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小学德育的挑战和对策

2023-01-31缪献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教育 2022年42期
关键词:全媒体道德教育家校

缪献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悄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微”化。“全媒体”在中小学德育活动中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共享的资源,也给学生的三观教育、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发布,这在使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使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甚至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

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必须重新构建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微话语”,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紧迫性问题。

一、什么是“全媒体”

“全媒体”首次出现在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斯图尔特的“全媒体”家庭服务公司。从成立之初,公司就将各类传媒,包括杂志、报刊、书籍等多种媒介,通过“全媒体”的形式,对公司的家政服务计划和产品进行了积极推广。因为那时的技术还没有今天发达,所以那时的“全媒体”其实就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应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传媒手段不断涌现。在传媒方式上,有些媒体还会根据受众的需要选择最佳的传播途径,以全方位地融合,为观众提供超细分的服务,让“全媒体”服务基本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国内,对于“全媒体”这个词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定义。从大众接受度高的传媒形态来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全媒体”。从广义上说,“全媒体”包含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局域电视网、国际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等,以及人们接收信息的所有形式。从狭义上讲,“全媒体”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也包括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等人们接收信息资讯的全部感官。也就是说,“全媒体”指的是针对受众的不同需要,选择最优的媒介形式和传播途径,并与之进行深入整合,为受众提供最细致、最具体的服务,以达到最广、最快、最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传媒与平台层出不穷,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各类“微产品”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微型媒体和微型商品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这些信息无处不在,或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全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独特性。

(一)场域的超时空性

通过“全媒体”的各种媒介,尤其是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要传递的消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跨越时空的特性,使得重要信息在传统媒介上还没有正式发布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等平台以图片、文字、动态等方式进行传播,甚至可以和事件的出现时间保持一致。“全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的结构,从而在时空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微时空的情况。这一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对及时了解大千世界中的各类信息的心理需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方面,通过“全媒体”的技术支持,可以极大缩小信息传播者和受教育者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特别是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学生、家长更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身份的限制,进行及时、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这就给家校合作教育带来了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冲击: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家校之间的实时沟通、实时交互,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如果学校与家庭出现教育指导与管理不善等问题,则会造成大量的多元、异质性的信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将会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冲击,从而造成中小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

(二)对象的个体化

在当代,各类“全媒体”传媒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个性优势,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观众的接受与回馈情况。一些“粉丝”数量超过百万的“微博大V”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信息传播目标,其具有个性化、互动性的特点。无论是视频教学、数字广播、电子阅读器,或者移动应用程序,这些都能在信息传播者与观众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完全颠覆了过去“我说你听”的单一性信息交流模式。在受众中,甚至出现了激烈的观点冲突,并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特点,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全媒体”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教师角色与地位,教师从具有绝对说服力的“道德权威”向道德教育情景设计人、德育引领者、学生品德成长与发展关照人转变。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中小学能够通过网络课程的交互作用,实现对国内外优秀学校的个性化教学。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中小学德育必须突出学生个性,强化师生的道德交往,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局面。

(三)内容的碎片化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平台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迅速形成阅读量过亿的传播效应。人们每天都会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信息的覆盖面和受众都在逐步扩大。然而,“微时空”中的“微话语”是由不同价值观的信息传播平台或个人所发出,它们大多是零散的,没有经过科学的伦理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由于信息逐渐趋向娱乐性,使得传统的以信息为主导的媒体逐渐被娱乐化的消费文化所代替。中小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之一,一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较差,道德思维发展程度较低。在面对大量零散、娱乐性的信息时,他们或许会通过“微型空间”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情感,来增强对社会事务的控制力,同时,他们也会受到多重价值“信息流”的影响,在“微型空间”中得到的零散娱乐信息会在学生和家庭中被无限放大,造成“全媒体”信息的价值混乱,极大地稀释和消解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和主流话语。

二、“全媒体”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形势

(一)价值失序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变得错综复杂。在“全媒体”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着信息传播价值混乱的局面。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度个人主义、物质主义、腐化的思想愈演愈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青春期的孩子们带来一次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某些别有用心的传媒,通过发散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的娱乐性信息,向人们兜售一些奇谈怪论,对提倡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小学道德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监管漏洞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但在“全媒体”时代,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问题。比如,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欺凌,给在校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制定有效的网络欺凌法律法规和管制手段,导致这种情况屡禁不止。中小学生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相反,很容易被错误的、碎片化的信息所迷惑,在道德层面上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致使中小学生因互联网而产生的道德问题不断涌现。

(三)多元困境

纵观今天的社会,不论在何处,都能见到人们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文字信息、表情、小视频的传播。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一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的家庭作业也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到了大学,这种情况就更加常见了。但是,信息在打破了时空互动界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的烦恼。庞杂的信息客观上给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分辨困难。如果学校完全禁止利用互联网,就与信息革命、科技进步背道而驰。另外,即使校方在校园里严禁使用,也无法保证学生离开校园后不会与手机、电脑等媒介接触。这给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全媒体”时代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对策

(一)强化微观空间生态管理

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已经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未来的几年里,智能手机将会取代计算机的许多教学功能。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采用“内外兼修”的生态治理模式:在外部治理上,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德育制度;在制止生产、发行和传播非法和有害信息的同时,鼓励并扶持有关公司开发具有分辨道德与价值观的智能手机,它既能满足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需要,又能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智力发展。该智能手机还应具备GPS、SOS 求救等功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具有对网络中有害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屏蔽功能;具有对中小学生上网时间进行监测的能力;具有与玩游戏一样的升级换代激励功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在内部建设上,要强化道德教育的现代化,加速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使之不断提高其针对性与有效性。中学道德教育应把握“微空间”信息的话语权,巩固主流思想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善于观察和发掘中小学生及其家人“微舆论”的热点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牢牢占据思想阵地。当然,光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单方面治理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突破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壁垒,在整个媒介环境中实现交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者也应积极配合,及时发现、掌握和分析中小学生和家长、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使他们掌握自己的道德话语权。

(二)推进家校、社企协商教育

家庭是儿童的首要教育阵地,家长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如果没有对儿童进行教育,没有家长积极地参加学校的生活,没有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心灵交流,就不可能有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元的情况出现,社会的精神发展也很难推动。2022 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要全面促进家校合作,不仅要促进家校协同发展,还要促进学校、社会、企业、政府全面协同发展,增强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比如,许多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会建立QQ 群、微信群等互动关系。针对这些联络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应形成规范化的要求,让家长仔细阅读学校所公布的相关资料与准则,以学校为主导,家长积极配合。当然,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让忙碌的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承担太大的压力,要想掌握好“合作度”,就必须充分发掘不同学校、家庭的教育智慧,在不同的家庭中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网上曾经出现过一篇关于“家校合作”的精彩案例:一位植物学家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去询问老师,结果那位老师也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让这个孩子去找自己的植物学家爸爸。这位父亲让孩子跟老师说:“我爸说他也不认识。他说,您肯定知道,只是一时忘了。”那位父亲还给老师寄了一封信,上面把小草的名字和特点都写得清清楚楚,在这封信的最后,还写了一行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由老师来回答比较好。”这位聪明的家长用这种方法来配合学校的教育,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像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是一种艺术。要解决特定的问题,就必须进行家校合作,也要求家校双方都有自己的才智和创意。

(三)加强主流微平台吸引力

在“全媒体”时代,要加强对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2020 年,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从线下转向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新形势下研制高质量的电子教科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2020 年2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用书供应工作的通知》。从长期来看,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针对本校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电子书,组织学生就学校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制作网站等方式,增强中学生对价值观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备意识;促进学生对电子教科书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掌握和熟练应用。这能让学生有效地了解不同种类的网络信息,在提高主流微平台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同时牢牢掌握道德教育的话语权。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仅靠“封堵”“禁”是无法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的。要想摆脱技术的异化,就必须高举价值理性的旗帜,把科技的运用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让教育真正回到“以人为本”;必须认清形势,积极疏导、积极面对,努力解决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媒体”时代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得以创新。

猜你喜欢

全媒体道德教育家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