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基本内涵与现实要求

2023-03-09连通刘会强

南方论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连通 刘会强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 201701)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艰苦求索,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独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决议》对我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的郑重确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使命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因此,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基本内涵与现实要求,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统治者的昏聩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由此,寻求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百年奋斗、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开启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设想,随后发生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不同方式实践着不同阶级内涵各异的现代化构想,但是都未能改变中国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中国的现代化约等同于‘西化’,发展目标和道路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近代的现代化之路就是对西方文明亦步亦趋的模仿之路”,[3]而十月革命之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思考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上,提出了“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的设想,强调要通过革命的手段为发展扫清障碍,并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局部实践。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中,我们党自觉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推进国家工业化联系在一起,为后来提出的具体现代化路径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政治和制度前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迎来了学习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历史契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由此正式起步并取得了最初成绩。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带领全党开始了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苦历程,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缺陷,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从“以苏为鉴”转变为“以苏为鉴戒”。党的八大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政治建设的重要遵循,1964年,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自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然而,上述探索由于一系列极“左”错误戛然而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才得以重新启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形成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同西方比……在下个世纪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西方的水平。”[4]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和建设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胡锦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这一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吸收和继承以往的现代化建设经验,继续推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社会变革,将生态文明纳入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做了详细阐述,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引。实践证明,这条新道路是满足人的美好期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总体来看,我国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教条式的照抄照搬走向辩证式的守正创新,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所不同的独特内涵,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愈加丰富、方式愈加多样、目标愈加清晰、影响力愈加深远。

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

《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秉持“人本逻辑”的新文明之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为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中,我们所追求民族的复兴也是一种文明的复兴,蕴含着“五位一体”全方位整体性发展的文明内涵。

物质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硬件”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人类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首先,在人的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形成了“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其次,由于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此时“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开始出现,最后,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的第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我国实现物质文明,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达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设想的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不断增加,在2020年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使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其中,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创造了市场与政府协调配合的新经济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此外,在对国内国际局势的清醒认识之后,党领导人民统揽“两个大局”,从容应对复杂的风险挑战,推动实现我国经济从高增速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不断创造、创新出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使民族复兴的“硬件”基础更为坚实。

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软件”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6],这是基于人们对物质利益极度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讲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人们继续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个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随着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西方个人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冲击,面临着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引导,陷入资本“拜物教”的迷障,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通过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完善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以克服这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此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强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不能固步自封,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逐渐形成公民认可、引起大众共鸣并能引领民族复兴的价值理念,不断丰富和增强我国现代化“软实力”。

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正确方向引领。中国式的政治文明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奋斗出来的重要成果。其一,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培育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民主模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0]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逻辑起点,使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政策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使人民以主人翁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渠道,鼓励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其二,一个国家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必须要有法治的保障。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6]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中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的人权事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并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其三,法治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包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任务推进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附带着社会、政治、生态等领域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使用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旧的治理手段远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因此,我国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防范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风险,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另外,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我国的政治文明并不是孤立于他国政治文明而存在的,其存在于世界政治文明之中,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社会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文环境。社会文明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社会主体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描摹了高度文明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展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主体,以及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为我国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指引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过程中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证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有序,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民的素质、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为我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到了新时代我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要求,包括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为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提供了方向和指导。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奋斗,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高文明素养的公民,进而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夯实优美环境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1]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此外,马克思还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12]因为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将自身的主观意识作用于自然界,进而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再生产。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赓续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体现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人类为中心思维推进现代化的弊端,强调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美丽城乡建设,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能力。现如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逐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环境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1],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要着力发展可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出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夯实优美环境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错误,需要始终立足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来自中国共产党,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不断迈向新台阶。其一,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条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探索出来的新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其二,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没有别的特殊利益,这也就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不会服务于其他任何利益集团,现代化的成果最终只能由广大人民享有。其三,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着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其能够统筹好全社会的资源,协调各方面利益,从全局出发,聚焦主要矛盾,克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与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了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强大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继续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中极为重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本逻辑”。一方面,着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我国“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基调,将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之中”[13],摒弃西方对“物”的价值追求远大于对人的价值追求的“资本逻辑”,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党在探索中国式民主的实践中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模式,内容上更加全面,形式上更加科学和多样,为人的全面发展进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热情,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总之,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不能仅仅看经济体量、科技文化水平等,而且要看这个国家能否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使人充分展现出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主体性灵魂,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任务,我国目前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14]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14],超越了西方单一强调经济结构转型的模式,这是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遵循。同时,我们要准确认识“危”与“机”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国内外局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15]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成就,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此为根本遵循,继续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这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