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立体课堂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3-21胡萍鄢真真黄成松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职业教育

胡萍 鄢真真 黄成松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交织,构成了多种复杂关系,将课堂中“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所构成的二维结构,转变为蕴含多类教学资源、多种学习活动、大数据支持的立体课堂。在立体课堂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构成了课堂基本面;在线课堂与大数据构筑了立体课堂的两极;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在线学习、大数据围绕课堂场域形成多元交织关系,共同构筑了立体课堂的经纬线。立体课堂的核心任务是重塑教与学关系、提高学习成效、优化教学决策、提升学习者自适应程度。要完成传统课堂向立体课堂的转变,需要通过理念培育、智慧教室支持、教师能力建构、评价变革引导等来形成完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立体课堂;构建逻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胡萍(1973- ),女,重慶人,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鄢真真(1985- ),女,重庆人,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讲师;黄成松(1986- ),男,重庆人,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讲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重庆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汽修专业‘双融合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1-083,项目主持人:胡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87-05

当前,受“三教”改革和“金课”建设的影响,课堂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将“金课”建设等同于在线课程建设。这种认知误区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核心仍然要依靠面对面的课堂,在线教育作用方式的主体是通过在线课程对传统课堂的嵌入,实现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从而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包括在线课程等课堂中多要素的融入逐渐改变了职业教育课堂的结构,形成了多时空互动、多要素协同、多层次沟通、大数据支持的职业教育立体课堂。

一、职业教育立体课堂的意涵

(一)从“教室交往”转向“多维交集”的立体场域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课堂的结构正在逐渐改变。一方面,各类在线学习资源的接入和在线学习方式的嵌入,传统的课堂从物理学习空间转换为虚实一体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大部分智慧教室已经能够实现实时性的采集,并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收集处理,形成了数据生态。传统的课堂结构已经不能解释课堂的诸多问题,需要以更加系统、宽泛、开放的视角去理解这种课堂结构,在本研究中称之为“立体课堂”。从形态来看,传统的二维结构由于在线学习和大数据支持,成为外部数据支持的一级,变成了立体形态;从形式来看,传统物理空间中围绕师生开展的交互由于在线通道的打开,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交互形式、内容和范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通过多媒体融合塑造了更为宽泛的学习渠道,完成了课堂形式上的转变;从内容来看,由于优质在线资源对知识性传授的解决,课堂可以更加聚焦于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基于以上特质,“立体课堂”可以定义为:课堂通过整合在线学习,将“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所构成的课堂二维结构,转化为以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融合、以智慧教室为支撑、以课堂结构立体化改造为主要内容,蕴含多类教学资源、多种学习方式、大数据支持的课堂。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意蕴

第一,立体课堂强化学习者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在线学习的接入,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并逐渐从原先的知识型学习逐渐转变为技术技能型学习,学习者在立体课堂中可以主动地选择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并在交互中获取同伴的认同,主动参与学习的特征也更加明显。第二,立体课堂是学习者围绕技能的联通学习。联通学习是围绕连接而展开的新型学习模式,知识形态由原先孤立的个体转变为交互的产物而广泛存在于连接中,内容、情境和通道共同形成了知识的意义。在立体课堂中,教师的知识传输功能被稀释,学生通过交互学习技能和交流心得,同时也提供知识,进而实现知识围绕“资源—学生—教师”的多向度流动。第三,立体课堂促进了学习者的高效学习。高效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投入、思维层次和认知体验等诸多要素中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评性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的问题解决,是以高阶思维锻炼为主的高投入性学习。立体课堂在资源获取、交互发生、实时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大大提升了对学习者高效学习的支撑能力。第四,立体课堂支持了学习者自适应学习。在在线教育领域,通过探索学习者学习适应程度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与教育供给相适应,成为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完全基于系统的自适应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为自适应学习标准等难以确定,但通过立体课堂实现自适应学习系统和教师的学习支持,根据学习者学习状态,形成与之适应的内容和路径,提升了学习者学习的自适应水平。

二、职业教育立体课堂建设的结构模型与核心任务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呈现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和讨论、合作成果展示、评价与总结等环节,总体表现为建构一个客观、封闭、稳定的学习场。而立体课堂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方式呈现,也不遵循具体的流程,总体表现为一个灵活、流动、及时交互的场域。

(一)职业教育立体课堂的结构模型

职业教育立体课堂总体呈现为两极、多元、交互的结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1.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构成了立体课堂的平面。在立体课堂中,受在线课程和大数据支持的影响,课堂要素发生了变化。从教师来看,传统的课堂是围绕教师开展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讲授,教学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在立体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技能任务的协助者、支持服务的提供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教学决策的制定者。从学生来看,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逐渐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从学习内容来看,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综合任务,既可以是本专业某一工作链条中的任务,也可能是跨越多种学科的复杂任务。从学习活动来看,学习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较之于传统课堂有较大的区别,锻炼学习者高阶能力、批评性思维、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立体课堂的主要任务。

2.在线课堂与大数据构筑了立体课堂新的两极。立体课堂的立体性,首先表现为通过在线课堂,将数字化资源、异地教师和多空间学习者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与实体课堂中的学习者、学习内容等形成新的“虚实一体”学习空间。其次,立体课堂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课堂。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捕捉、聚合、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成为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元素、动力、方法和支撑,并逐渐形成了新的范式,支持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进而改进教育过程。通过对学习者数据的全方位获取,构筑了课堂数据的基本来源。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据与课堂的交互,支持教师决策、学习活动调整和个性化支持,同时也支持学生理解自身,并开展自适应学习,使课堂更有深度。

3.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在线学习、大数据围绕课堂场域形成多元交织关系,构筑了立体课堂的经纬线。立体课堂的元素交织形成新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相对自主空间和自身运行法则的教学世界,其既受外部在线课程法则的制约,同时与课堂的现实情形形成动力关系。立体课堂的场域功能既受教育一般性的规律制约,也受其他要素嵌入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立体课堂的核心任务

立体课堂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源,而是围绕课堂的成效,从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具体而言,立体课堂承载了重塑教与学关系、提高学习成效、优化教学决策、提升学习者自适应程度四大核心任务。

1.通过立体课堂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决定教学存在及其本质的是教学关系而不是教学实体。当下的教学关系由于受到在线学习的影响,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适应,并逐渐影响了教育成效。立体课堂试图融合在线学习和实体课堂的优势,通过资源汇集和数据汇聚,支持学习者按照自身需求进行学习,同时也帮助教师削弱知识传授等职能,促使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关注学习者的提升,为师生关系的优化创造条件。

2.通过立体课堂实现教学成效。立体课堂之所以被赋予提升成效的任务,首先是其组合方式支持了人、技术、环境、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整合,能按照统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等特性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实现了要素协同和整合创新。其次是立体课堂突破了分割理论的课程观念,尝试建构整体的课堂。在分割理念的支持下,课堂被分解为若干要件以形成固定并富有逻辑和边界清晰的课程管理体系。事实上,学习者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复杂的任务基本上是跨领域甚至跨学科的。立体课堂支持资源整合等高阶能力的发展,如对课堂任务与在线任务的统整。最后是立体课堂满足了新时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新时代的学习者是数字化社会的学习主体,更加适应数字化的方式。基于多种学习方式的立体课堂更加适应新时代学习者多样化、灵活化、自主化的学习需要。

3.通过立体课堂全方位信息捕捉实现教师的科学决策。在传统课堂时代,受制于数据证据的不充分、不全面、不及时、不精准,容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決策缺乏科学性。由于立体课堂接入了在线学习和技术,塑造了一个“数据获取—反馈—改善教学”的小生态,各类数据可以通过有效的清洗与提炼并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依据,使教师可以超越一般性的经验进行科学决策,实现以数据为证据的循证教学。

4.通过立体课堂获取多层次优质资源以支持学习者进行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指借助一定技术,学习者能按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和风格,自主控制学习过程,根据学习开展的情况进行学习。自适应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最理想状态。在立体课堂上,由于接入更多的在线学习资源,课堂彻底打破了统一、齐整的教学模式。由于在线学习海量资源的存在,以及多样化、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共同体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资源。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各类通过在线通道接入的资源使学习者自助选择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三、职业教育立体课堂的推进路径

职业教育立体课堂是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改变。从模式上看,立体课堂代表了未来课堂的形态,是“互联网+教育”落地的重要支点,是职业教育实体“金课”的应然形态。但如何从理论模式转换为实际运行,需要进行科学的路线设计和实践的检验。

(一)以“互联网+教育”思维促进师生理念的先行建构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学生态。“互联网+教育”可以定位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传播与“互联网+”业态相关的教育内容、需要按照数据流动进行组织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智慧教育。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建设、条件建设、师资培育等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帮助教师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变革,这为推进立体课堂建立了条件。从逻辑来看,立体课堂源于“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具体载体之一。通过立体课堂中多个要素的整合,实现不同元素之间的多向互动、相互耦合,形成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生态,实现开放和复杂的立体课堂形态,是“互联网+教育”在课堂层面的具体要求。通过“互联网+教育”理念的熏陶,教师愿意参与立体课堂的先期试点,学生培养了一定的在线学习习惯,促进了立体课堂的迅速落地。

(二)强化智慧教室打造形成立体课堂实施的实践基础

立体课堂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习成效,在此过程中重塑教与学关系,主动学习、联通学习、个性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等强化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决策都建立在一个能收集学习过程数据的系统之上。按照立体课堂的意涵,学校应开发智慧教室数据获取系统,如通过视频数据捕获师生交互状态数据,通过联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数据,实现各类数据的整齐化处理,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画像,同时方便各种资源的接入,便于学习者随时获取在线学习资源以及与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群体进行互动。学习者“画像”的出现,为个性化支持服务、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智慧教室的资源整合和数据支持,各类数据通过表盘式工具向教师展现,支持了立体课堂实现,是立体课堂中的重要一极。

(三)提升教师参与立体课程的综合能力

立体课堂的建构,对优化教师队伍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在线教育,利用智慧教室的条件和大数据建构的教学平台,完成人机协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的主体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等内容,这就需要系统建构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数智素养、循数设计、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引导与评价能力等。其中,数智素养指在立体课堂环境下,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开展在线教育与实体教育融合教学的素养,是教师适应立体课堂的核心。循数设计指通过对数据的跟踪,按照数据的逻辑开展教学设计,这是立体课堂中教学成效、科学决策的基础。学习支持服务指知识传授任务弱化之后,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包括问题解决、实践任务指导等。教学引导与评价指对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偏离、失位的现象予以科学引导的能力。立体课堂的实践需要从整体上设计教师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乐于参与立体课堂的改革。

(四)通过评价改革引导立体课堂的系统生成

为了实现立体课堂实效,学校要推进以“成效为本”的评教变革,将一次性评价转向全程性评价,将印象性评价转向证据型评价。首先,将评教与诊改制度体系构建结合,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常态,支持立体课堂的实践推进。其次,利用立体课堂支持系统,实施实时评教。传统评教采取期末集中的方式,忽视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在立体课堂中,采取以每堂课“即时”问题解决和技能习得为主的评价,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上的主观性,促使师生为“高效学习”而协同合作。最后,课堂组尝试将学习者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大数据和学习者建模,观察学习者在立体课堂中的成长表现,反馈学习者的成效,促使学习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四、结语

立体课堂展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课堂形态:首先,课堂是在线学习和实体学习的有效融合,是兩类学习优势的整合。其次,课堂是强化深度的学习。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享和学会数字化生活。再次,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创造知识甚至创造生命的场所。学生通过分享获取知识,通过深化理解获取支持,构建了一种“分享—提升”的持续循环。最后,课堂不仅是基于知识的交互场所,更是大数据的产生场所。通过数据的产生,课堂的深度价值得到挖掘,实用功能得到推广。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立体课堂的实践受理念、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与理想课堂形态有差异,需要教育管理者从制度、机制、教师能力、配套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5):11-28.

[4]彭飞霞,阳雯.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31-39.

[5]吴南中.自适应学习模型的构建及其实现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7(9):12-18.

[6]魏顺平.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3(2):5-11.

[7](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孟,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张广君.多维视野中的教学关系[J].教育研究,2003(6):73-78.

[9]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