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3-02-10陈倩赵永锋余开罗红刘乐丹

科学养鱼 2023年1期
关键词:河蟹种养规格

陈倩,赵永锋,余开,罗红,刘乐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一、我国稻渔综合产业发展特征

稻渔综合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近十年快速发展,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 971万亩,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8%,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大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包括稻田养殖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等)、鱼(鲫、鲤、鲢、鳙、斑点叉尾鮰、沙塘鳢、泥鳅、黄鳝等)、蟹、鳖、蛙、螺、蛭等模式。2021年,稻虾、稻鱼、稻蟹综合产业种养面积占全国稻渔综合产业总面积分别为53%、38%、5%。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支撑有力,可赚钱、有效益。据统计,全国单一种植水稻平均亩纯收益不足200元,而据《2018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亩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亩均增加产值1 000元以上。

二、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与探讨

稻渔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是生产出高质量稻米和水产品。要生产出高质量稻渔产品,首先是区域布局、高标准基地、中高端稻渔品种优化匹配。

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产业模式,要与因地、因种的优质绿色高效稻渔种养融合技术优化匹配。第一,要以定位试验和生产实践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建立区域化有利的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第二,要深入系统地揭示促渔增产增收、保稻稳产优质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采用适宜投养(播)栽种期,衔接稻渔种养,创建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稻渔融合生产模式;第三,要综合研究评价与开发稻渔种养主要机械化种养方式,提升优质稻渔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第四,要研究不同区域主要类型稻渔综合种养下水稻和水产动物的种养密度效应,指导因地因种合理种养密度的确定,促进水稻个、群体协调生长和水产动物高质量养殖;第五,要进一步研究阐明稻渔种养优质水稻形成的需肥规律和大规格水产动物养殖的饲喂规律,创新简化高效的施肥和饲喂技术,既满足稻渔优质丰产,又节本省工;第六,要摸清半深水灌溉模式下稻渔优质高产的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建立并应用稻渔兼顾、均能优质丰产的水浆管理模式;第七,要创新与应用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渔病监测与安全防控技术,保障稻渔安全高质量。

因地因种制宜生产出的高质量稻渔产品,按产区、基地、品种分等级进行收储加工,才能真正加工出质量一致的中高端品牌优质稻渔产品。培育不同区域特色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中高端优质稻渔品牌。

突出创意、创新、创造,综合、深度地开发和利用。稻渔生产出的生物资源:第一,要创新传统食用稻渔食品加工,延长产业链;第二,要加强稻渔其他生物资源综合、深度利用。建立最严格的质量监控与溯源体系,使产品安全质量经得起市场与时间的考验。

三、推进稻渔综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要切切实实地重视稻渔综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与顶层设计,强化有效扶持与投入。主产区要进一步强化培育有规模的稻渔综合产业骨干企业,构建绿色优质高效稻渔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产业示范区,打造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品牌与名牌。要进一步加强稻渔综合产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品质优良、质量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绿色优质、节本增效、稻渔高质量融合的综合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技术。充分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掘稻渔历史资源,创新稻渔科技、艺术、教育、旅游观光等综合产业大文化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关于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800万亩,养殖总产量80.83万吨,总产值超千亿元;但存在集中上市、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河蟹产业关键技术点的认识

1.绿色养殖,强化政策链种草投螺的河蟹生态养殖是农业农村部主推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有利于2023年6月1日起《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 32/4043-2021)的实施。

2.协同攻关,配置科技链好生态(菌藻相调控)是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生长快(国审新品种),养成的商品规格大;病害少,成活率高,回捕率高;养成商品蟹品质优,口味鲜美。科技链完善(产学研合作),养殖风险小、综合效益高。

3.延链补链,做精产品链以市场为导向,融合新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迎合消费需求和消费人群扩大,开发优质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精深加工业,深度延伸产品,全面提升加工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建立全产品链。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行业协会等市场竞争主体的带动,细化产业分工,引导河蟹养殖从单一的产中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4.培育特色,打造品牌链加快优势特色河蟹产品的保护和挖掘,结合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的认证,以优势水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水产品标签化流通,培育名牌河蟹产品。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竞争,建设产业链标准体系,树立品牌工程;以新型营销方式,扩大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以产业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建设全品牌链。

5.三产融合,提升文化链可以举办河蟹相关文化活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河蟹种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1.河蟹种业关键问题存在种质混杂、种质退化、上市集中、产区集中和育种指标单一等问题。构建优质抗逆超季节中华绒螯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是打好河蟹种业翻身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中华绒螯蟹早上市新品系以长江、辽河水系野生群体为基础选育群体,选育出F1代,蟹种阶段挑选生长快的蟹苗,挑选率5%,成蟹阶段挑选性成熟早、肥满度高的留作亲本,挑选率1%,繁殖下一代,雌雄比2∶1,不断循环这个过程,获得目标性状稳定的F3代选育系。选育指标为性腺发育和生长,选育方式为群体继代选育。下一步计划对选育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3.中华绒螯蟹大规格、超季节上市新品种选育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解析大规格、早熟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以性腺发育和生长为主要选育指标,运用种质聚合的育种技术培育超季节上市新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制);以大规格蟹比例、饲料转化系数和生长为主要选育指标,采用家系选育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研制)。

三、河蟹绿色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1.养殖水质管控主要技术措施为定期肥水,三壳以后定期投喂乳酸菌发酵豆粕,保证水草活力。定期改底补菌,预防有害病菌滋生。水温在20℃以上时定期消毒,主要采用碘制剂和50%过硫酸氢钾。7月以后用乳酸多肽+高效速补拌料投喂,每周2次,能有效预防河蟹各种细菌性疾病。

2.菌藻调控技术早期适当补充氮肥,降低pH和氨氮;高温时减少氮、磷营养盐。

3.河蟹上膏快的育肥模式投喂冰鱼利于增重,螺蛳+饲料组合投喂的河蟹风味更佳,五壳后开始投喂冰鱼育肥,河蟹肝胰腺发育稍差,但性腺发育较好,且出肉率、肥满度均优于四壳开始投喂冰鱼育肥的河蟹。

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河蟹上市规格等级规范探讨及建议

一、标准规范参数确定的思路

1.高品质河蟹的营养特征和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特征为肥和“油性十足”(菊黄蟹肥)。油性-肥:指肥满度。外观上,可看腹部“开门”宽度。“大”,说明肥满度高,性腺发育好。“鲜”和“甜”味则是指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河蟹好吃的特征可用5个字概括:“肥、大、香、鲜、甜”。

2.本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常规以规格作为河蟹的主要等级,除此之外,特别讲究“肥”的等级。所以河蟹的等级规格包含两个含义:规格+等级。

二、标准参数(值)确定和依据

1.规格特大规格(XL)为雌蟹≥225克/只,雄蟹≥300克/只;大规格(L)为200克/只≤雌蟹<225克/只,250克/只≤雄蟹<300克/只;中规格(M)为150克/只≤雌蟹<200克/只,200克/只≤雄蟹<250克/只;常规规格(N)为125克/只≤雌蟹<150克/只,175克/只≤雄蟹<200克/只;小规规格(S)为100克/只≤雌蟹<125克/只,150克/只≤雄蟹<175克/只;特小规格(XS)为雌蟹<100克/只,雄蟹<150克/只。

2.基本要求品质要求为来自清洁、无污染水域中的中华绒螯蟹。上市最佳时间北方早,长三角地区晚。长江流域,池塘养殖中雌蟹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月中下旬,雄蟹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和9月中旬。无论雌蟹和雄蟹,通常要育肥40天才能到达最佳品质效果,这样的大闸蟹膏黄肥美、肉质充实,才是品味最好的时候,所以在长三角地区历来有“九雌十雄”(农历的9月和10月)之说。河蟹上市的最佳时节为菊花盛开时(物候标准)。

3.感官等级要求特级或一级要求如下。①整体外观。螯足和步足健全;螯足绒毛为棕色、灰棕色或浅黑色;手捏第3步足长节,手感坚实;甲壳坚硬,头胸部有明显隆起。②背甲。墨绿色、青灰色、青色等固有色泽,色泽均匀有光泽。③腹甲。白色、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等固有色泽,色泽均匀有光泽。④腹甲沟。掀开蟹腹脐,腹甲沟前缘三角区微微透黄色、红色;腹甲沟后端腹脐连接处黄色明显。⑤鳃。白色或者灰白色,透亮。⑥肝胰腺。金黄色、黄色或淡黄色。⑦性腺。雄蟹的副性腺轮廓明显,呈乳白色;雌蟹为深棕色、棕黑色或豆沙色。

二级要求如下。①整体外观为螯足和步足有缺失;螯足绒毛深黑色,绒毛有脱落;手捏第3步足长节,手感松软,不坚实;甲壳软,头胸部平坦。②背甲为非固有色泽,色泽不均匀,没有光泽。③腹甲为非固有色泽如黑色或有不均质斑点等。④腹甲沟。角区色泽不明显;腹甲沟后端腹脐连接处不显黄色。⑤鳃为灰黑色,不透亮。⑥肝胰腺为土黄色、灰白色或其他杂色。⑦性腺。雄蟹的副性腺轮廓不明显,雌蟹花色为常规色掺杂黄色。

4.质量等级要求特级要求如下。肥满度为雌蟹≥0.58克/厘米3,雄蟹≥0.66克/厘米3;肝胰腺指数为雌蟹≥60毫克/克,雄蟹≥60毫克/克;性腺指数为雌蟹≥60毫克/克,雄蟹≥20毫克/克。

一级要求如下。肥满度为0.54克/厘米3≤雌蟹<0.58克/厘米3,0.62克/厘米3≤雄蟹<0.66克/厘米3;肝胰腺指数为40毫克/克≤雌蟹<60毫克/克,40毫克/克≤雄蟹<60毫克/克;性腺指数为40毫克/克≤雌蟹<60毫克/克,雄蟹≥20毫克/克。

二级要求如下。肥满度为雌蟹<0.54克/厘米3,雄蟹<0.62克/厘米3;肝胰腺指数为雌蟹<40毫克/克,雄蟹<40毫克/克;性腺指数为雌蟹<40毫克/克,雄蟹<20毫克/克。

南京农业大学刘文斌教授:河蟹养殖替代幼杂鱼路径探讨

一、河蟹饲料效率及成本

2021年,江苏河蟹产量约36万吨,需要250万吨冰鱼(冰鱼与河蟹质量之比为7∶1)、80万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与河蟹质量之比为2.5∶1)。

二、配合饲料优势与应用存在问题

营养丰富全面均衡,质量稳定安全,低排放环境友好。投喂方便,可机械化,省工省力、减少人工成本。富含风味物质,河蟹香甜味远好于冰鲜鱼效果。配合饲料催肥的河蟹不易退膏,耐暂养耐储存运输。饲料成本低,全程使用每千克蟹的成本24元(2017年)。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产量高,效益好。从现有使用效果来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养殖是成功的、可行的。不足之处为后期育肥时间长、摄食时间长、河蟹活动范围大等。

三、河蟹饲料技术创新路径

主要有营养与饲料配方技术、配套新品种选育技术、饲料工艺及料型选择、饲料组合与投喂技术、品质与风味保障技术。

扬州大学张晓君教授:河蟹健康养殖及病害综合防控

一、河蟹病害发生情况及病因分析

1.河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水瘪子”病) 河蟹长期伏在水草下不动,摄食量骤减,不蜕壳或蜕壳困难。主要症状为肝胰脏发白、糜烂,呈水溶状,腹腔大量积水。河蟹“水瘪子”病主要体征指标评估为活力差、无主动运动现象;壳硬度低(壳软);步足肌肉萎缩以及积水;肝胰腺颜色变淡、发白甚至水肿;肝胰腺指数较低,一般低于8%甚至更低。推测河蟹“水瘪子”病与营养缺乏、弱毒病原、环境(水温、溶氧、酸碱度、氨氮、亚硝态氮、有机物及有毒物质)、气候及用溴氰菊酯清塘有关。

2.河蟹原体病(河蟹抖抖病) 主要症状为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病原为螺原体。

3.河蟹烂鳃病 主要症状为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病原为弧菌、气单胞菌等。

4.河蟹肠炎病 主要症状为病蟹的甲壳上具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蜕壳后即可消失,但可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或真菌病,引起病蟹死亡。病原为能破坏分解几丁质的细菌。

5.河蟹水肿病 主要症状为河蟹腹部和胸部肿胀,呈透明状,不能爬行,匍匐在池边的浅水处死亡,壳的颜色无变化。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等细菌。

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1.好苗种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筛选优质亲本核心群,制备健康种蟹,无疫生态育苗。

2.好饲料 充分利用天然饵料,投喂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进行良好的投喂管理。

3.好水质 要保持稳定的藻相;定期泼洒消毒剂;定期调水;降低放养密度,避免氨氮、亚硝酸氮、硫化物等大量产生。

4.好模式 优良的养殖模式为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建立生态高效混养模式,达到最佳效益和综合效益平衡。

5.好管理 溶氧充足;病原检测与预警;清淤、晒塘和消毒;病害绿色防控。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葛家春研究员:河蟹选育、绿色养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选育方法选择

1.群体选育 优点是方法简单,设施要求低,易于操作;缺点是有近交衰退风险。

2.家系选育 优点是能保持较好的遗传多样性;缺点是每代保存50个左右家系,个体标记、平行养殖条件均一性较困难,设施要求较高。

二、大规格抱卵母蟹越冬技术

2015年前,150克/只以上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50%左右。2011年起,摸索大规格抱卵母蟹越冬技术。措施为采用集中强化培育,良好运输规范,良好消毒、抗病方法,越冬期水质底质管理。150~200克/只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85%以上,200~250克/只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80%。良种选育使用大规格亲本进入产业生产,每年约25万千克用量。

三、蜕壳不遂症

2015年前后、2021年春高淳及周边地区多发,占到40%养殖面积。主要发生在第1和第2次蜕壳时,时间为3-4月。内在原因为蟹种营养积累不充分,部分蟹种场生产的蟹种在不同地区都发生蜕壳不遂。池塘原因为溶氧低,亚硝酸盐>0.1毫克/升。人为因素为短期大量使用肥料(1种或多种)。目前正开展蜕壳不遂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机理研究。

四、大规格蟹后期死亡

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10月,原因为鳃部病变。现象为大规格蟹,雌蟹200克/只、雄蟹250克/只以上;每天伤亡大于2只/亩;先鳃部病变,然后肝胰腺退化;鳃发黑病变,肝胰腺有好有坏,软、硬壳蟹都有;肌肉不饱满,有腹水,鳃腔氨臭味;草好水清的池塘伤亡多,草少水肥则伤亡少。

五、河蟹养殖新生态系统构建

耐高温可用苦草,耐高密度养殖可用伊乐藻和有益藻类,净化底质可用伊乐藻、苦草、有益藻类、虾、螺,净化水质可用伊乐藻、苦草、有益藻类、螺,除杂鱼可用鳜鱼,抗青苔可用有益藻类、虾,抗蓝藻可用苦草、有益藻类,饵料可用苦草、有益藻类、虾、螺。

六、当前成活率低问题研究

当前河蟹养殖成活率低,可能有蟹种质量、环境因素、养殖阶段、投入品质量等原因。建议构建套养技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重视苗种质量,配套生产自培苗种;重视环境构建,减少投入降低风险;重视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增加效益。

猜你喜欢

河蟹种养规格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闭月羞花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山钢日钢1.2mm极限薄规格带钢的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