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价值、困境及策略选择

2023-03-21雍军魏小英李珊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雍军 魏小英 李珊

[摘要]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正式进入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新使命。然而,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专业学习、服务能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职業教育要从营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氛围、深入调整专业建设模式、全面落实乡村地区产教融合、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效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技术、人力支撑。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简介]雍军(1977-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魏小英(1978- ),女,四川眉山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珊(1990- ),女,四川巴中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心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19B11,项目主持人:孙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99-07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后脱贫时代“贫困”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由最开始绝对贫困发展到相对贫困,由物质层面的收入贫困发展到精神层面的能力贫困、思想贫困。因此,在后脱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项重点任务。职业教育要正确认识把握后脱贫时代贫困问题的演进规律,深度思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村人民群众消除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目标。

一、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价值

(一)为消除精神性贫困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贫困是相对贫困现象的重要表征,也是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一定区域中的贫困人口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惯性影响,会形成一种以僵化、保守、短视为特征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制约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刘易斯的文化贫困理论虽然在学界尚有争议,但对解决我国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仍有启发,即在破解相对贫困过程中要以文化扶贫为先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在相对贫困地区打造现代、进取、创造性的社会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其中,农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日益显现的精神贫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职业教育的普及推广本身就蕴含着弘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文化因子,职业教育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功能,在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在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头脑中及早确立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理想,树立锐意进取、奋进拼搏的意识,在农村劳动者的心中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营造积极进取的乡村文化氛围,实现精神脱贫。

(二)为消除能力性贫困提供技术支撑

199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低下,并且体现为人们缺少发展的机会,缺乏应对变化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贫困不仅是收入不足,更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而能力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获得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基于以上表述可以总结出,能力性贫困主要指贫困人群因自身知识水平、工作生活经验、个体健康状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切实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在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后,下一阶段的关键工作方向就是着手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我国广大农村职业教育为推动农村产业兴旺,面向农村农林牧副渔各类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和开发工作,面向农村各类企业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地区全面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脱贫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继续发挥实用型教育的功能和优势,持续面向农村各类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推广、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缓解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能力性贫困,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打牢基础。

(三)为消除代际性贫困提供人力支撑

贫困的代际传递突出表现为贫困在某些人群中长期化、顽固化。贫困的代际传递,实质上是贫困家庭各代成员之间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相同,且自身的能力素质条件又十分相近,生活状况难以发生改变,其结果就是贫困的长期化、顽固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消除代际性贫困的关键在于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提升其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水平,赋予其未来增收创富的内在条件,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循环。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实用性、技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等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农村劳动者就业增收,还能够帮助农村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它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脱贫后返贫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根据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统计,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通过大力发展县域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农村学生的录取比例,大量吸收农村青少年进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就读、深造,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实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库。同时,引导城市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向农村劳动群众广泛开展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职业培训活动,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相对贫困人群习得高质量就业本领,有效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二、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脱贫地区个体全面发展要求耦合度低

后脱贫时代,脱贫群众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有了更为美好、全面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職业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它将个人职业和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现代职业人作为培养目标,但就现实层面而言,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实现就业为落脚点,在育人深度层面存在不足。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脱贫群众个体发展要求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技术,轻文化。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是一个通过职业知识、技能与素养习得,有组织、有目的的文化过程。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更加关注受教育者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水平,往往忽视了掌握技术的人的自身成长和发展。二是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教育主要以职业院校办学为主,非学历教育主要以分散在各市、区、县、乡等区域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学校为主。广大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最现实的途径就是接受非学历教育,一般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学习。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资源总体上向学历教育倾斜,现有的非学历教育存在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脱贫群众期望能力全面提升的需求。三是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有明显的职业区分度,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更加重视实践。近年来,尽管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建立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训基地,但从目前课程学时分布来看,仍然以理论学时为主、实践学时为辅,很多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实训资源短缺使学生无法短期内达到上岗操作的要求,其他的短期职业培训更难以保证受教育者的实践要求,导致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脱贫群众无法理解讲授内容,培训效果相对较差。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形态发展契合度低

职业教育之所以被视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专业教育内容与产业生产实践高度相关。但是,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农村产业形态普遍存在错位现象,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生了不良影响。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主要围绕城市工业发展,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争相开设大数据、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热门专业,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开设涉农专业的职业院校相对较少。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与城市地区产业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程度通常滞后于城市产业,即便是同一地域的农村和城市拥有相同的产业,两者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也并不相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存在差异。一方面,现有职业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内容,都无法满足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各市、县、乡面对脱贫群众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都存在“短、平、快”等特点,缺乏长远的技术培训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对后续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也很难为本地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助力。基于上述原因,当下职业教育面临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脱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相分离、职业教育“离农”趋势明显、特色办学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发挥自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社会作用。

(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脱贫地区企业产教融合度低

从主观层面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针对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依然较为浓厚。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务服务环境的优化,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依然存在行政力量对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教学事务干预过多的现象,这既挫伤了一些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又使得地方行业组织和企业难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务管理工作,进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度;从客观层面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由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程度较高,行业企业管理机制较为成熟,大中型企业多,校企合作关系相对稳定,产教融合实践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面貌与城市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家族式企业多,企业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市场竞争力较弱,职业院校难以与这类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诉求适应度低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随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全部脱贫,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个体发展,都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与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的诉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偏低,难以满足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的服务需求。全面巩固我国已经取得的扶贫攻坚成果,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村民众的增收能力。然而,多样态、高质量的产业生态构建,既需要大量拥有精湛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有专业机构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本地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产业生态构建的人才需求,而且职业院校的专业服务能力、专业服务门类也较为有限,很难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受众创富增收能力偏低。面向脱贫群众开展的职业教育主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一般以教授某一技术为目的开设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或培训证书,但目前劳动力市场对此类培训证书的接受度不高,导致很多脱贫群众无法通过职业培训致富增收。总之,目前的职业教育既无法在培训内容上满足脱贫群众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无法在培训形式上满足脱贫群众灵活化、碎片化、特色化、小众化的需求,在培训效果上也无法满足脱贫群众通过培训致富增收的需求。

(五)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与脱贫地区需求匹配度低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成本的资源投入。然而,长久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于普通教育,同时城乡差异也较大,这种资源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供给与脱贫地区教育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供给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乡村担任教职。但总体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依旧处于匮乏状态。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教育基础设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基本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数量不足、面积狭小;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实训设施普遍存在种类单一、数量不足、设备老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质量。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材资源供给不足。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匮乏,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常规专业教材匮乏。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城市职业教育大不相同,要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农村的产业发展实际,针对性地编写专业教材,但由于农村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具备教材编写能力的教师,就造成适用性强的专业教材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特色专业教材匮乏。农村职业学校需要开设面向当地特色产业的专业和课程,然而,由于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开设质量兼备、特色突出的课程与专业。

三、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策略选择

(一)将立德树人贯穿职业教育,营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氛围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是从意识形态层面解决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的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启智润心是从教育目的层面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素养、文化素养。“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职业教育如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方面,将道德教育以多种形式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铸就受教育者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品格,同时融入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人,实现技术以人为本,技术为人所用。一是重“言传”。在教育脱贫群众过程中,切忌话语风格的高度抽象化,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引导,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二是重“身教”。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请当地乡土人才参与进来,用当地群众身边的人或事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实现榜样引领作用。三是重“力行”。可以合理利用好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脱贫群众就近参加一些包含爱国主义和劳动精神的实践活动,让群众从耳濡目染到身体力行,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爱农爱乡爱家的人文情怀。乡村振兴不仅指经济的振兴,也包括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防止经济上的返贫,同时也要防止文化上的返贫。新时代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爱农村、懂技术、有情怀”,首先就要培育脱贫群众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只有热爱,才能把人才留在家乡。职业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浸润的过程,通过教育改变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从而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新型乡村文化氛围,为更多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二)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模式

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应回归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本位,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与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教育体系。

一方面,加强调研论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职业教育针对脱贫地区服务的产业对象,主要分为常规产业和特色产业。因此,职业教育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对以上两类产业分别加强调研论证,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首先,职业院校应完善组织机构,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专业结构调整的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和设置实务工作,确保专业结构调整过程的科学性。其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应抽调部分一线骨干教师,组成专业结构调整调研论证小组,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摸清当地常规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最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应在深入分析前期调研信息的基础上,系统论证学校专业布局以及各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提出初步的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综合考量多方需求与学校办学实际,建立独具特色又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另一方面,提高教学针对性,打造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教学内容。职业教育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打造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教学内容。首先,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积累的调研数据和信息,严格对标本地产业生产实践中的规范、工艺、技术,构建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使学校的专業教学内容与本地产业生产中实际技术技能需求高度一致。其次,职业院校要高度关注本地劳动者群体的身心特点和整体素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应符合农村民众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减轻农村民众的学习压力,教学内容的结构形式则应体现出层次性,以适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的受教育者群体。

(三)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乡村地区产教融合

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效能,也能充分激发微观职业教育主体的活力。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应当加强协同联动,建立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赋予农村职业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为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地方政府机构应积极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产教融合实践要求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集中精力做好政策供给、制度建设、统筹规划等工作,赋予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为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探索赋能。另一方面,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市场化管理水平。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化办学合作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农村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管理水平。首先,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办学的规范和引导,既要加强宏观指导,帮助农村职业学校逐步建立市场化办学的管理机制,增强职业学校吸引企业合作的价值创造能力,又要注重对农村职业学校市场化办学的规范,防止职业学校在市场化办学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现象。其次,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优质企业信息库,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经济支持与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乡镇小微企业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最后,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监督管理,引导相关企业建立现代规范的管理制度,帮助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多元共治、科学高效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

(四)针对乡村民众增收诉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措施针对性

帮助乡村民众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是职业教育巩固扶贫攻坚战成果的最主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要针对乡村民众的增收诉求,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服务能力,推出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农村民众增收创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职业教育要提升扶贫服务的实效性,应从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在师资建设上,加强与区域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建立师资共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进修。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参考、借鉴和改造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教材建设上,加强整合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开发乡土特色教材,构建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围绕当地的产业生态,依托学校自身优势,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发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服务项目。此外,还要着力丰富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农村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协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与附近县、市的职业学校建立联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丰富度。在职业培训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农村劳动者的具体生活和工作情况,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国家加强经费投入,帮助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富创造条件。

一方面,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率不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地方政府要利用各类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出台社会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激励举措,引导更多企业与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合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或者参与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夯实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限制职业教育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最大障碍,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迫切需要,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增强办学实力。首先,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为下辖农村职业学校购买急需的教育资源。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广泛开展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帮助农村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最后,加大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力度,通过跨区域政府部门协调、职业学校自愿结合的方式,鼓励更多办学实力较强的城市优质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培训师资,建设实训基地,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2]习近平.习近平在2021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EB/OL].(2021-03-06)[2022-06-25].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06/c_1127177680.htm.

[3]苏芳,范冰洁,黄德林,等.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与政策取向[J].中国软科学,2021(12):73-83.

[4]岳映平,贺立龙.精准扶贫的一个学术史注角:阿马蒂亚·森的贫困观[J].经济问题,2016(12):17-20+56.

[5]吳晓蓉,田晓苗.后扶贫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29-34+81.

[6]黄承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22(6):4-11.

[7]胡斌武,季孝琛,何晓颖.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的实践效能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10.

[8]屈璐,廖大凯.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建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12):10-14.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