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健脾固肠汤治疗糖尿病肠病临床观察

2023-03-05马千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胃动素肠病健脾

马千惠

(沈阳沈北维康医院中医科,辽宁 沈阳 110000)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10%~20%[1]。部分病例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病。早期症状较为隐秘,病情进展后出现严重消化道功能紊乱及肠功能衰竭。中药辨证内服配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肠功能,避免西药对肠道内菌群平衡的破坏。沈阳沈北维康医院中医科对糖尿病肠病患者应用健脾固肠汤联合针刺治疗方案颇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纳入病例60 例,均为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沈阳沈北维康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肠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研究病例通过电脑简单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4.3±3.6)岁;病程3~11 个月,平均病程(5.3±2.5)个月。对照组30 例,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龄44~69 岁,平均年龄(54.5±3.3)岁;病程2~12 个月,平均病程(5.2±2.4)个月。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对2 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纳入标准此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均符合2017 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2]中糖尿病肠病的诊断标准:确诊糖尿病病史,出现顽固性、慢性腹泻,清晨及夜间较为明显,部分患者餐后腹泻显著,排便呈水样或黏糊状,不同程度脂肪泻,每日3 次以上,可与便秘交替发生,间隔不等,病程久而缠绵难愈。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脾肾阳虚、湿寒内盛证:大便溏泄不已,时而餐后即泻,时而五更泄泻,腹痛肠鸣,脘腹痞满,食欲欠佳,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肢寒畏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弱。

1.3 排除标准(1)严重肝功能不全者;(2)恶性肿瘤者;(3)不同意参加临床试验者;(4)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5)近期接受过肠道营养或抗生素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理化检查,行便常规明确病情及诊断。监测并记录患者每日早餐前后、午餐后及睡前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对症应用降糖药物。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根据基础内科疾病对症用药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应用健脾固肠汤内服方案,方用:黄芪25 g,当归15 g,补骨脂15 g,茯苓15 g,苍术15 g,黄连15 g,白术20 g,丹参15 g,肉桂10 g,牡蛎10 g,桂枝10 g,瓜蒌15 g,炙甘草20 g。诸药水煎300 mL,每日1 剂,早晚2 次分餐前空腹温服。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穴:天枢、大肠腧、上巨虚、曲池、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气海等。一次性使用针灸针(天津亿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津械注准20222200133,1 寸:0.18 mm×25 mm;1.5 寸:0.25 mm×40 mm)直刺或斜刺上述穴位15~30 mm,针刺得气后感酸胀麻痛为宜,进行捻转、提插、弹拨法行针补泻,留针30 min,每日1 次。2 组患者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腥鲜、生冷油腻,避免剧烈运动或寒冷空气。2 组患者均治疗7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病例均参照《糖尿病并发症防治》[4],评估患者临床体征变化情况,包括腹痛、腹泻、食欲、体力、精力、自理能力及舌脉等方面。(2)胃动素、生长抑素及P 物质水平:通过生化免疫分析仪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得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及P 物质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前,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为(19.44±3.66)分,胃动素(579.42±95.35)pg/mL,生长抑素(23.34±5.75)pg/mL,P 物质(95.63±7.24)pg/mL;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为(19.43±3.71)分,胃动素(573.87±94.25)pg/mL,生长抑素(23.36±5.71)pg/mL,P 物质(95.71±7.45)pg/mL。经临床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及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生长抑素及P 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健脾固肠汤内服可有效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恢复胃肠动力及内分泌功能,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糖尿病肠病患者疗效比较 ()

表1 2 组糖尿病肠病患者疗效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患者久病后出现消化道慢性、功能性、顽固性腹泻症状的并发症。现代医学研究[4]得出,糖尿病继发或并发的各种合并症中,以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症状最为显著,糖尿病合并症患者最难以忍受此类病症的折磨,其中尤以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为甚。目前,临床尚未充分阐明糖尿病肠病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很多学者及研究机构[5]提出此类疾病以血管障碍学说和代谢学说为主,周围神经及肠壁血管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局部血流灌注能力障碍,神经失于营养进而出现患者消化道平滑肌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损害,导致人体胃肠激素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另外,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血液流变学水平进一步恶化,血黏度持续增高可更进一步加重神经组织及肠壁细胞的缺血和变性。部分患者消化道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导致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电耦联过程增强,激发胃肠道平滑肌过度兴奋,餐后迅速出现排便或腹泻症状。大量腹泻导致肠道内上皮细胞中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降低,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功能丧失。胃动素由肠道Mo 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能力及胃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运输转运功能,通过激发消化道间期肌电活动促进胃肠平滑肌强力收缩和调控小肠分节运动。而消化道内营养物质的传输和吸收主要受控于小肠动力,小肠动力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可造成腹泻或便秘。小肠的移行性复合波是患者禁食期间的典型运动特征,当患者大量进食后小肠开始间断性不规律的收缩运动。糖尿病患者肠内壁细胞及神经功能损害时可出现慢性腹泻症状,小肠传输时间及收缩频率较常人加快,结肠收缩幅度增加,肠道移行性复合波运动能力紊乱和损伤,使其无法正常沿肠道传递,餐后肠道的低动力和高动力也无法正常切换。糖尿病合并肠病时胃泌素和胃动素、胰高糖素可一同分泌入肠道,抑制上皮细胞对水分的转运功能,为糖尿病性肠病腹泻的主要因素[6]。常规西药治疗以调节饮食结构、改善血糖并控制脂类摄入及代谢为主,虽可显著控制腹泻症状,但极易导致肠功能紊乱及菌群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消渴”“泄泻”等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久病失治或病情迁延进展所致,病因病机以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能上乘,太阴脾虚,清阳不升,运化失司,混杂而下,遂至泄泻,少阳与太阴合病,终而发为消渴。正如《灵枢·五变》中所描述,人体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因病累于脾,致脾气亏虚,水谷精微吸收失治,津液气血输布受阻,脾气难以上散于肺而肺津亏虚出现上消证;不能通调水道而出现小便无节、尿有甘味而下消;脾病日久而腹满肠鸣,飧泄食谷不化而中消泄泻。治则为健脾益气、除湿涩肠止泻,津液上输于肺则可散布全身,清气下纳于肾则可水道通调。健脾固肠汤中重用黄芪、当归,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助气血化生;补骨脂、肉桂可温肾助阳、补肾固精、缩尿止遗,善补命门火虚,以暖脾止泻、纳气平喘为功,是壮火益土之要药[7];佐以茯苓、苍术、白术之品以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燥湿止泻,善治水湿聚于肠道而大便洞泄不止。汤药内服之健脾燥湿、涩肠止泻之余结合针刺腧穴,可调理上、中、下焦气机循行之力,具有升阳举陷、健脾和中之功,内关配中脘、足三里可调理脏腑气机、升清降浊。针刺补法可健脾和胃、益气生清;泻法可通调脏腑、降逆化湿。气海穴以补气益肾、涩精固本主,是人体气之海。中脘是奇经八脉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犹如人体的巨大空腔,承载流入任脉下部经水。针刺气海、中脘可调节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完谷不化、大便不通之症。针药配伍可显著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及内分泌代谢水平,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以本文选取自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于沈阳沈北维康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收治的糖尿病肠病患者60例,应用健脾固肠汤联合针灸治疗方案,结果证实该方案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动素肠病健脾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Th17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