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3-01-15郑跃泽吴连连

智慧健康 2022年30期
关键词:胆碱血小板血栓

郑跃泽,吴连连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中心卫生院,山东 日照 276817

0 引言

伴随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而且发病人群也从老年化逐步转向年轻化,急性脑梗死多是由于血栓而导致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一步致使神经细胞出现缺血和缺氧的状态,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救治缓解则容易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而当神经细胞出现的坏死面积较大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昏迷[1]。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据60%,临床症状多表现面部麻木、意识障碍、口角歪斜、眩晕等,如果梗死的面积较大则积易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而致使患者昏迷。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非常快速,并且病情非常的复杂,容易出现多的并发症,而致残率特别高,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影响患者的预后[2]。胞二磷胆碱主要是脑代谢激活剂,多用在因脑血管疾病而引起意识与智能的障碍患者中,其可以有效的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功能,促进提高脑组织的血供,对于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阿司匹林也是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之一,其主要具备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能够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并且对血小板聚集抵抗发挥的作用是永久性的,由此抑制血栓的出现[3]。当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多以抗血小板聚集为原则,但单一用药的效果较为局限,因此为确保治疗效果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本次研究选择回顾性分析于本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临床中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采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做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进行研究,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后进行,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一组为参考组,共35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55.24±4.22)岁,病程4~18h,平均(5.33±0.88)h;BMI指数20~28kg/m2,平均(23.49±2.04)kg/m2,昏迷程度:轻度9例、中度21例、重度5例。另一组为联合组,共35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4.11±4.67)岁,病程4~19h,平均(5.58±0.92)h;BMI指数20~28kg/m2,平均(24.02±2.17)kg/m2,昏迷程度:轻度8例、中度20例、重度7例。对比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非常高。

纳入标准[4]:①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急性脑梗死昏迷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④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⑤年龄范围20~75岁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脑外伤史的患者;②存在肿瘤的患者;③精神疾病的患者;④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⑤伴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⑥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⑦伴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参考组采取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厂家:吉林百年汉克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3020287,产品规格:2mL∶0.25g)治疗,一天一次,0.5g+稀释于100mg的5%葡萄糖注射液,给药时间控制高于40min。联合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厂家: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1076,产品规格:50mg)治疗,一天两次,一次75mg。两组均治疗2周以上。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PLC、PAGTmax)、凝血-纤溶指标(D-D、FIB)水平。疗效依据《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判定,主要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100%。NIHSS评分共分为15个项目,分值范围在0~4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GCS评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得分越低表示患者昏迷症状严重[5]。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SPSS 22.0软件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对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代表,并运用卡方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运用均数标准差()代表,运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高于参考组患者(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NIHSS和GC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NIHSS和GCS评分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GC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2.3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PLC、PAGTmax指标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C、PAGTmax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2.4 两组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D-D、FIB指标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D、FIB指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也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且残疾率较高,其中急性脑梗死的占比最高,约60%~70%。伴随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急性脑梗死而导致的致残及致死的情况有所降低,但对我国来讲,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还是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国内的急性脑梗死预防和治疗仍需要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和老龄化的发展,近几年,国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并且在年轻人群中也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对于人们的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6]。导致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产生血栓,又或者产生栓塞,由此进一步引起管腔狭窄而堵塞,最终导致血管供血中断,然后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而坏死。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其发病较为突然,且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入院时已发展成为重症,特别严重时已处于昏迷状态[7]。急性脑梗死是因为血栓阻塞血管而发病,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当动脉血管内皮受到一定的损伤则会致使血小板被激活,而血小板被活化后会释放出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等物质,此则会加快促进血小板的活化,活化血小板表面表达纤维蛋白受体,纤维蛋白网络血小板和血细胞,形成动脉内血栓,由此造成血管的堵塞发生[8]。在国外的许多国家指南中,其将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且对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加以有效的抑制,而且是永久性的抵抗聚集,直到出现新血小板,由此则完全限制了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中,阿司匹林也是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9]。胞二磷胆碱主要属于核苷衍生物,能够发挥出细胞膜稳定剂的作用,并且神经可以直到有效的保护效果,并可以通过减少脑血管的阻力而提高血流,从而达到改善循环的效果。另外,胞二磷胆碱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部组织膜磷脂的合成,并对脂肪酸予以清除,由此促进了椎体系统机能恢复,并且还能促进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进一步改善运动麻痹的现象,而且此药能够帮助昏迷患者尽快苏醒,改善促进大脑的功能恢复。当前临床中多将胞二磷胆碱运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昏迷后的初期治疗中,通常情况下不能迟于两周,其能改善脑组织的损伤,以及促进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10]。

神经保护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常关键的环节,与此同时,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有效评价也是脑卒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高于参考组患者(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和GCS评分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GC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说明联合组神经缺损和昏迷表现出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参考组的患者,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更好。分析原因主要由于胞二磷是一种细胞膜稳定剂,而其是卵磷脂合成中非常重要的辅酶,疗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有效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并进一步增强细胞膜的快速合成,磷脂通过参与细胞合成以及代谢而改善了患者的脑功能,与此同时,提升患者脑内的磷脂酰胆碱与其他磷脂的总量可以帮助神经传递,进一步改善由于胆碱降低而导致的意识障碍;②通过提高脑干网状上行的激活系统功能,该功能和脑意识具有非常坚实的联系,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兴奋而帮助患者苏醒;③减轻脑血管的阻力,提高脑流量,促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代谢以及缺血缺氧的情况;④改善患者脑血管麻痹和脑水肿的状态,进而促使颅内压力显著下降,并保护脑部生物膜的结构,最终改善患者脑部的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快速苏醒。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其血小板也表现出异常的活化,进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功能提高,而血小板间的黏附不断的快速增长而导致血栓的形成,当血小板呈现大量的消耗时,PLC也逐步降低。FIB是参与凝血的一种糖蛋白,其可以刺激血小板活化而导致血栓的形成。D-D水平提高也和血栓的形成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具有密切的关联。本研究中,两组患者PLC、PAGTmax指标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C、PAGTmax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D、FIB指标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D、FIB指标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患者则更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并对血栓烷A2也加以抑制,由此改善了抗血小板的聚集现象,并且通过胞二磷具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并起到降血脂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采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与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并且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以及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及时纠正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紊乱,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和恢复,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胆碱血小板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一种包埋氯化胆碱的微胶粉制备工艺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拉萨裸裂尻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素食或致胆碱摄入不足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