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香的本草考证*

2023-03-05陈依婷王中琦卢家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药用花蕾本草

陈依婷 王中琦 许 亮 谢 明 卢家兴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中药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1]。由于其花蕾形似钉子——花蕾膨大及花柄细长,且有强烈香味而得名“丁香”。味辛性温,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脘腹冷痛、肾虚阳痿等。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有镇痛抗炎、抑菌驱虫、抗血栓等药理作用[2]。文章查阅大量本草典籍及文献,结合现代本草专著,对丁香的名称及形态、产地、采收及药用部位、功效及应用进行系统考证,为丁香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产区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

1 名称及形态考证

1.1 名称考证现今同名丁香有: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也有现代学者建议将丁香原植物学名修正为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 Perry[3])的干燥花蕾和干燥果实、木犀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丁香Syringa oblataLindl.[4]。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入药用。丁香最早在《汉官仪》中即有记载:“汉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气芬芳也”[5]。据此典故,其他典籍中也称丁香为“汉署之香”。《本草拾遗》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如鸡舌,此乃是母丁香也”。《本草图经》云:“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开宝本草》也如上所述。据此推测,古人所说的形似鸡舌的实为丁香的果实,称鸡舌香或母丁香。《齐民要术》讲:“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本草蒙筌》言:“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钉子长,雌丁香似枣核大”。《雷公炮炙论》也如此记载。《海药本草》中说:“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由此可知,形似枣核且较大的称为雌丁香或母丁香;而形状似钉子的实为丁香的花蕾,称为雄丁香或丁子香。此外,在日本还有“百里馨”“如宇香”“瘦香娇”的称呼。现代有“公丁香”“支解香”等。

1.2 形态考证丁香的形态始载于《齐民要术》“俗人以其似丁子”。《新修本草》曰:“鸡舌树,叶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枣核”。《开宝本草》释:“树高丈余,叶似栎叶……根子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之后的本草典籍大多引用此2 本著作。《本草蒙筌》中增加:“雄丁香如钉子长,雌丁香似枣核大”。《海药本草》曰:“花开,紫白色……”。历代本草典籍中关于丁香的描述大致相同。《中华本草》有曰:“花冠白色,稍带淡紫……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下文简称《中国药典》)中说:“略呈研棒状……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 枚三角状的萼片”。

结合丁香药图考(见图1),推测古今药用丁香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

图1 本草古籍所载的丁香药图

2 产地考证

丁香约在公元前3 世纪沿阿拉伯人开辟的香料之路传入中国[5]。《海药本草》中引用了《山海经》的“生东海及昆仑国”。《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志怪以及地理风俗的古籍,但很多学者认为该书具文献价值。其书中“东海”古时泛指祖国大陆以东的今渤海、黄海等区域,与如今的东海(北起长江口,南至台湾海峡)不同[6]。据《佛光大辞典》[7]对“昆仑国”解释:昆仑国……至隋唐时代广指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附近诸岛,乃至包括缅甸、马来半岛,为我国广州与印度、波斯间航路之要冲。《新修本草》及《海药本草》的成书年代皆为隋唐之后,推测书中“昆仑”应指东南亚地区。《山海经》中的“东海”也有可能是丁香的产地。《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古籍中的“交州”是指今越南中、北部及中国广西南部[8];《本草蒙筌》中的“交趾”应是国名,即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南番”“爱州”,分别在现在的我国广东、广西,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本草图经》曰:“出交广南番,今惟广州有之”,很有可能是由于丁香从原产地经广东、广西等地传入中国。

经文献查阅,我国从60 年代开始由国外引种栽培[9]。至今广东、云南等地均有扩大试种[10]。尚未发现我国丁香药材有大量栽培。引进的丁香大多原产于印尼等热带地区[11],对环境有一定要求。近年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十分重视丁香的人工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培育,现阶段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3 采收时间及药用部位考证

3.1 采收时间《证类本草》有曰:“二月、八月采”。《海药本草》述:“三月、二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本草易读》亦录此说。《本草图经》进一步记载:“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本草蒙筌》云:“收春前秋后”。《本草害利》云:“八月采子曝干”。综上:丁香二月左右花开,采收花蕾,八月左右果实成熟,采收果实。现代本草专著对丁香的采收时间及采收时的特点记载得更为详细。《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说:“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中国药典》亦录此说。《中药大辞典》中说:“在9 月至次年3 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中华本草》如是说。古代本草中“二、八月采”多指农历,与现今采收季节三月、九月一致。

3.2 药用部位花蕾入药始载于本草《雷公炮炙论》。果实入药则始载于本草《名医别录》:“鸡舌香治霍乱、心痛”。根部入药为丁香根,始载于《新修本草》:“味辛温,主风毒诸肿”。树皮入药为丁皮或丁香皮,始载于《海药本草》:“树皮亦能治齿痛”。《本草蒙筌》中也有记载。树枝入药为丁香枝,始载于《本草纲目》。丁香油为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多为母丁香榨出之油),其始载于《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书中指出其药效显著。古今关于丁香树皮、树枝及根等入药的记载甚少。《雷公炮炙论》曰:“方中多使雌,力大”。《本草蒙筌》曰:“凡资主治,母者用多”。《本草易读》云:“鸡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古今丁香大多以花蕾和果实入药,且古代多用母丁香,现今多用公丁香。丁香药用部位的多样性使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其引种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培育,也为丁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4 功效考证

《名医别录》首载其有“治霍乱,心痛”之功,《药性论》中则说:“治冷气腹痛”。之后的著作又增添了“杀虫,疗五痔”“内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暖腰膝壮阳,杀疳,坚齿”以及“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之功效。现代研究[12]中丁香增添了新的药理作用,如抑菌消炎、抗病毒、麻醉等。此外,药理学研究[13]表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丁香油及丁香酚,具有抗氧化、解热镇痛以及保护消化系统的作用,在临床可用于消化系统、口腔疾病等。可以发现古籍中丁香的功效主治与现代丁香药理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似的。在现代药理作用与丁香的功效主治之间建立联系也能推进丁香的资源开发。

丁香在蒙医药中为镇赫依药物,有“利西”“利西桑刺日”“额日·高勒图·宝如”之称。味辛、微苦,性温有祛寒、镇赫依、解毒透疹等功效。主治命脉赫依、心赫依、癫狂、痘疹等,被称为命脉之良药[14]。在蒙医药方剂组成中,丁香十分常见。蒙药中的安神补心六味丸由牛心、丁香、肉豆蔻等6 味中药组成,具有祛赫依、镇静等功效,主要用于心慌、气短之症[15],现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蒙药中的八味沉香散由沉香、木香、丁香等8 味中药组成。临床主要用于祛“巴达干”,镇“心赫依”,燥“协日乌素”[16],即临床常见的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丁香中的丁香酚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效[17],蒙医临床常利用此特点与广枣、肉豆蔻等蒙药组成方剂,用于治疗心脏疾病[18]。

5 讨论与结语

5.1 讨论丁香多因其形态得名,其中丁香花蕾形似丁子,称丁子香或公丁香;成熟果实形似鸡舌,称母丁香或鸡舌香。古籍对丁香的描述与现今药用丁香形态基本一致。丁香原产于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推测其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由于途经广州等地,故有记载其“生广州”。古今丁香的采收季节大致相同,为三月采花蕾、九月采果实。丁香除花蕾及果实入药之外,其树皮、树枝、根及挥发油也作药用,记载甚少,但为丁香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依据。

5.2 结语在主流本草中,丁香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之功,而蒙医药中,丁香为镇赫依药物,誉为命脉之良药,科研工作者还需进一步研究丁香在蒙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发现其更多的功效及应用。此外,丁香药用部位多样,药理作用广泛,重视引种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培育,能进一步提高丁香的药用价值。

猜你喜欢

药用花蕾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我来了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
蒙药药用资源
Paper bloss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