传承了最初的办校宗旨,把“工科传统、工匠精神”作为核心理念,将“芜湖铁画”这一非遗技艺纳入到符号设计理念中,象征着该校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其次,与时代背景相融。校史文化在宣传过程中,需要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在时代的浪潮中,校史文化不断更迭,两者应该是紧密相连。例如,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都陆续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把党史和校史联系起来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创新校史文化宣传形式

校史文化宣传的阵地除了校史馆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各个平台,创作有内容、高质量、范围广的多媒体作品和文化产品。比如充分利用音视频,增强现场感。音视频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媒体形式,在视听传播领域,声音和图像能够积极调动人体的感官,强化在人脑中的印象。校史文化宣传可充分利用音频和视频,在校史网站、校史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上进行投放。发布纪实类短片、短视频、MG动画、口述校史音频等,帮助师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办校进程,营造在场感。目前一些高校在校史文化建设和宣传中,采用口述校史的形式,征集从学校毕业的学长学姐的语言,用他们的视角展现那段时间的记忆,增强了校史文化宣传的立体感。

同时,借助融媒体技术,增强交互性。校史馆是校史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史文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校史馆的陈列和布置可以充分借鉴参考博物馆或美术馆。在保留基础性资料的前提下,利用VR、AR等虚拟与现实技术,增强与人的互动。利用融媒体技术,在馆内展板上附上H5系列产品,也能形成良好的交互体验感。例如中央民族大学为80周年校史展征集了一些H5交互作品,对校史文化传播进行创新解析,推进高校新媒体宣传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有益于促进校史文化情感共鸣,激发师生凝聚力和认同感,切实促进校史宣传效果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校史馆校史文化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