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困境审视与发展前瞻

2023-03-02马君王盼盼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马君 王盼盼

[摘要]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当前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职业教育理论的需求。“三大体系”不仅彰显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因此,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灵活沟通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术体系;立足传统与理性借鉴,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马君(1979- ),男,宁夏同心人,陕西師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盼盼(1993- ),男,河南焦作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陕西  西安  71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国家一般)“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发展变迁与制度重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A190287,项目主持人:马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3-0005-08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成熟状况标志着一门学科发展的现实水平。虽然职业教育学科早已在行政上获得合法性,但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三大体系”既彰显着不同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三大体系”共同促进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构建“三大体系”应成为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作为一门学科的职业教育学必须要在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基础上成立,并且这种理论和知识体系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达出来。

一、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在职业教育学“三大体系”中,学科体系是基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命题、结构等遵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的学术研究框架系统,主要包括外在的学科建制和内在的学科理论等内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是在构建外在建制的基础上丰富完善理论内核而发展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根基的不稳定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构还稍显薄弱,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完善学科体系。

(一)按需进行学科建设

1.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拓展分支领域研究。首先,加强跨学科交流,发展职业教育学交叉研究。所谓职业教育学交叉研究,就是职业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在方法、理论等层面交叉进行的研究。职业教育学主要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技术论、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交叉研究领域。以职业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为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导致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职业教育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对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研究,可以明确职业教育投资的方向等。此外,从内部来看,必须保证新的交叉领域要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具备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潜力。从外部来看,新的交叉领域要有结构合理且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从而拥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重视学科反思,深化职业教育学元研究。职业教育学元研究就是对职业教育学自身所进行的研究,强调其原初性和重要性,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思想史。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力度较弱,我们要从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深入挖掘具备中国特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最后,丰富理论内核,强化专门学科领域研究。职业教育学专门学科领域是由内部分化而来的,是在纵向的时间轴上职业教育产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职业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德育论。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为例,职业教育较强的实践性对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依据活动与经验课程理论,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平台。

2.完善学科建制,规范发展学科体系。学科建制的发展程度主要体现于学科编制的认可程度、学科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成熟程度,因此必须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能否在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拥有一席之地、能否在图书分类制度中作为单独的科目存在直接反映了学科编制的认可程度。目前职业教育学已经取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总体要求》要求符合规定的高校申请新增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这切断了部分只有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学科点的退路。如果不能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所有独立建制的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点将被取消。而在现实中,一些高校为进行“双一流”建设,取消了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为改善这种状况,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的升“一”之路应该提上日程。二级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并非简单地由“二”变“一”,而是对学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如上文所述,要加快职业教育学分支领域的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制;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要深化学科内涵,建构独立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职业教育学成为一级学科提供支撑。其次,学科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一方面,应加强建设“中央—地方—高校”三级职业教育学科组织机构,既要从战略角度进行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将职业教育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又要从学科内部的分支领域、学科知识等领域发力,完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组织机构存在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强,中、西部弱”“东部多,中、西部少”的地区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为改善这种状况,关键是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学学科组织机构的建设。从外在建制来看,要完善职业教育学学科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制定严格的学术组织建设、准入、评价制度,从而提升学科组织机构的规范性;从内在支撑来看,要积极吸纳有志于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从而为学科组织机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最后,完善职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学专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但是职业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状况既无法与物理学、数学等成熟学科相提并论,又落后于高等教育学等教育学兄弟学科,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学后备人才队伍的集聚能力不足。为改善这种情况,从内在来说,核心是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的社会认可度,进而从需求侧入手扩展职业教育学人才出路;从外在来说,既要加快在全国各高校设立职业教育学的学位点,又要从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职业教育学专业建设,从而从供给侧发力提升职业教育学人才培养质量。

3.探寻学科理论逻辑,建设职业教育学教材体系。教材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职业教育学知识的基本载体,是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建设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学特色的教材。从“中国特色”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回归经典,加强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职业教育学思想理论在《中国职业教育史》等教材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应立足于中国当代实践成就。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整理,形成“当代职业教育学”系列教材,支撑职业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发展。从职业教育学特色来看,要提升职业教育学教材质量。职业教育学教材要深刻阐释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概念与理论,反映职业教育学思想,汇总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最新成果情况,从而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且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学教材体系。

(二)科学划分学科知识

在职业教育学职业与教育双重属性的要求下,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了更精确地对职业教育学知识进行描述,本文参考潘洪建教授的“三维知识”理论,将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划分为职业教育学知识内容、职业教育学知识形式和职业教育学知识旨趣三个部分。

职业教育学知识内容是从某一视角出发对职业教育学领域客观存在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及对职业教育学对象、范围、历史、特点的反思。职业教育学知识内容是职业教育学中最为外显的部分,构成职业教育学学科知识的主干与核心。职业教育学知识形式是指职业教育学知识产生、检验和表达的形态与方式,主要包括知识的思维方式、检验方式和表达形式。其中,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考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的认知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检验方式指知识真理性的确证与判断,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知识的检验方式,如逻辑检验、实践检验、实验检验、价值检验、美的检验等。表达形式主要有言述和非言述的表达。目前,职业教育学的知识表达形式一般是期刊、著作等的文字、符号、图表。总而言之,知识形式既是知识内容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又是知识内容呈现的方式与载体。職业教育学知识旨趣是推动知识创生的动力学维度。知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这是创造知识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学知识旨趣表征着知识生产的目的、宗旨、理想、情感、信念与价值追求。它包括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于知识内容中的对待客观事物的情感态度,前者是研究者追求的知识理想,后者是知识中隐含的世界态度与价值观念。

二、灵活沟通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术体系

在职业教育学“三大体系”中,学术体系是内核与支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学术体系是指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活动及其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主要由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研究活动组成。

(一)立足国情,深挖学术理论

传承、借鉴、创新是发展学术理论的必由之路,只有立足中国大地的理论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这需要进行以下工作。首先,挖掘历史。传承是为了创新,目前很多职业教育学思想都与古代的职业教育思想息息相关。例如,目前国家对技术人才的定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早在《考工记》中就提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即技术人才是国家六大职业之一,充分肯定了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次,立足中国。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一定要立足中国立场,将解决中国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目标。要对国外的理论有清醒的认识,即使借鉴,也要在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后使用。因此,在顶层设计上,职业教育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最后,立足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技术知识”,其学术理论要以技术哲学为支撑,挖掘出具有类型特征的成果。因此,职业教育学的学术理论要从技术哲学出发,从理论上辨明知识与技术,深入分析现代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学的学术成果中呈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二)夯实基础,提升学术研究的专业性

1.拓展学术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日益成熟,目前职业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涵盖了历史研究、政策研究、课程研究、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高质量的、有较强解释力和指导力的理论成果仍然稍显不足,职业教育学的学术研究落后于职业教育实践发展。

理论研究在职业教育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实践性及就业导向的要求下,职业教育实践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因此不能仅从单一学科分析职业教育问题。为发展高质量的学术理论,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研究者要向其他学科学习,吸纳、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成果,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从而建构出独特的、有解释力的职业教育学理论。

2.提升学术研究的专业性。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唯一标准,反映了学科的专业性水平。在现代学科视角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简单的职业教育现象、关系、规律等,而要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研究对象,因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动态的、反映社会需求的、源于职业教育实践的职业教育问题域。结合职业教育学学科知识的划分,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由反映职业教育学知识内容的本质问题、反映职业教育学知识形式的形式问题、反映职业教育学知识旨趣的动力问题三者共同形成的职业教育问题域。

方法论的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开展的大部分研究为定性或思辨性研究。此外,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相关的著作移植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痕迹较重,且数量较少。随着单学科、单一研究方法困境的凸显及跨学科、多研究方法混合研究的兴起,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也日益明确,即走跨学科研究和定性定量研究结合的道路。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的整合,从而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因此,职业教育学跨学科研究方法就是围绕职业教育问题域,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成适合职业教育研究的有机方法系统。定量研究反映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存在大量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立足职业教育实践,将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加强研究的科学性。定性研究反映了研究方法的人文性,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要重视对人的精神性、文化性观照,必须走进人的内心。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既要运用科学性的实证研究方法,也要采用人文性的质性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学的现象、规律、问题。因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应当进一步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学术传统的整合、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发挥多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反哺理论水平的提升,走上跨学科的、实证与求理结合的研究之路。

三、立足传统与理性借鉴,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在职业教育学“三大体系”中,话语体系是形式与出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研究者、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反映和传播职业教育的思想,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话语权而提炼出的一系列术语概念、基本观点、思想原则、专业知识和表达逻辑等思想理论体系及其媒介,主要由话语内容、话语主体及话语媒介构成。

(一)探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

1.取长补短,借鉴西方优秀话语内容。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发轫于清末,源自西方,属于“舶来品”。在我国与西方诸国发展状况巨大的落差中,学者们将根本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束缚,并在中、西文化间不自觉建构起“劣、优”的二元对立。这导致一部分研究者对于西方职业教育学的理念、概念和理论等盲目引进,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出现“食洋不化”的倾向,阻碍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发展。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明确认知。研究者要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理论源自长久的历史沉淀,我们暂时较为落后的理论则是快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这不是简单的中、西文化的“劣、优”二元对立,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理性借鉴。以上分析并非要在学术上实行“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分析落后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此,对于外来的学术成果,我们应充分借鉴、吸收其有益、有用的成分,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来学术对话,从而建构基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适合中国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

2.取精去糟,传承中国特色话语内容。虽然中国先贤们在历史长河中对职业教育学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洋务派、维新派、改良派的实业教育思想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传承自欧美、日本等西方国家。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这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进程。但立足当下,这些充满西方国家气息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以“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学话语表达为根基。

“中国式”的表达是符合中国人精神内核的表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国式”的表达要求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职业教育产生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职业教育学思想。作为职业教育前身的古代技艺教育及其思想早已遍布中国大地,《考工记》与《墨经》就是我国技艺教育实践和思想史上两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考工记》开宗明义指出“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对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关于职业教育学的思想不在少数,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符合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充实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式”的表达要求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立足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的伟大成就及丰富的经验也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对这些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映中国实践的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

3.自力更生,创新中国特色话语内容。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职业教育学的许多概念都由普通教育学理论演绎而来。以“职业教育学”定义为例,“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演绎而来。之后多数职业教育学专著都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如“职业教育学是研究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现象和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种简单的套用既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打破演绎教育学话语的困境,职业教育学话语必须采用“职业教育式”的表达,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一方面,“职业”的特性要求职业教育学话语有工匠精神,从而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教育学话语内容要实现“人、作品、工艺、自然”四者合一,表达出“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语言表达境界。另一方面,“教育”的特性要求职业教育话语要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

(二)协调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主体关系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征、校企合作的育人原则造就了复杂的职业教育学话语主体构成,各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破坏了其关系的协调性。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不协调。一方面,“重升学、重学历”的社会现状使得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倾向于升学教育。另一方面,囿于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软、硬件条件,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并未具备企业所需技能,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其次,职业院校與公民关系不协调。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从历史来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深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中,认为技术难登大雅之堂。从现实来看,一方面,部分岗位对学历的要求,将职业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缺乏吸引力。这些都降低了职业教育在公民心中的地位,使得公民不愿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学话语权的提升、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职业教育质量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多元主体之间关系协调。针对当前各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协调各主体利益是根本。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是各主体行为和行动的内在推动力。企业的本质是逐利,学校的本质是育人,人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因此,要将学校、企业、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在教育实践上,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利益,实现各主体利益协调发展。其次,统一各主体目标是前提。目标是活动主体为了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期望。一方面,职业教育各主体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即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各主体的目标要互相对接,实现主体间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再次,明确各主体责任是手段。社会稳定发展要求各主体明确并坚守自身社会责任感。从企业来看,其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所采取的有利于提高利益相关者福利的各种行为。因此,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既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提高人才回报企业、回馈社会的动力。从职业院校来看,其社会责任指的是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公民的诉求,自觉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责任。因此,职业院校应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公民的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社会发展出力。从公民来看,其社会责任指的是与公民的社会权利相联系的对社会或他人负担的一定的义务以及由此而承担的责任。因此,公民既要明确自身接受教育之后从事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工作的责任,又要有把工作做好的责任。最后,建立制度是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学位制度作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国家教育体系密切相关。为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相匹配,我国应大力发展涵盖学士、硕士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媒介

1.加强职业教育学话语的中文表达。话语是思想的表达,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体系,就必须用“中国式”表达描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中国式”表达就是中文表达,要提升中文表达的地位则需要内、外共同发力。

从内在方面来说,学者们既要立足国情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中文表达学术成果,用中文表达来讲述中国故事、描述中国概念;又要有清醒且坚定的学术自我意识,增强自身学术语言使用的自觉性、自律性与严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构造出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国职业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我们对外输出的底气所在。从外在方面来说,需要加强中文表达的对外输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者翻译国外的成果较多,但对外输出较少。要想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学话语的对外输出能力,将中文表达准确翻译为英文表达至关重要。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者要加强职业教育学中文表达的翻译,创造符合中国文化与外国学者认知的、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话语的中文表达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加强职业教育学话语的对外输出能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提高职业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据《202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显示,在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40个学科类别中,教育学综合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607(排名23),高等教育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706(排名20),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510(排名27)。从整体上来看,职业教育学期刊排名27,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从教育学科内部来看,职业教育学期刊排名及影响因子均低于教育学综合及高等教育学。这无疑削弱了职业教育学的话语权,降低了职业教育学的话语影响力。

为此,首先,提高职业教育学期刊学术质量。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期刊应该引导各职业教育研究所、高校研究者与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充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宏观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与微观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研究者既要注重实践研究,紧跟实事,立足实践,探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又要加强理论研究,扎根理论,探寻职业教育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厚植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土壤。其次,明确专业化的办刊方向。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职业教育学期刊应根据学科优势确定期刊的专业化个性和特色。期刊主办单位应深刻领会“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加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企业办学、中国特色学徒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发挥期刊传播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繁荣与实践发展的作用。最后,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成果的宣传力度。学术群体对期刊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在对应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期刊不仅要将文章上传数据库平台或网站,还要遴选优秀文章,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新兴媒体为平台,构建面向移动端、PC 端、移动App和第三方App的多终端阅读体系,对职业教育学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群的成功案例,建立职业教育学期刊的集群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機制,将分散的期刊资源有机整合,促进职业教育学期刊集约化发展。

3.提升职业教育学著作的数量与质量。学术著作是职业教育学话语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分别以“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为检索词,检索字段设置为“题名”,以出版年从1949到2022为过滤条件,对我国已出版的职业教育学著作进行统计,分别可以搜到相关著作19000部、970部和150部。从数量上看,职业教育学相关著作不仅远少于一级学科教育学,还少于同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为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学著作质量,本研究对最近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研究。统计发现,一等奖中著作共42项,其中职业教育学相关著作共4项;二等奖著作共161项,其中职业教育学相关著作共13项;三等奖中著作共304项,其中职业教育学相关著作共20项。可见,职业教育学著作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最高级别的奖项中斩获较少。

质量是学术著作的生命,职业教育学著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首先,学术著作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合理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认定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著作—论文”转换机制,加大著作在学术成果中的权重;另一方面,研究者要加强自身学术的自觉性,树立“十年磨一剑”的意识,力争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其次,学术著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较低。与学术论文相比,学术著作有学术容量大的独特优势,但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却与学术论文相距甚远。针对学术著作中特有的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学术著作内容丰富的优势,给予学术著作评委更多的时间、权限,以便其对学术著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采用单向匿名、双向匿名、开放评审等方式,实施同行评议,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学高质量著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理论建构[J].职教论坛,2012(7):38-43.

[2]陈鹏.“双一流”时代二级学科的困境与出路——以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J].江苏高教,2019(8):97-102.

[3]潘洪建.基于“三维知识”教学的学科素养提升[J].教育研究,2017(7):122-129.

[4]潘洪建.知识形式: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40-45+56.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6](美)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M].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7]刘小强.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3):12-14.

[8]李球,张福珍.职业教育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9]汪刘生,施兰芳.职业教育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10]周沫,欧阳雪梅.高校高等教育期刊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3(1):88-90.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及创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