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2022年“岗课赛证”研究综述:内涵演变、基本特征及前景展望

2023-03-21王婧徐涵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职业教育

王婧 徐涵

[摘要]“岗课赛证”作为职业教育领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渐成研究热点。“岗课赛证”内涵演变从分散走向统一,经历了“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岗课赛证”四个发展阶段。以“岗课赛证”内涵的发展历程为研究脉络,辅以citespace软件对CNKI201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及教学模式是“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目前,“岗课赛证”的相关研究还未切实聚焦到“综合育人”上来,未来“岗课赛证”研究亟待向“综合育人”聚焦,同时要增强研究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作者简介]王婧(1997- ),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徐涵(1964- ),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隐性知识共享视野下职业教育师徒制技能传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21009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92-07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类型之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教育部强调推广“岗课赛证”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些要求的提出,进一步为学者们指明了研究方向,“岗课赛证”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新的研究重點。目前,“岗课赛证”研究的整体情况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尚未明晰,因此,有必要对“岗课赛证”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与盘点,使现有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岗课赛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并且进一步厘清“岗课赛证”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岗课赛证”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岗课赛证”的内涵演变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有机构成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只是之前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如“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等。

“岗课证赛”中的“岗”是指通过一线行业专家群策群力,确定该专业岗位群并制定相对应的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课”是指专业课程建设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基准,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证”是指将职业等级证书考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实现课程与工作过程、职业等级证书的融合;“赛”是指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评定专业能力、检验教学质量、评估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各职业院校进行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在“岗课证赛”这种表述里,“岗课证”是重点的实施环节,“赛”的作用并不突出,仅仅是作为辅助手段,起促进作用。“课岗证赛”和“课岗赛证”中的“课”是指课堂教学,“岗”是指工作岗位,“证”是指各种证书;“赛”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技能比赛。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课程本位的特点,也是“岗证赛”的出发点。2021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自此,表述逐渐统一,关于“岗课赛证”概念的界定也随之明晰。“岗课赛证”中的“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①。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将“岗”作为逻辑起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与工作岗位精准对接,以标准本位作为职业教育的入口。同时,将“证”作为逻辑终点,以能力本位的评价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口,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岗课赛证”的表述中,将“课”与“赛”置于中间,作为衔接的中心环节,这样的表述与之前的“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相比更为系统化,更为契合职业教育的理念,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二、“岗课赛证”的研究现状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平台,以“岗课赛证”为主题,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数据选取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岗课赛证”相关文章共有458篇,第一篇相关文章发表于2010年。在这段时间里,“岗课赛证”的研究主题逐渐从分散走向统一,“课岗证赛”“课岗赛证”“岗课证赛”等主题研究分布其中。

(一)“岗课赛证”的研究态势

2010—2020年,“岗课赛证”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发文量虽总体偏少,质量偏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3篇,但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岗课赛证”相关主题研究达到一个小峰值,为20篇。2021—2022年,“岗课赛证”相关主题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与数量,发文质量也大幅提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达到30篇(如图1所示)。这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岗课赛证”的大力倡导密切相关,“岗课赛证”将是未来职业教育领域主要研究热点之一。

(二)“岗课赛证”的研究热点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对筛选完的文章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构建,对“岗课赛证”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岗课赛证”的研究相对突出,出现的频次达79次,同时涉及丰富的相关研究方向。“岗课证赛”“课岗证赛”也曾是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岗课证赛”出现的频次达31次,“课岗证赛” 出现的频次达22次。“岗课证赛”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会计专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但是,“岗课赛证”的相关研究还未切实聚焦到综合育人。由此可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可研究性较高,亟待填补研究空白。

基于此,应用LLR算法功能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把握“岗课赛证”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聚类共分为九大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岗课证赛、课岗证赛、岗课赛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材制造。“岗课赛证”中的各类聚类研究内容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是截至目前“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论域,“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增材制造”是涌现的新论域,研究价值与空间很大。

(三)“岗课赛证”的研究前沿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和Burstness View(突显率图谱)对短时间内出现次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发现,在起止时间内,关键词突变强度越高,学术界对于此研究内容关注度越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岗课赛证”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本研究将最短时间跨度设置为1年,生成了突变强度排名位于前11的关键词(见表1)。关键词“岗课证赛”“课岗证赛”突变强度高,研究周期长,是之前学术界主要探讨的研究内容。随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岗课证赛”“课岗证赛”二者不再是学界主要关注的研究内容,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育人模式”这些高频词的出现可以看出,未来“岗课赛证”的研究视角开始向育人问题的探索上倾斜。

三、“岗课赛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合以上可视化分析结果,2010—2022年“岗课赛证”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岗课”“岗课证”:以人才培养为研究的落脚点

这类文章的研究主题分为两大方向:一类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认为课程体系开发与工作过程对标是实现“岗课”融通的重点和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将“岗课”融通作为现代学徒制探索的突破口,学校与企业视为“岗课”课程体系联合开发的共同主体。在开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把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框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同时,学生本位是“岗课”综合课程体系的内核,实现“岗课证”融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岗位需求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作為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类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思考与探讨。“岗课证”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及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积极响应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证”融通:以1+X证书制度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课证”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具体研究对象层次从中职贯穿到应用型本科,涉及全部职业教育层次。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涉及“课证”融通、1+X证书制度、教学改革等方面,其中1+X证书制度是多数学者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关于“课证”融通,学者就“课”与“证”的关系进行探讨,将其分为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在外部关系上,产教融合是“课证”融通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是现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课证”融通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既是“课证”融通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体现。在内部关系上,二者关系可以概括为“二元”互融,是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课”为核心元,在“课”做好的基础上引“证”入“课”,相辅相成。

与此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认为,教学改革质量的体现与“课证”融通的推行效果相辅相成。教学改革应突出“课证”融通特色,融“证”入“课”,以“课”为主是教学计划设计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课证”融通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是“课证”融通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其自身作用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此类研究更进一步提出“课证赛”的理念,强调要依据“课证赛”融通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以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模式为基础,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依据任务驱动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关于1+X证书制度这个切入点,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课证”融通的实现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构建与1+X证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就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来实现“课证”融通。职业院校要将课程体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教学标准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衔接的同时,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同时,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是实现二者有效融通从而促进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有效保障,通过科学的学分转换从而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在1+X证书制度体系下,“课证”融通的质量需要监督与管控,为此,构建评价体系以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同样是重要举措之一。也有研究学者从“课证”一体化的角度对“课证”如何融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融通不只是颁发两证而已,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与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的融通;同时,“融通”既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课证”融合将会延伸至整个终身教育系统。

(三)“课赛”融合: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为研究的关键点

关于“课赛”融合的相关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某一具体专业,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都是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突破口。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教师课程教学成果的“试炼场”,也是教师革新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技能、实现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的“登云梯”。教师通过对竞赛内容的把握与对学生的竞赛指导,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新动态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对于学生来说,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但可将专业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与展现,还可以切身体会行业企业前沿,这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专业知识能力提升。因此,专业建设应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利用平台优势,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专业建设的根本,来进行“课赛”融合。树立“以竞赛促教育、以竞赛促学习”的理念,寻求专业建设的最优路径,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课赛”融合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课赛”融合,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竞赛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其次,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赛项设计相结合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最后,要围绕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就业岗位需求来设计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知识。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课赛”融合的核心,这对于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四)“赛教”“产赛教”:以教学模式及其机理与路径为主要研究方向

关于“赛教”融合的研究,学界主要以“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领域,强调“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赛教”融合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通过“赛教结合,寓学于赛”的良性融合过程,实现“以赛促改”的终极目标。基于此,这类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赛教”融合过程中二者的内部关系以及融合后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二者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在实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从促进专业建设升级的视角出发,通过教育技能赛项的竞赛数据挖掘和分析,推动专业教育技能赛项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探讨“赛教”融合是“大赛资源转化和利用,是延伸大赛链条、发挥大赛作用、提升大赛价值的重要路径” ②。

关于“产赛教”的相关研究,主要开展在理论研究领域,聚焦于“产赛教”机理与路径的探讨。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是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关键机制,并且强调将职业教育置于企业、政府、技能大赛和职业院校彼此联通的体系中从而形成“产赛教”网络。同时,高职教师在“产赛教”融合模式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产赛教”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模式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前提是需要院校拥有完备的教师专业能力指标体系,同时需要企业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承担教师在岗职业能力提升的任务,并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为师资培养提供续航能力。

(五)“岗课赛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为主要发力点

“岗课赛证”相关研究的兴起与国家政策的颁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职业教育如何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岗课赛证”融通是构建育人路径的重中之重,其内在应然的逻辑关系是要求实现“岗课赛证”在功能上形成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的关系。“岗课赛证”融通路径的构建要“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 ③。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从而形成三方合力,因地制宜地提升育人内容的兼容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培训平台。基于研究现状,学者们也在探讨与反思“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如融通的评价标准是怎样的,融通的机制如何明确,各方在综合育人体系中应如何实现合力最大化等。同时,教材作为育人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同样是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的关键。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强调“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基于此,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应将“岗课赛证”四元标准有机结合并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因时制宜的融媒体教材,这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岗课赛证”研究的前景展望

目前,“岗课赛证”的研究已经脱离了以往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独立、重要和深远的课题。这也表明,对“岗课赛证”进行深入、系统和专业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现阶段,我国“岗课赛证”的研究对“岗课赛证”内涵、特征、功能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岗课赛证”的本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渐提升,实践层面的探索也在逐渐深入,但仍面临一系列亟待攻克的问题。基于对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

(一)“岗课赛证”研究方向亟待向综合育人聚焦

通过对“岗课赛证”主要研究内容的系统梳理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学界对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初具规模,但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同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相关研究整体上还存在着热点与盲点并存的现象,关于育人主体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转型新要求、职能的转变与提升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去探究。

另外,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呈现出多向度的特点。这虽然有助于深化理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但这些主题中关于“综合育人”这一共识问题的探讨仍有待深入。因此,如何将“岗課赛证”的研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紧密衔接,如何调整“岗课赛证”研究重心向“综合育人”聚焦,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相关研究应增强问题意识

从当前有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的问题探讨主要以宏观层面的论述为主,精细化、有针对性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但多是停留在表面问题的探讨上,不够深入。这是当前相关研究缺乏问题意识的表征之一。因此,要想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现状,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必要加强“岗课赛证”的历程研究,追根溯源,厘清“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沿革。在中观层面,关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建构研究的问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是通过逻辑的推演和现实的考量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缺少一定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基于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研究还应进一步归纳总结“岗课赛证”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整体研究。在微观层面,学者们虽从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三教”改革等不同视角去探究“岗课赛证”,去解析“岗课赛证”的本体意蕴,但缺乏对“岗课赛证”进一步的解构与分析。因此,需要学者们继续深入探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目标、过程、评价等核心要素,展开更为细致和清晰的研究。同时,教师是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现阶段关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质量研究寥寥无几,也值得进一步去探究。

总之,未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相关研究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去考量“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发展的短板,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在现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研究是一个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共同探讨的课题,应把握好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关系,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

[注释]

①陈子季.抓好六大重点任务[N].学习时报,2021-05-10(4).

②任江维,杨新宇,邰康锋,等.赛教融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资源转化的路径与考量——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91.

③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

[参考文献]

[1]杨艾.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3):114-115.

[2]曲丽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岗课融通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5):57-60+65.

[3]杨士连,于泽元.岗课融通:现代学徒制的意蕴及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8(1):63-67.

[4]朱琴.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9):96-98.

[5]黄丽.“岗课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80-81.

[6]安平.对高职教育“课证融合,一试双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6):124-126.

[7]傅永强,金祝年.高职教育课证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4-176.

[8]刘吕亮,王德云,刘芳.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9):61-65.

[9]柴草,王志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J].成人教育,2022(09):72-78.

[10]祝维亮.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4):29-35.

[11]杨树林.课、证、赛、团相融合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77-80.

[12]刘洪海.课证赛融通视角下的高职教学质量要素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78-80.

[13]张学英,耿旭.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合研究:基于英国BTEC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0,36(10):47-51.

[14]袁秀英,刘淑敏,高雅萍.实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需把握的八个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7-30.

[15]贺继明,赖斌.加拿大卑诗省以行业需求与终身教育为导向的“课证一体化”问题实证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3):93-96.

[16]王慧.高职会计专业“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31):63-65.

[17]祝维亮,严从.以课赛融通为抓手 探索电商人才培养新路[J].职教论坛,2017(9):75-79.

[18]王晨,叶鸿霞,孙华.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109-112.

[19]蔡勤生.“賽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40-43.

[20]朱德全,杨易昆.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机理、问题与治理[J].职教论坛,2020,36(11):31-38.

[21]赵婵娟,徐小容,陈章.以赛为枢:职业院校“产赛教”深度融合的逻辑理路与路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2(3):54-59.

[22]张恩广,张智,施丽红.“产赛教”融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机理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11):52-57.

[23]陈章,姜运隆,杨鸿.精神与文化: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模式的价值逻辑与文化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56-60+86.

[24]曾天山,陈斌,苏敏.以高水平赛事促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基于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5-10.

[25]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5):98-107.

[26]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11):68-74.

[27]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职业教育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