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3-01-15戚茂林

智慧健康 2022年30期
关键词:大池基层医院脑脊液

戚茂林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100

0 引言

腰大池持续引流(lumbar cistern countinue drainage,LCFD),是通过将患者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进行有效引流,以使患者的颅内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从而起到治疗效果[1]。虽然此方法已经在许多大型医院的神经外科治疗中有了广泛的运用,凭借其简单易行、经济性高、创伤小等优势,也深获更多患者认可。但在部分基层医院里,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为了分析腰大池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有着怎样的效果,本次研究深入43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并通过与传统腰穿的方式进行对比,将最终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希望能为基层医院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份参考,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基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下,本次研究,选取了时间范围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的患者,共计86例,将其进行科学化分组,各组43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20.5~66.5岁,平均(48.4±11.5)岁,采取了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其中,中重度颅脑损伤27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13例,脑外伤术后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在21.5~67.3岁,平均(49.5±9.3)岁,对其采取了传统腰穿的治疗方法,其中,中重度颅脑损伤25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15例,脑外伤术后感染1例,以及脑脊液漏2例。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多项一般资料,结果显示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患者家属均知情。排除标准如下:①严重全身性疾病;②局部皮肤感染;③有脑疝倾向[2]。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采取差异性治疗方案。对照组的43例患者开始采取了传统的腰椎穿刺治疗,医护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每天进行1~2次穿刺,将患者的血性脑脊液放出,坚持诊治,直到患者的脑脊液变成淡黄色。

针对观察组则实施了LCFD术治疗,具体包括了以下步骤:①医护人员提醒患者采取侧卧的体位,并双手将头部抱住,弯曲双膝,并做好消毒铺巾等准备工作;②医护人员将硬膜外麻醉穿刺包置管,并使用利多卡因,将患者腰部3~4或是4~5的腰椎间隙处进行浸润、麻醉,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经过两次落空感后,可以明显看出患者的脑脊液开始流出,此时医护人员需对其压力进行测量,若压力过大,已经超过了270mmH2O,则要及时为患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甘露醇,并将硬膜外管置入蛛网膜下腔间隙内8~10cm处,当脑脊液流出后,可缓慢拔出[3];③完成后上述步骤后,将相关流管用缝线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并贴上胶布再次固定,将引流袋调至适当的高度,保持其速度在6~10mL/h。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要注意拔管的时机,通常置管时间不超过14d,通过对患者脑脊液情况的观察,再结合CT检查,综合决定出拔管的时间。如果通过CT观察,患者脑内系统情况稳定,且脑脊液的颜色转变为透明,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可关闭腰大池引流管,持续一天的观察后,患者没有出现不良情况,则可以将腰大池引流管拔除。以上过程有几点注意事项,需引起重视:①提前给患者做好颅内压监测,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引流的高度、速度进行控制,让患者的脑脊液维持在缓慢、稳定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波动;②要注意观察引流装置的每一个细节,看整体是否通畅,有没有出现引流管道的弯曲、破损、阻塞等;③每天都要做好对患者脑脊液颜色、量等数据记录[4];④重视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观察,包括其意识、体温,以及切口;⑤每天定时将穿刺设备进行消毒,避免出现感染;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维持顺畅,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做好管理工作;⑦及时为患者留置胃管,通过鼻饲的方法饮食,保障患者的营养吸收;⑧有效结合CT检查,并准确判定出患者的康复情况。

1.3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引流治疗相关指标。具体包括引流时间、穿刺次数等。

(2)对比两组预后状况差异。针对两组均借助GOS量表进行评价,将预后结果划分成良好、残疾、死亡等不同情况。

(3)对比两组并发症率。在两组治疗后的半年内,安排医护人员做好追踪随访工作,统计出现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对比

将两组患者穿刺的平均次数、平均引流时间等做好记录,可明显看出,观察组不仅穿刺次数更少,且各项恢复指标耗费时间更短,证实该组的恢复效率更高。组间比较(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将预后状况分为良好、中度残疾、死亡等多个类别,然后将其进行对比,总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对比

在患者中,出现了硬膜下积液、脑积液等并发症,其中在观察组内,有1例,占比为2.33%,而在对照组中,有5例,占比为11.63%。组间比较,前者优势突出,P<0.05,χ2=4.650。

3 讨论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临床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发严格。在各种新型医用材料的出现背景下,“微创”的观念开始迅速得到发展。微创手术不仅是实现解剖上的微创,且要尽可能实现功能微创。通过最小的创伤来消除患者病变,并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此目标下,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手术材料、手术机械不断出现,不仅能解决手术视野小的问题,还加快了患者的功能恢复,保障了患者的健康。腰大池引流(LCFD)是项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相对于成熟的临床技术,早期该技术主要用于临床上的颅脑、脊髓手术后的“脑脊液漏”的预防和治疗。针对手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也可实施预防性处理的操作,以提升患者硬膜修复的有效性。追溯到国外研究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临床医师开始将LCFD技术用于颅脑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如颅底神经外科手术、脑动脉瘤术等等。诸多研究显示,术中通过此技术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引流,能够明显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对其脑组织的牵拉和压迫。与此同时,在引流后能够更好地暴露出患者手术部位,为医师的手术操作提供了便利。此技术的实施优点诸多,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能避免患者使用高渗脱水剂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利于其手术后脑部早日恢复。有学者提出,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中采用LCFD治疗,能达到较明显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此次研究结果:首先,在引流治疗相关指标上,观察组的穿刺次数约(1.04±0.1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62±1.60)次,且观察组引流时间(9.30±1.50)d,明显短于对照组(15.50±2.40)d,各指标均证实观察组治疗的效果更明显,能够在减少患者痛苦同时,提升治疗的效率,各数据比较(P<0.05)。其次,从两组预后情况分析,将最终结果划分成良好、中度残疾、重残(或植物生存)、死亡等,统计分析后证实,观察组患者整体的预后情况更好,死亡率、重残率更低,且恢复良好的患者更多,各指标比较(P<0.05)。最后,则是从两组出现的并发症上比较,观察组发生率2.33%(1/43),而对照组对应的指标为11.63%(5/43),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合临床资料及实践,此次总结出关于LCFD技术的优点:

(1)利用LCFD技术能将各种血性脑脊液引流出来,从而加快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效率,同时还能迅速地减少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等等,减少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简言之,能避免患者治疗后出现头痛、昏迷,降低了发生脑梗死的概率。

(2)此技术引流能够缩小患者颅内容物的体积,继而有效降低其颅内压。和其他引流方式相比,LCFD技术的引流速度更为均匀、缓慢,且能及时调节。如此,能够维持患者的颅内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反之,若一次性穿刺后导致单位时间内患者的引流量较大,会导致其形成较为明显的压力梯度,甚至造成脑疝,并不利于患者健康,LCFD技术的运用则能有效避免此风险。

(3)借助于LCFD技术引流,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蛛网膜阻塞、粘连等情况,从而减少“交通性脑积水”的概率。

(4)此技术方法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治疗成功率较高。无论是进行化验亦或是患者后期治疗,均可经鞘内实施,避免反复进行穿刺,减少了对患者局部的损伤,减少了生理上不必要的痛苦。

(5)和反复多次穿刺相比,利用LCFD技术能提升引流量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因而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6)利用此技术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出现逆行性感染的风险。

虽然LCFD技术的运用效果好,优势多,但同样需要关注此技术运用下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并积极处理。以下列举常见的几种情况:①引流不畅:出现引流不畅,可能和引流管的受压、折叠、管道阻塞等有关,此时需要及时进行加压冲洗,亦或是更换引流管。②继发颅内感染: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逆行感染。为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遵照无菌化原则,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且避免带管的时间过长,加大患者感染风险。每日要对所引流出的脑脊液进行化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调整抗生素的使用。③低颅压综合征:出现此并发症可能是引流过多所致,此时医护人员可将患者引流袋适当抬高,并调节引流速度来改善。④急性硬膜下血肿:此情况同样和引流速度过快、颅内压降低等相关。⑤穿刺部位脑脊液外溢、穿刺点皮肤感染:若引流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上述情况。为此可在拔管后加缝合一针,以防止脑脊液溢出。也避免患者皮肤出现局部感染。为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当予以针对性干预,例如监测病情变化、无菌操作、强化患者营养摄入、做好基础护理(置管部位干燥、清洁,观察皮肤是否红肿、穿刺点渗漏等)、并掌握拔管指征。

综上所述,LCFD治疗方法效率高、安全性高,可以通过对患者脑脊液的检查做出简单判定,还能释放出血性脑脊液,降低患者出现炎症、脑组织损伤等概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6]。因此,此方法在治疗神经外科疾病上,有着突出的优势和效果,值得进行推广,随着基层医院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相信LCFD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LCFD技术虽然已经逐步成熟,但如何规范其适应证、禁忌证、留置时间的长短、时机、堵管意外事件等等,都需要不断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大池基层医院脑脊液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3M伤口敷料在持续腰大池引流中的固定导管效果分析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脑子也是水做的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