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中药封包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影响*

2023-03-05许小敏许辅德黄冬梅温添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脾经子午流封包

许小敏 许辅德 黄冬梅 温添生

(1.江西省石城县中医院护理部,江西 石城 342700;2.江西省石城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石城 342700;3.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西 石城 342700;4.江西省石城县中医院康复科,江西 石城 34270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临证,多伴纳呆、泛酸、恶心呕吐、腹胀等。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1]。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证型,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2]。中药封包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药包的热蒸汽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医的时间医学,其强调时间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把握时间、择时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施以择时中药封包,以减轻脾胃虚寒型患者的胃脘痛症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江西省石城县中医院就诊的90 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中药封包组、择时中药封包组,每组30 例。常规护理组:男性15 例,女性15例;年龄30~69 岁,平均年龄(50.0±1.1)岁。中药封包组: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龄31~70 岁,平均年龄(51.0±1.2)岁。择时中药封包组: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30~71 岁,平均年龄(51.0±1.3)岁。经统计学分析,3 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试验。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脾胃虚寒型的胃脘痛中医诊断标准[2];(2)所有病例年龄为30~75 岁;(3)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可以接受本试验,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手术后麻醉未清醒者或局部无感觉者;(2)局部皮肤破损或局部皮肤对药物过敏患者;(3)腹部包块性质不明者;(4)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穿孔等急腹症患者;(5)胃肠息肉患者;(6)恶性肿瘤患者;(7)妊娠期妇女;(8)肝、肾、造血系统疾病患者;(9)精神疾病患者;(10)不愿意参加此试验的患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活动指导、对症护理等。

1.3.2 中药封包组中药封包药物:菟丝子、莱菔子、五味子、补骨脂、女贞子各120 g,另加干姜少许,稍为碾碎后装在棉布袋内备用。选取合适的方法对中药药包进行加热,放于电饭煲内用蒸汽或置于微波炉加热5~10 min 至50~60 ℃,取出后用毛巾保温,操作者以自己的手背进行温度评定,防止中药封包过烫造成患者局部烫伤。操作方法:将加热后的中药封包置于胃脘部来回移动、回旋运转,以中脘穴、章门穴为主,不容(双侧)、承满(双侧)、梁门(双侧)、关门(双侧)、太乙(双侧)、滑肉门(双侧)、天枢(双侧)、大横(双侧)、腹结(双侧)、腹哀穴(双侧)等为辅进行熨烫。穴位温热后,将中药封包置于中脘穴,操作时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要及时停止操作,及时询问患者皮肤感受情况以免发生烫伤。每天1 次,每次30~40 min,7 d 为1 个疗程。

1.3.3 择时中药封包组在中药封包组的基础上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进行干预。操作时间选择: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掌握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及穴位盛衰开阖的变化,在气血流经穴位最盛时进行中药封包干预,强化干预效果。根据气血运行规律,辰时(7 时至9 时)胃经最旺,巳时(9 时至11 时)脾经最旺,在此时间交接点内(每天上午8 点半至9 点半)在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即以中脘穴、章门穴为主,不容(双侧)、承满(双侧)、梁门(双侧)、关门(双侧)、太乙(双侧)、滑肉门(双侧)、天枢(双侧)、大横(双侧)、腹结(双侧)、腹哀穴(双侧)等为辅的部位,进行中药封包干预,每天1 次,每次30~40 min,7 d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观察3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3 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对症状体征评分:根据胃脘部胀满疼痛泛酸、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脉虚弱或迟缓共5 项疗效,每项20 分,共计100 分进行评分。护理1 个疗程后对3 组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评分以评估临床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比干预前评分改善70%及以上;有效为比干预前评分改善30%及以上不到70%;无效为比干预前评分改善3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均有效,择时中药封包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中药封包组次之,常规护理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3 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胃脘痛的诱因众多,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等都可以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日久中气亏虚,导致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日久则脾胃虚寒,在临床上应该采取温补的方法进行治疗[3]。

中药封包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医特色操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简、便、验、廉的效果。其将中药加热到适当温度,置于人体特定部位进行敷熨治疗,利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温热作用将药物从皮肤表面渗透到腧穴位置,使药力直达病所,有效缓解疼痛及相关临床症状,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本文采取中药封包的药物方剂组成为:菟丝子归肾、肝、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止泻之功效;莱菔子归肺、脾、胃经,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补骨脂归肾、脾经,用于脾肾阳虚、肾不纳气等虚寒之证;女贞子归肝、肾二经,有滋阴益寿、补益肝肾等功效;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上述5 药合用配以干姜,起到温经通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本研究对中药封包做了一些改进:(1)将药物稍微粉碎,粉碎后的药物能更好地发挥药性,且易热,散热慢,保温时间更长,其药物作用保持更加持久,可发挥更大的药效;(2)改良后的中药封包体积更小,压强增大,药物的渗透力更强,取穴更加精准,穴位上药物浓度增强,能更好地发挥传导作用。

子午流注是中医的时间理论,其理论基础早在2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书中认为人之气血出入皆有定时,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4-6]。子午流注理论把1 天分为12个时辰,与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及十二经脉相对应,与腧穴的开阖相结合。根据这种规律,对照人体脏腑及其所在经脉,相应的疾病在对应的时间段进行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如现代医学的时间效应[7]。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中药封包,是按时取穴的一种中医特色干预措施。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下脏腑表里、经络同行的原理,选择穴位及其气血流注较为旺盛的相应时辰进行操作。故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选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旺盛之时,脾经为9 时至11 时,胃经为7 时至9 时,其交界之时,即每天9 时左右。本研究采用的主穴中脘穴、章门穴为募穴及八会穴。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8]。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穴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8]。配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穴及足太阴脾经上的大横、腹结、腹哀穴。所有穴位均在人体腹部,易于定位及操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择时中药封包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中药封包组总有效率为70.00%(21/30),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为53.33%(16/30),3组干预措施均有效,择时中药封包组最优,常规护理组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取择时中药封包干预,可以有效减轻胃脘痛等症状,护理效果显著。选择胃脘部穴位对患者进行中药封包干预,无损伤、无不良作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下选择的时辰,方便易行。此操作简、便、验、廉,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脾经子午流封包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护肤 巧用保鲜膜
无冲突规则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
调好脾经身体棒
最方便的健身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