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生态文明视域下成都市水文化层次提升对策探析

2023-01-11王雪燕

四川水利 2022年3期
关键词:成都文明生态

张 强,王雪燕,高 键

(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温江,611130;2.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3.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基地,四川 崇州,611231)

成都因水而兴,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所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持续千年繁荣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治蜀先治水、治水必兴蜀,是水养育的这方水土的居民,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钟灵毓秀,孕化出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蜀水文化。蜀水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化而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心态和精神走向。当前,加强蜀水文化建设,提升成都市水文化层次和品质,对于创新科学治水思路、加强成都水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发展天府文化、重塑城市空间和经济地理、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近些年来四川提出“治蜀兴川”口号,深入挖掘及传承蜀水文化的内涵、提升水文化层次,无疑对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生态文明及水文化内涵

1.1 水生态文明内涵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1]。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水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水之间的和谐理念,切合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简单范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水生态保护,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甚至部分重要水生态系统已经丧失自我更新能力,水生态保护迫在眉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水资源节约,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十八大报告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可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严格执行节水措施,构建一个节水型社会[2]。

1.2 水文化内涵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一部使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历史。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总体而言,水文化具有人文性、相容性、多元性、地域性和延续性五大特征。其中,人文性是指水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发展水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类需要;相容性是指水文化的研究要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兼容、水文化的开发要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的特性;多元性是指水文化发展要坚持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的原则,既要融合外来水文化,又要吸收传统水文化的精髓;地域性是指水文化因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影响而呈现的区域性特征;延续性是指水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历史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特点[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水文化与中华文化同宗同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农耕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是历代在兴修水利、纾难解困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长江、黄河流经巴蜀大地,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双股螺旋结构,水文化已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与人们的观念、民俗、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水文化可以从物质、精神和制度(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划分。物质层面水文化主要包括融入人们思想情感的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制度层面水文化体现制度制定者思想和意志,主要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条例、制度、重大决定等,是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在水事活动实践行为的一种水文化,即人们在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实践中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规范;精神层面水文化主要指与水有关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治水人物等,是人们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和思维定式。

当前,水文化已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都水文化丰富多样,地域特征显著,加强蜀水文化开发利用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和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深入挖掘成都水文化内涵的意义

2.1 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

城市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成都水文化历史悠久。从李冰治水开始,古蜀先民利用岷江水开江筑堰,自西北而东南,形成上分下合、纵横交织的水网系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享有“天府之国”美誉。据统计,流经成都中心城区的大、中、小河道就有70条,河流总长度超过400km,堪称东方威尼斯,这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城市中都比较罕见。所以水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成都经济文化的命脉,主导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文化是城市名片之魂,水文化贯穿成都历史发展始终,成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体现水文化特色,并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和休闲文化资源等,特别要将蜀水文化元素嵌入城市水景观中,既利于城市发展和大众生活需求的满足,又利于城市水文脉的连通和传承,从而将其打造成西部特色文化之都、休闲之都,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成都特色个性,提升城市软实力。城市有了特色品牌,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对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会增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会更加强大。

2.2 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开创了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该模式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追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人城境业和谐统一。水作为城市活的灵魂,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水元素”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需要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水体文化价值,系统地策划和设计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营造一个“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巨大绿色空间,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生态美景。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深入挖掘成都水文化内涵,使水文化与成都的建筑、桥梁、道路、公园、绿地、绿化等元素相融合,让水文化注入城市建设发展中,通过一个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水域景观展示城市水文化,以水的灵动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体现出公园城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

2.3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新时代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在水事活动中不再满足于除害兴利的基本要求,而是更加重视水利工程、水体环境的文化功能,亲水、爱水、戏水的文化需要更加强烈。所以,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将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融入每一个水工程、水景观,精心设计、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品牌特色和品格特征的水工程、水景观,从而使得城市水工程、水景观在发挥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人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观光打卡的好去处,这对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更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3 成都水文化层次和品质的提升策略

3.1 物质层面水文化提升策略

(1)加强蜀水文化遗产保护。首先,做好水利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制定好水利遗产保护工作规划,落实好保护责任与利用措施;其次,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遗址、成都平原历代代表性水工建筑物和水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加强与科研院校联系,组织人员收集、整理水利历史典籍、档案和文献,编修省和地方水利史志;最后,加强蜀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虚拟仿真全景展示水利遗址、遗迹,让社会公众在对水利遗产的全方位体现中增强保护意识。

(2)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在新建水利工程中要突出文化品位,把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充分运用现代景观理念以及现代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手段,实现工程与园林、工程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在河渠治理中避免乱挖滥采,尽量保护河流的自然功能,做到“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和谐、自然生态”突出生态文化。在水景观建造中突出人水和谐,围绕露水、亲水、净水、活水的基本要求,建设与区域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滨水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水景观,营造碧水绿岸、天人合一的集水利、防洪、生态、休闲、旅游、景观为一体的开放式滨水空间,实现“人、水、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使新建水利工程真正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5]。

3.2 制度层面水文化提升策略

(1)加强水事活动法制建设,规范涉水主体的行为方式。“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和规范是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水利精神的积淀和凝结,是用以直接规范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准则。所以,制度、规范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水事活动,增强敬畏心理,培养法制理念,增强治水、管水的法规意识。其次要完善各项水管理制度,包括河湖生态保护制度、节水用水管理制度、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以及水文化水景观建设与水生态水环境建设并重制度、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与城市水景观建设相协调制度、城市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制度等,以完善的水管理制度来规范涉水主体的行为方式。

(2)增强用水法治意识,培养人们爱水节水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法规体系和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水法规和水管理制度的实施机制和评估机制。以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大力开展水法规宣传教育,营造知法守法、爱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形成符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活方式,把制度的“硬管理”和文化的“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爱水节水的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3 精神层面水文化提升策略

(1)深挖蜀水文化精髓,赋予时代特征。精神形态文化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心理积淀,精神形态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水哲学、水文艺、水风俗等。蜀地先民和历代成都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形态水文化财富[6],李冰精神是其精髓。李冰精神是指以李冰为代表的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和精神风貌,长期的治水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着李冰精神,为其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时代内涵。在成都水文化建设中,李冰精神务必要得到大力弘扬,只有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才能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力量。同时,通过深挖蜀水文化精髓,用李冰精神来陶冶情操、滋养灵魂,能够提升全体成都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2)做好蜀水文章,赋能水生态文明建设。“蜀水文化”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李白、杜甫、薛涛等大诗人的笔下,甚至美于长安等地。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水优势,做好蜀水文章,可以赋能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首先,要深入开展蜀水文化研究。围绕成都公园城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水资源利用问题,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地开展治水理念、治水措施、水管理方式、水科学技术以及水文化、水精神、水哲学等方面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水利建设、水文化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借鉴。其次,要加强蜀水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推进水文化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园、进农村,在全社会广泛进行“节水、爱水、护水、亲水”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导功能和自律作用。最后,要充分利用成都平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蜀水文化产业。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使天然湖泊与人工水库、自然河流与人工渠道交相辉映,使自然水景观与人文景观、水环境与古建筑文化有机结合,搞好水利风景区建设,做大做强水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度假产业,使其成为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的水利旅游示范工程,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7]。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之路,是在更高阶段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突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不仅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也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改善水环境,做足水文章,塑造水文化,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成都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对不文明说“不”
成都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