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若干思考
——基于合肥市宗教工作大督查经验的浅析

2023-01-09合肥市委统战部课题组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宗教团体信教活动场所

合肥市委统战部课题组

引言

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2021年合肥市委统战部组建30个督查小组,对全市宗教工作进行了一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毯式”大督查。督查组历时19天,共督查122个乡镇(街道、社区、园区)、21个宗教团体、663处宗教活动场所、市及各地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宗教工作决策部署、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党委(党组)和宗教工作责任人履职、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基层宗教工作信息员作用发挥等8个方面内容。督查组深入基层摸实情、直面群众问心声,广泛接触各级党政干部、基层信息员、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等,访谈座谈950人,了解掌握真实情况。这次督查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拥护,发现并有力推动解决了一批宗教领域问题,切实维护了全市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合肥市宗教现状

安徽省合肥市居皖之中,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人口近千万。合肥市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道、伊、天、基五教俱全,信教群众近10万人,其中基督教55117人、占65%,伊斯兰教10355人、占9%,天主教913人、占不到1%。宗教教职人员363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51个,宗教团体29个,宗教院校1个。佛教和道教信教群众多,但普通信教群众没有严格的入教程序,人数难以精确统计。此外,多种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群众较多。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合肥市委统战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组织机制规范化、人员管理规范化、活动场所规范化、财务管理规范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等五个规范化建设。

(一)加强组织管理,确保责任“零缺位”。一是进一步落实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紧紧抓住宗教工作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构建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体系,做到党委“不松手”、党委书记“不甩手”、班子成员“不缩手”。二是建立健全包保联系制度。推动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包保联系制度,将宗教领域各项工作和每项制度细化、量化、标准化,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责任人,做到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工作层层落实。三是强化督查问效和考核。明确乡镇街道宗教事务属地管理责任,制定责任清单,将宗教工作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村级宗教工作的指导督促,明确专人负责宗教工作,实行周通报、月调度、季总结,对因工作不力影响整体工作开展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因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导致发生重大问题的坚决严肃追责问责。

(二)突出协同管理,确保衔接“零断档”。一是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强力推进宗教工作。对各成员单位宗教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制定《合肥市民族宗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发挥“大脑中枢”作用,谋事、议事、定事,形成定期调度、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情况沟通、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执法的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特别是注意加强同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的联动,补齐短板弱项,定期会商研判,推进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形成治理非法宗教活动的合力。同时注重把党政、群团、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力量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巩固扩大红色阵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宗教工作格局。三是注重发挥基层宗教工作信息员“前哨站”作用。严格执行《合肥市宗教工作信息员制度》,强化对全市1704名基层宗教工作信息员的考核管理力度,压紧压实基层宗教工作信息员工作责任,保证信息员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宗教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基层宗教工作信息直报系统,利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充分发挥信息员触手作用。

(三)规范标准管理,确保场所“零死角”。一是推动宗教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制定基层宗教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公开上墙,接受宗教事务部门和信教群众的监督,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把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全面清理场所内宗教非法出版物,深挖线索来源,有效提升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资金标准化管理,完善奉献箱管理三人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机制,制作制式《宗教活动场所现金入账登记本》,落实宗教活动场所现金收入登记入账制度,创新设立“资金管理云平台”覆盖全市所有宗教活动场所,形成“平台统一、管理专业、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财务监管机制。三是实现宗教活动场所进出人员标准化管理。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组织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警惕意识、防范意识和紧急处置能力。落实宗教活动场所信教群众刷卡进出措施,做到“人、证、号、册”的一一对应、有机统一。

(四)严格依法管理,确保防控“零疏漏”。一是配齐配强配优基层宗教行政执法队伍。实现合肥市本级及12个县(市)、区、开发区新成立宗教行政执法队伍全覆盖。合肥市本级及12个县(市)、区、开发区共安排新增行政编制26个、政府购买服务23名,其中9个县(市)区共核定增加行政编制24个,政府购买服务19名,全部实行“专班专人专岗专责化”管理。通过“三个一批”,即选调一批、招考一批、转任一批,配齐人员力量。二是加强对风险隐患的摸底排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在全面排查梳理本地区宗教工作基础信息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常住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宗教信仰摸底,逐一排查、人人过筛,确保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重点紧盯失联失控人员,主动把握风险走向,谋求工作主动,善于观察态势,勤于发现苗头,确保风险隐患“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记在脑里、抓在手里”,精准阻断“爆点”的导火索,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深入总结宗教工作大督查工作经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和新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评估梳理,建立健全“清单+闭环”风险隐患预警、“回头看”和应急处置机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应急要点、掌握处突规律,一手抓化解、一手抓报告,防范境外渗透组织与境内非法组织勾连。紧盯被打击取缔但仍暗地里活动的非法宗教组织,防止出现区域性联合,始终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设置群众信访有奖举报制度,实现宗教领域“群防群控”,在关键时刻有针对性进行稳妥慎重处置,形成强大震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宗教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少数领导干部对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宗教工作“无小事”但也“出不了大事”、基层宗教工作的一点问题不足以影响全局;有的存在“就事论事”思维,没有真正认识到宗教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宗教工作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基层信息员制度执行存在打折扣现象,信息员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宗教团体规范化管理意识不强,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存在短板,少部分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还存在不规范问题。

(三)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更加隐蔽化。境外宗教势力加速同境内非法组织勾连,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渗透活动,其手段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隐蔽。有的计划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非法渗透、有的假借资助贫困儿童名义向未成年人传教等,一些宗教渗透组织具有明显的“非宗教”特点,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四、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对策措施

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尊重宗教工作规律,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健全工作制度,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提升宗教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共同创造社会和谐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宗教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明确党委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本单位宗教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统战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本单位宗教工作直接责任人。不断健全和完善宗教工作协调处置机制,修订完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把宗教治理纳入政治巡察重要内容,加强对宗教工作的规划、引领、指导、督查。严格落实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动态调整宗教工作信息员队伍,做到人员相对固定,确保基层宗教有人管、有人问。把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必修课程,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信教群众在基层,宗教工作重心在基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把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其在道德教化、伦理约束、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扎牢防止宗教渗透和无序发展的篱笆。

(二)提升“导”的工作水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坚持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导”的根本指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界在政治上形成正向共识,正确地“收”和正确地“放”,就是正确地“导”。通过构建宗教工作理论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宗教理论政策培训,提升党政干部宗教理论素养,把“导”的工作理念融入工作实际,提升“导”的工作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针对当前宗教工作“六化”(小型化、分散化、隐蔽化、网络化、利益化、极端化)特点及年轻化趋势,建立宗教工作包保联系制度,加强跨地区交流协作,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宗教治理智慧化水平。切实有效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以“五送”(送法律、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温暖)为代表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行动,注重健全农村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消除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着力铲除滋生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渗透蔓延的土壤。

(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指导宗教界以“一引两导四进四有”(即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宗教中国化导向、坚持宗教工作法治化导向,国旗国歌、宣传标语、法制教育、道德模范进场所,有主题活动、有专题讲稿、有规章制度、有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引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净润,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发扬我国宗教界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自觉把宗教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支持各宗教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时代进步的、健康文明的内容,淡化和摒弃消极落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讲好宗教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故事,从“能讲、会讲”到“讲到心坎上、讲到行动中”,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依托省会城市高校资源,建立区域性宗教研究平台,开展宗教政策法规、互联网宗教治理、宗教人才培养等方面理论研究,形成区域性智力合力,成为推动宗教治理的不息引擎。

(四)持续深入推进宗教工作治化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紧盯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安徽省宗教事务条例》,围绕宗教界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哪里缺就补哪里,构建完备的宗教事务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宗教工作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以“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江淮普法合肥行”等为平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遵守宪法法律,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增强他们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处理宗教领域问题,要发挥市县乡三级执法队伍作用,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多做理顺情绪的工作,以事实为依据,是什么性质就按什么性质处理,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防止把宗教领域问题泛化扩大化。持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合理布局,对较为复杂的情况采取“一处一议”,把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持续推动宗教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执行好民主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和内部出版物管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五)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宗教团体的领导人不仅要有行政管理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宗教学识和深厚的信教群众基础。要定期举办宗教团体政策法规培训班,组织开展宗教团体负责人季度学习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加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建设,改进民主管理方式。建立宗教团体内部的人才培育机制,把接受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爱国爱教、有一定宗教学识和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优秀青年宗教教职人才充实进去,培育一支梯次合理的后备力量,支持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营造健康和谐积极的氛围。充分发挥宗教团体主观能动性,提升宗教团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善内部民主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为宗教团体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强化宗教团体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意识,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服务性工作成为提升宗教团体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六)打造过硬宗教工作队伍。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引领能力、把握政策能力、法治思维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贯彻落实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宗教工作队伍。做宗教工作的“内行人”,精准把握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讲究方式方法,开展宗教政策法规轮训,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政策新规定,保持“本领恐慌”、加快“本领升级”。做信教群众的“贴心人”,深刻认识和把握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广大信教群众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沉驻点、督查督导中深入基层一线,在解决问题中走进信教群众、宣传信教群众、凝聚信教群众、服务信教群众,做群众最“盼”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帮群众最“难”的事,不断提升宗教工作队伍能力水平。做提升状态的“解题人”,以“穿透式分析问题、问答式谋划举措、持续式推进工作、现场式督查进展”工作方式,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解题人姿态应对宗教工作的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层层剥笋、找出病灶、分析原因,以务实行动和有力举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

猜你喜欢

宗教团体信教活动场所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卫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辽宁省宗教团体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依托活动场所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之探索
爱国宗教团体功能定位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试躺”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新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