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鳖稚鳖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3-02-10任朝颖贺蝶高宣李杨彭小倩朱成科

科学养鱼 2023年1期
关键词:龟鳖纤毛虫絮状物

任朝颖,贺蝶,高宣,李杨,彭小倩,朱成科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重庆 402460)

纤毛虫病是鳖、虾、蟹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病之一,但养殖对象被寄生后不会直接死亡,故而容易被忽视。该病可引起鳖食欲不振、机体消瘦、生长缓慢,影响鳖的生长发育。鳖被大量纤毛虫寄生后不加以治疗,会继发细菌感染,诱发腮腺炎、腐皮病、穿孔病和红脖子病等常见疾病,造成死亡和影响商品价值,所以在病情发生早期要积极防治。现将1例中华鳖稚鳖感染纤毛虫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2022年8月中旬,在重庆永川某中华鳖养殖场有多只稚鳖出现病症,之后陆续死亡,发病率20%,死亡率8%。发病稚鳖背甲长(32.8±4.3)毫米、背甲宽(28.5±2.1)毫米、体重(6.5±0.9)克,养殖水体水温26~32℃、溶氧>5.0毫克/升、pH 7.32~7.79。经笔者询问得知,养殖池塘为老塘,水质较差,水体带有腥臭味,水面漂有较多白色或土黄色泡沫,池壁有大量褐色的固着生物。

二、病原、病症

纤毛虫病又称钟形虫病,病原包括累枝虫、聚缩虫、钟形虫和独缩虫等,主要表现为鳖体表寄生一簇簇黄色或土黄色絮状物,颈部、背部、腹部、四肢部分或均有附着,与水霉病症状较为类似,但絮状物比较坚硬。

三、病情诊断

发病稚鳖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塘边独游、游泳乏力、四肢瘫软、反应迟钝,纤毛虫在稚鳖体表有不同程度的寄生,一般开始寄生于颈部和四肢。患病较重的鳖体各个部位均有寄生,肉眼可见稚鳖体表披上了“蓑衣”,絮状物颜色和池水颜色相似。严重患病的稚鳖活动迟缓、摄食困难、躯体消瘦,直至死亡(图1)。

在患病稚鳖病灶部位进行取样,刮取体表的絮状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制片观察,均观察到大量寄生虫,单个虫体和每个群体均清晰可见。单个虫体70~90微米,呈倒钟形或漏斗状。虫体前端有小膜围口区的口缘向外扩张形成的围口唇(缘唇),从反口面伸出柄,柄又粗又直,柄内透明,无肌丝,故群体的柄不收缩。单体可收缩,大核带状纵位,初步诊断有累枝虫(图2)寄生。

图1 患病稚鳖症状

图2 显微镜下的累枝虫

仔细观察发现,有生活形态与累枝虫相似、群体生活、单个体呈倒钟形、柄内无肌丝的虫体。虫体受刺激可引起收缩,前端口围平直,不形成围口唇。围口盘高高耸起,突出在口围之上,进一步诊断有盖虫(图3)寄生。

图3 显微镜下的盖虫

取濒死患病稚鳖于超净工作台上,解剖发现内脏形态、颜色无异常,肠道充塞度低;用灼烧冷却后的无菌接种环分别于腹腔、肝脏、脾脏中蘸取样本,在无菌培养基上划线,28℃下培养24小时,未分离到致病性病原菌。

基于上述诊断及分离鉴定结果,综合判定本次稚鳖患有纤毛虫病。

四、流行危害

纤毛虫类是自由生活的种群,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以游泳体的形态黏附在物体表面或生物体表并长出柄加以固着,对寄主产生破坏作用。柄向上形成树状分支,整个树枝状上的虫体形成一个群体,分支末端长出单个虫体。虫体的营养来源为细菌类食物颗粒,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长势较好,如在稚鳖养殖池大量繁殖,通过水体或活饵料进行传播。其主要繁殖方式为分支末端的单个虫体成熟后脱落到水体中成为游泳体,遇到合适的物体或生物时再次吸附,随后按上述趋势发展成新的簇状群体。大量附着会影响鳖的行动、摄食和呼吸,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且大量寄生时可增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引起继发性感染,造成鳖的大量死亡。在水温过高、密度过大的温室养殖模式中更容易暴发此病,且虫体生长没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五、治疗方法

据文献报道,防治此类寄生虫病常用铜铁合剂等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化学制剂,不仅杀灭效果不佳,而且操作烦琐、成本高、有毒副作用。本次选用纤虫净(主要成分为阿维菌素),在晴天上午依据说明书结合实际养殖情况用药,隔1天用药1次,用药两次后发现纤毛虫明显减少,再连用1次后镜检纤毛虫全部杀灭,取得了良好效果。待纤毛虫被杀灭殆尽后,适当增大投喂量,拌食或泼洒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同时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减少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微生物的丰度,抑制寄生虫的滋生。此外,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等碘类消毒剂,防止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六、预防措施

1.优化环境

养殖环境决定着龟鳖的生存、生长及繁殖。环境、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产生疾病,因此优化环境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养殖鳖和水栖龟,水环境要做到水源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保持环境安静,设立必要的晒背台,满足龟鳖晒背的生活习性。

2.适宜的放养密度

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质变差、病原体大量繁殖,还因养殖个体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导致病原体广泛传播,同时会加大种群内个体间的干扰,造成生理机能和免疫力下降。此外,如同一只池塘中放养的个体规格差别较大,由于龟鳖具有抢食习性,个体小的和体弱的龟鳖摄食困难,影响其生长发育,抗病力下降而易患病。

3.有效的病原体隔离措施

受伤龟鳖入池后易感染各种病原体,患病龟鳖放养在池中,可直接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龟鳖,使健康龟鳖感染发病。因此,受伤龟鳖和患病龟鳖必须先进行隔离治疗,待治愈后再放入池中,以免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4.适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

微生态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细菌、EM菌等,具有无毒害、无残留、无污染等特点,可以调控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饲料利用率。底质改良剂常用的有生石灰、沸石粉、氯化铁和氯化亚铁,可有效分解有机质,防治纤毛虫等寄生虫病的发生,减少病原菌的存在,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

总之,龟鳖养殖中要坚持勤观察、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龟鳖纤毛虫絮状物
创新稻田龟鳖养殖促进龟鳖产业发展(上)
渤海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油田生产流程絮状物治理探究与实践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来自一线的声音! 泥鳅、牛蛙、龟鳖等被一刀切禁售,整条产业链受重创
一块毛石的价值
一块毛石的价值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拉鲁湿地夏、秋季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巴嘎雪湿地秋季水生纤毛虫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