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系列犯罪及嫌疑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的研究

2023-03-16米志新田晟钰

法制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犯罪人嫌疑人可视化

米志新 田晟钰 郭 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系列犯罪是一类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类型,严重侵害了公共安全、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合法权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系列犯罪嫌疑人往往手段娴熟,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对犯罪行为实施的手段、时间、地点都有精准的规划,为案件侦破制造阻碍。

系列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与犯罪人极高的人身危险性决定了侦查工作必须秉承迅速、及时的原则,在侦查工作推进过程中,侦查机关需要制定完善的侦查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侦查行为,以提高侦查效率、降低社会危险。

当技侦、网侦、图侦等手段归于无效,侦查人员回归传统侦查措施,进行大量的摸排走访时,传统侦查模式效率相对低下,侦查范围广,警力不足,犯罪嫌疑人难以及时到案等问题逐渐显露。因此在科技强警的时代背景下,将犯罪心理学、地理学与SuperMAP等GIS软件结合,开发出可应用到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刑事特情等侦查措施中获得增值情报的可视化侦查软件具有较高的侦查价值。

一、系列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系列犯罪是指某一自然人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基于某种犯罪目的、动机,故意多次实施触犯《刑法》规定的同种或不同种罪名的行为[1],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犯罪主体的隐蔽性

系列犯罪行为人往往会制订周密的计划,在犯罪预备阶段,通常会对犯罪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精心策划;在犯罪实行阶段,会有意识地减少犯罪遗留物或者故意放置犯罪遗留物以混淆视听;在犯罪实行后阶段,伪装、掩盖其外部特征以躲避侦查。所以系列犯罪行为的蓄意性决定了犯罪主体的隐蔽性,从而决定了侦查行为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二)犯罪心理的稳定性

系列犯罪行为人往往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多次实施犯罪。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决定了犯罪心理的稳定性、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进而决定了侦查行为的紧迫性。

(三)犯罪对象的相似性

系列犯罪分子会根据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犯罪对象。系列强奸犯罪的被害人通常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人身特征,系列抢夺犯罪的对象通常都是存在状态、外部特征、物质属性相同的财物。犯罪对象的相似性决定了系列犯罪的可防御性。

(四)犯罪手段的固定性

犯罪分子的生活习惯、身份等因素通常影响系列犯罪的犯罪手段,犯罪人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娴熟的工具、手段实施犯罪。例如河南“12· 9”张某海抢劫银行案,张某海退役军人的身份为其采取爆炸手段抢劫银行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彭某计不具备爆炸知识,只能采取传统的抢劫手段。犯罪手段的固定性为串并案件提供了根据。

(五)犯罪时空的可预测性

犯罪人选择的犯罪地点与时间从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迹可循,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犯罪涉及时空的有限性,从而决定了犯罪时空的可预测性。犯罪时空的可预测性是犯罪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的前提与基础。

二、系列犯罪传统侦查措施及弊端

系列犯罪案件的传统侦查措施一般包括蹲坑守候、调查访问等。其弊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差,侦查效能低下

一般侦查措施与特殊侦查措施相比,侦查效能相对低下,针对性较差,其中的无效侦查行为造成了大量人力等侦查资源浪费后仍无法及时打击系列犯罪与侦破案件。

(二)侦查范围广,侦查资源不足与浪费

在系列犯罪案件中摸查排队被广泛使用。摸查排队的范围较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侦查资源,也容易出现打草惊蛇的情况。彭某计案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机关组织了大量警力但效果不如人意。

(三)侦查思维固化,侦查进程停滞

当特殊侦查手段无效后,公安机关往往失去了抓手。数字化侦查手段在高效侦破案件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安机关对于传统侦查手段的不重视,侦查思维固化,最终导致侦查停滞不前,陷入案件被搁置、新的犯罪出现的恶性循环。

三、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英美等国家犯罪率的提高,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陆续开始了犯罪心理画像与犯罪地理画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FBI建立了以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为基础的行为科学部,将心理画像理论不断完善、发展、丰富,在各种类型的系列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到了20世纪末,美国的犯罪地理侧写、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圆周假设”理论,与犯罪地理目标模型,即CGT模型,对预测犯罪人藏匿地等警务侦查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21世纪初,犯罪地理侧写、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理论被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较少,相关技术人才缺失犯罪地理侧写、心理画像预测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犯罪地的实战应用较少,普及程度相对于国外较低,基层侦查机构对于这种侦查辅助手段较为陌生[3]。

四、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理论基础及缺陷

为了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缺陷,可以将系列犯罪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应用于侦查活动中,达到提高侦查效能的目的。利用犯罪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确定犯罪人一般生活规律,再运用犯罪地理学的相关原理预测出犯罪人藏匿地,但是这些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预测系统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犯罪人一般活动的范围与犯罪地点之间具有关联性。最小努力原则与犯罪舒适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保障预测结果的科学性。

1.最小努力原则。最小努力原则指当面对多个效果相似的预定目标时,人们最有可能选取距离最近的目标。该原则阐述了无其他因素影响下的人们心理以及行为的下意识选择。对于犯罪人来说,他会选择付出时间、精力、费用最少的方式来进行犯罪活动。因此,犯罪人的作案地点往往与其藏身地有所关联,甚至是距离较近的周边地区[4]。

2.舒适原则。舒适原则指犯罪人选择的地点往往是犯罪人能够控制局势发展,使他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地点。该原则说明了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即使是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也会下意识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犯罪活动[5]。

这两个原则证明了系列案件的犯罪地点与犯罪人一般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相关性,有固定的居所且心理稳定的系列犯罪人通常会在其心理安全区附近进行犯罪。由于心理特征具有隐蔽性,所以系列犯罪行为人难以作出反制,具有数字化侦查手段不具备的优势[6]。其缺点是没有准确计算出犯罪嫌疑人具体的藏匿地可能的范围。

(二)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在软件进行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的预测时,圆周假设理论、犯罪零区理论可以提供具体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模拟制图可以发现其优劣点[5]。

1.圆周假设理论及其可视化研究

该理论是将属于同一系列案件的多起案发地点标注在地图上,并且找出间距最远的两个点,以连线中点为圆心作圆,以这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直径,可以确定的是,得到的圆可以覆盖已知的所有案发地点,一般情况下,犯罪人就藏匿在这个圆内,且越靠近圆心,犯罪人落脚点分布概率越大[3]。

在圆周假设的基础上,运用GeoGebra软件进行可视化模拟(如图1所示),经模拟发现,圆周假设理论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7],但其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即忽略了作为直径端点的犯罪地周边,不能有效解决偶然犯罪问题。

图1 圆周假设理论模拟制图

2.犯罪零区理论的可视化研究

为了直观了解犯罪零区理论,利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软件对犯罪零区理论进行了可视化模拟,步骤如下:

(1)将n个犯罪地点按照犯罪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标注为 C1、C2、C3……Cn,即 Lij为 Ci到 Cj的距离,求出每个犯罪地点Ci到其余犯罪地点的平均犯罪距离Li。公式如下:Li=ij;i=1、2……N,Lij为 Ci到 Cj的距离[8]

(2)以Ci为圆心,Li为半径画出圆形区域(如图2所示)。根据连续犯罪的特点,这些圆形区域通常会有所重叠,而这些重叠部分中重叠次数最多的区域称为犯罪零区,也可称犯罪G区(如图3所示)[8]。

图3 犯罪G区模拟结果

(3)犯罪零区的形状一般是平面不规则的凸集,通过对角线相交的方法,可以大致确定出犯罪零区的几何中心点,该点即为犯罪G点,其实际意义是罪犯可能的居住点、工作场所或者特别熟悉的地方[8]。

通过模拟发现犯罪零区理论可以弥补圆周假设理论在偶然犯罪中应用的不足。但是随着犯罪地点的增多,犯罪零区理论操作不便的缺点逐渐凸显,所以需要设计出一款犯罪人藏匿地预测软件辅助侦查。

五、可视化预测的优化途径及相关技术与可行性分析

(一)优化途径——软件开发

对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可以通过将圆周假设理论与犯罪零区理论整理成算法,对SuperMAP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对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地理学理论的应用优化[9]。

(二)相关技术与可行性分析

1.国内外背景

侦查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欧美的警察机构中。美国环境犯罪研究有限公司根据CGT模型,开发出了可视化侦查软件Rigel,用于预测犯罪嫌疑人藏匿地、辅助侦查。由于我国侦查观、刑事诉讼观与西方国家迥异,而且我国侦查软件技术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尚未成熟[10]。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智慧警务”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使得我国地理画像软件与系统的构建迎来发展的绝佳契机[11]。

2.技术及软件基础

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系统基于SuperMAP二次开发[12],Visual Studio提供运行环境,主要应用C#.net、SuperMap iObjects.NET技术实现功能[13]。具体技术包括底图数据展示、犯罪数据输入、藏匿地区域算法集成、分析结果显示、结果输出。

3.可行性分析

经济方面,开发简易的藏匿地预测软件经济、人力成本较低,公安机关及同级人民政府财政收入完全可以负担。理论方面,虽然我国心理画像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目前心理画像在传统接触式犯罪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各地公安机关技术方面的硬件水平逐步提升,大量技术人才引入公安队伍,在技术方面具备可行性[14]。

(三)软件特点及意义

1.特点

可视化预测软件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劣势,规避理论应用的复杂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广泛应用性。对于有固定住所且犯罪心理稳定的犯罪人普遍适用。系统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可以配合阵地控制、特情等侦查措施有效缉捕嫌疑人,节约侦查资源,提高破案效率。

(2)简便易操作性。基于SuperMAP的二次开发出的应用程序依托数字化侦查展开,以人机互动方式进行,操作简便、界面简洁(如图4所示)。操作者只需输入信息即可完成对犯罪人藏匿地的预测,不需要操作者具有犯罪学相关知识,与手绘制图相比更具可操作性。

图4 预测软件界面展示

(3)直观可视性。软件可视化将文字信息可视化,便于直观分析,获得增值情报,避免盲目性,大大缩短了摸排走访时间。输出结果(如图5所示)与利用几何制图软件(如图6所示)、纸质绘图更具直观性、美观性。

图5 预测软件输出结果

图6 制图软件制作结果

(4)高效准确性。可视化软件输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手动制图相比较,过程更加快捷高效,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指向准确性,在弥补圆周理论及犯罪零区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也避免了主观性。

(5)可发展性。不同于手动绘图与单纯利用几何画板制图,开发出的可视化软件将不同理论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理论的发展可以不断完善。例如,软件基础上,配合CGT模型等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对系列犯罪嫌疑人下一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进行预测,实现犯罪地预测功能。此外,公安机关可以结合PGis系统,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一并录入侦查软件,实现对在逃犯罪嫌疑人的远程实时监控[15]。

2.意义

(1)提高系列犯罪侦查效能、减少司法资源浪费。在系列案件发生后,在传统侦查措施无法快速查明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可优先使用预测软件对系列犯罪进行空间分析,解读空间信息,摸索出犯罪人的心理地图[16],为侦查人员合理划定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提供基础和根据,减少侦查资源消耗,提高侦查与刑事诉讼效率[17]。

(2)拓宽侦查思维。预测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侦查思维,使侦查视野不局限于传统侦查手段,将侦查学与心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相结合,因案而异采用新型侦查措施开展侦查活动。

(3)更好地履行刑事警察的职责。刑事警察的职责之一是研究犯罪分子活动规律,预防、制止犯罪活动。可视化预测软件研究系列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客观地理反映,研究系列犯罪主客观的同一性问题,为及时预测出犯罪地点、制止系列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能,便于刑警履行职责。

(4)适应时代科技兴警的要求。可视化预测软件立足于软件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日后可以不断发展创新,结合新技术、新理论,顺应新形势、新时代,满足新任务、新要求,适应科技兴警的大环境。

六、结语

系列犯罪自始至终都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恶劣犯罪行为。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软件以犯罪心理学、犯罪地理学的理论成果为依托,对SuperMAP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初步预测藏匿地的目标,对基层公安机关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预测理论与软件设计上尚有缺陷,特别是预测理论忽略了犯罪嫌疑人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只依托于普遍性进行软件设计的问题。希望随着犯罪心理学、犯罪地理学和软件技术的普及,可以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设计出准确度更高的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软件。

猜你喜欢

犯罪人嫌疑人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定位嫌疑人
减刑假释实行申请制之倡导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