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3-03-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天麻椎动脉白术

李 俊 金 晶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理疗康复医学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颈椎病是由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慢性劳损等引起的一种疾病,其较为典型的类型之一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5 个证型中以风痰上扰证较为常见,该证型通常因肝肾阴虚、肝阳失潜而起,可伴有手脚麻木、喉中痰鸣等症状,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有学者[1]提出,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中的一种,可化痰熄风,但单独采用该汤剂治疗的效果欠佳。据相关资料[2]显示,给予颈椎病患者温针灸联合治疗可加强对其相关症状的改善效果,在减轻疼痛和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6 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 例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6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5 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2 例)与观察组(43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7 例;年龄为35~73 岁,平均年龄为(48.17±2.68)岁;病程为12~20 个月,平均病程为(16.80±1.44)个月。观察组男27 例,女16 例;年龄为33~73 岁,平均年龄为(48.08±2.59)岁;病程为12~18 个月,平均病程为(16.72±1.36)个月。2 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3]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脖子僵硬与疼痛、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2)参照《现代中医内科学》[4],所有患者辨证分型均为风痰上扰型,表现为眩晕、颈项强痛、行走不利、舌红苔黄腻、腰膝酸痛、上肢麻木等;(3)患者经X 线检查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4)患者经颅脑多普勒彩超检查均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1.3 排除标准(1)颈部出现大面积破溃者;(2)椎动脉Ⅰ段和Ⅲ段供血不全者;(3)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4)伴有颈椎骨折、结核病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苍术10 g,泽泻10 g,白术18 g,天麻6 g,橘红6 g,茯苓6 g,甘草3 g,干姜2 g,法半夏9 g。加入800 mL水煎至600 mL,早晚各服用300 mL,7 d 为1 个疗程。

观察组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将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生产企业: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663 号;规格:0.3 mm×40 mm)直刺阿是穴、肩中俞、天柱、华佗夹脊、后溪、外关穴,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泻得气后留针45 min(以患者感受到局部酸胀为宜),留针的同时于针灸针的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2 cm 艾炷(安徽绿莹彩龙艾绒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200410,国药准字Z20184070),并在施灸皮肤周围铺上锡纸,每次灸1 壮,每2 d 施灸1次,10 d 为一个疗程,2 组均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分析对比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其中,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评定,包括眩晕、舌红苔黄腻、腰膝酸痛、上肢麻木4 种症状,0 分代表无症状,1~8 分代表轻度症状,9~15 分代表中度症状,16~20 分代表重度症状。颈椎活动度采用颈椎神经肌肉功能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测定方向包括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幅度≥70%;有效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功能基本正常,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幅度为50%~69%;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标准或者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加重,颈椎活动功能障碍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的眩晕、舌红苔黄腻、腰膝酸痛、上肢麻木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的眩晕、舌红苔黄腻、腰膝酸痛、上肢麻木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2 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2 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前,2 组的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的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活动度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2 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

表2 2 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2.3 2 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30/42)、90.70%(39/4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2 组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时可发生下肢突然无力猝倒、短暂性失明等,需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针对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但有学者[6]提出,风痰上扰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因气滞血瘀、肝肾亏损、痰湿内伏等所致,治疗上不仅要健脾化痰、疏风熄风,还要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既往研究[7]指出,温针灸是在局部穴位针刺后于针柄上放置已点燃艾炷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患者体内,采用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达到化痰熄风、温通经络的效果,帮助患者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后,2 组的眩晕、舌红苔黄腻、腰膝酸痛、上肢麻木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采用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白术主治痰饮眩晕、脾胃虚弱;半夏具有消痞散结、燥湿化痰的功效,将其水煎后服用可缓解眩晕、头痛等症状。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将针灸针直刺阿是穴、肩中俞穴,并在针灸针的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艾炷,可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进而能够弥补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不足,促进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的联系,缓解腰膝酸痛、上肢麻木。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后,2 组的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活动度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采用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改善颈椎活动情况。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的功效;干姜具有逐风湿痹、除寒通气的功效。使用针灸针直刺后溪穴并在针灸针的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艾炷可增强督脉阳气、解除腰背痛,进而能够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共同帮助患者消除颈椎功能障碍,促进颈椎功能恢复[8-11]。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30/42)、90.70%(39/4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采用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提高效果。华佗夹脊穴是人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将针灸针直刺华佗夹脊穴并在其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艾炷,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随艾炷产生的热力渗透至经络,帮助患者调理脏腑气血,增加其温经散寒、化瘀止疼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颈椎活动情况,提高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天麻椎动脉白术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