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

2023-03-03谭嘉慧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抒情家国情怀

谭嘉慧

【主题解读】

国与家是无法分割开的两个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家国观念极其深厚的民族,家国情怀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我们仔细阅读名家作品便会发现:家和国往往并非独立存在。要写好家国情怀,必须要有对于家的真挚和对于国的担当。若要避免家国情怀写得空洞,我们应当考虑从具体实际出发,阐述自己与家国的情感链接;要避免家国情怀写得肤浅,我们应当考虑从文化角度出发,增加情怀的厚重;要避免家国情怀写得轻薄,我们应当考虑抒情逻辑,选择合适的抒情方法。

【高分技法】

技法一:描画祖国河山,为之歌咏

经典示范: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片段

技法阐述:

我们与家国情感链接的建立往往扎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归属感,而对祖国河山的描摹往往也是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我们在描摹时应当注意两个要点,一是选取具有特色的景物,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关联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在《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中,作者回想起故乡,就想起了如白桦林、马群、高粱、煤块等众多颇具东北地域代表性的景物。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意象让读者轻松辨认出所写地域,产生对于家国的共鸣。另外作者将它们以不同地点分别组成一张张画面,有辽远的平原,有幽秘的大山……作者对每一处都如数家珍,更能体现他与家国的情感链接。

技法二:拓展历史文化,为之沉醉

经典示范: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熄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埂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濡染着同样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百折千回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

科学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一生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柯灵《乡土情结》片段

技法阐述:

家国情怀扎根于大好山河,却也不止步于此。山河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而历史文化则是烙在所有同胞思想上的共同印记。我们对家国的情感以一个个画面为契机,又由着文化底蕴逐渐牵扯出来,越发深重。在我们表达对家国的情感时,一定不要忘了这片土地上代代流传的品质,如勤劳、不懈、坚韧、善良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事例进行展现,可以选择自己听说过的相关故事,也可以选择自己身边人的不同经历,它们是最能令人沉醉的。

例如《乡土情结》一文中,“他”从长辈们的生活琐事中、从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与代代更迭中体味喜乐悲欢,从诗词典故中找到从古至今沿袭来的思想品质。这种或雅或俗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与家国的深层联系。

技法三:联结家国命运,为之抒情

经典示范: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呈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片段

技法阐述:

在面对家国命运时,我们的情感将会是最为猛烈的。这种命运的面临,可以是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对于过去命运的重大转折的感慨。这种情感是家国情怀最直接的表达,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文章的情况选择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倘若前文的表述直白而激烈,那我们可以考虑以直接抒情喷发强烈的情感,倘若前文的表述委婉而含蓄,我们可以考虑以间接抒情营造哀而不伤的氛围。

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中,前文直白地表达了祖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直白地写了勇士一般的中国革命者,以及凶残的帝国军舰,也直白地阐述了自己的报国理想。那么在这样的家国命运下,在这样直白的表述下,作者通过“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的直接抒情,让情感更为浓烈。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与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到两千年的战国,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再到杜甫、陆游、辛弃疾等历代文人的爱国诗词,都无不展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现实国情,关注改革发展,将个体命运融入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大潮,成了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请以“我的祖国我的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家国的思考。

【高分例文一】

此心安处是吾乡

长沙市怡海中学  钟宇涵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一块热爱着的土地,用来珍藏自己的回忆,安放自己的灵魂,留一份乡愁去四处寻找故乡的影踪。

我的祖辈是不完全的农民,他们年轻时还在土地里辛勤地耕作,而后进入到城市里打拼。到了我的父辈,我们这个不大的家庭终于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照老人的话来说,他们当时从农村迁居城市,也只是羡慕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货架、车水马龙的交通,和高效快节奏的生活。除此之外,对于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乡村,他们常在梦里忆到金黄的麦穗、嫩绿的菜叶、晶莹的露水、涌动的清泉、跳跃的阳光、如洗的碧空;那儿的空气是清澈的,深吸一口便闻得到土地的馥郁芬芳。

对于我生长的地方——长沙,我始终忘不了那恍若隔世的胡同巷口,藏着质朴的人间烟火。布满青苔的石板路,踏上去要小心摔倒;锈迹斑斑的铁门,一推便嘎吱作响;风雨中飘忽不定的扶疏花木,仿佛在向来人招手。到了饭点,各家各户响起滋滋的炒菜声,每张饭桌上都少不了辣椒,长沙人都有着如辣椒一样的火辣性格。胡同口屹立着一棵古树,苍翠而坚韧,日复一日地看着人来人往、岁月变迁,年复一年地看着当年在落叶堆里嬉笑的孩童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

也许,我们的家乡不像端木蕻良笔下的家乡那样,没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家乡有我们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气息、熟悉的味道,远方的游子无论漂泊多远多久,都不会忘记他曾经怀揣着梦想出发的地方,那里安放着他的灵魂,涌动着他的血液。

“心灵若没有栖息地,到哪儿都是流浪。”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都深深刻在我们的骨髓之中,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方言、故乡的亲人,都是无法割舍的回忆,融入我们的血液,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不能忘记那块土地,因为它镌刻着我们的足迹,激扬着我们的梦想,见证着我们的初心。

选择故乡还是远方?在于我们在哪里安放了自己的“心”,安放之处即是我们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纵使我们漂泊四方,也永远不会忘怀心之所属的故乡。

【评点】

作者以城市与乡村的景色对比描摹开篇,一面是高效便捷的现代景观,另一面是自然生态的乡村景观,并不分优劣高下,两者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牵挂。然后进一步以端木蕻良笔下的东北与自己的故乡作区分,但并不是为了比较,而只是为了表示不同的故乡有着同样的文化情怀。最后,对“家国情怀”做进一步的阐述,其实家国情怀就是忠于家国哺养出的那颗赤子之心,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家国的依恋。

【高分例文二】

洞庭湖畔是吾乡

长沙市怡海中学  李子青

忘不了家乡的模样,忘不了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洞庭,忘不了冬日瓦片上垂下来的冰凌。岁月流淌无声,我的心中所牵挂的,仍旧是那灿黄的原野、浓郁的谷香、纯洁如玉的白雪、天空中啾啾鸣叫的群鸟……

这便是我的家乡——益阳,一个让我时时都牵挂着的地方。那里有我最亲爱的爷爷奶奶,有同我一起长大的许多玩伴,有各种有趣的小生灵……

家乡的边上是一条长河,向北流去,直达洞庭湖。每每夏天,大人们就下河去捉河蚌,幸运的是,我们还在其中发现了一颗珍珠,黄豆般大小,却格外闪耀。鸭群常常成群结队地在河面上掠过,偶尔还会有河豚跃出水面。

过年时,家乡是最热闹的,离家再远的人们这时也都会回家,带着大包小包,阔别许久的乡亲一见面,就有谈不完的话。

除夕当晚,不知从谁家开始,第一束烟花飞向天空,河这边河那边的人们,便都迫不及待地點燃了烟花。两岸的烟花在空中闪耀、绽放,映红了半边天,河面也闪烁着无数红光,人们相信来年必将会是红红火火的一年。

我去过一次洞庭湖,离家不远,约十几分钟的路程。真如古人所说,洞庭湖的水是碧绿的,是望不到边际的,如一面铜镜,映照出历史的沧桑。一叶叶小舟孤零零地漂在水面,在江南细雨中若隐若现,看不真切,让人心生孤寂之感。

我忽然意识到,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乡土中缠绵的细流,是田野中黄褐的泥土,我的根、我的命,都是源于我脚下轻踏的这片宽厚仁慈的土地。我与屈原同源,我与杜甫走过同样的大地,我也与无数湖湘革命者们一样,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反哺这片大地。

捧起一汪湖水,洞庭的湖水丝滑如玉,冰冰凉凉的。这水流转千年,可能来自澎湃的壶口,可能来自宽厚的乌苏里江,可能来自西南寂静的溶洞,此时又这样流过我的掌心。

我远远地看过去,洞庭湖托起我的视线。我在湘北,看尽东北和西南。

【评点】

本文从自己家乡的洞庭湖风光着手,细细描摹家乡印象,紧扣自己与家乡的联系。但是作者并不限于此,更从湖湘大地的历史文化方面加深了这种联系,如文中所述的杜甫、屈原等典故。最后再以水作为载体,表达自己对家乡与祖国的深厚情感,含蓄的间接抒情让文章余味悠长。

猜你喜欢

抒情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春 日
家国两相依
会抒情的灰绿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简论抒情体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