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3-01-09王玉堂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全局战略

王玉堂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极具针对性,而且极富战略远见,为领导干部锤炼战略思维、提升战略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战略、战略思维、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意为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现已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说过:“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2]175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2]175战略思维则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战略眼光”“战略头脑”等,其实都是战略思维的通俗化表达。

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林斯曾称中国的“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4]209。孙武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4]68有句棋谚强调:“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形势、趋势,“谋势”就是进行战略谋划、作出战略判断,属于战略思维的范畴。战略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谋深、谋远、谋全局、谋未来的能力,就是观大势、谋大事、把大方向、定大政策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战略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战略型政党,历来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并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个个重大战略来实现的;党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进行战略谋划、战略决策、战略调整和战略实施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5]1298的著名论断,到邓小平同志发出“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6]384的谆谆告诫,都是我们党善于战略思维、长于战略谋划、重视战略策略的体现,是对党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精辟概括。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7]198,否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8]72。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8]9,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头脑,通观全局,科学地安排各项工作”[9]134,善于“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10]20,“既有老黄牛的品格,又有千里马的气势;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9]149。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正是贯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孕育于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1]。恩格斯有句名言:“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11]847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不仅“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而且“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是司马迁眼中“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非常之人”,他们都具有卓越的战略思维能力,都是公认的杰出战略家。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将战略思维应用于战争实践,系统阐发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人民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预见和战略指导问题、解放战争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决战问题、战略上藐视敌人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问题、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问题;系统研究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展现出着眼长远的战略预见、胸怀全局的战略部署、审时度势的战略调整,领导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2]148。新中国成立不久,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和武装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以“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决心和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避免了侵略者陈兵国门的危局,捍卫了新中国安全[13]。“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8]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197,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富领袖气质的政治智慧和极富战略思维的远见卓识,审度大势,筹谋全局,擘画未来,牢牢把握战略主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说到底是战略上的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在党的历史上,如果没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在这次战略大转移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15]。他们“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8]53。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战略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成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说的就是战略问题。只有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布局合理、战略实施有效,才能把握战略机遇、赢得战略主动,从而做到“临大事而不乱、闻雷霆而不惊、涉风波而不疑”,“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因此,重视战略思维、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意义重大,既是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能力支撑,也是有力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战略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思维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与格局、眼界与境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途径,从多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前提是站得高、看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1]战略决策的本质是战略选择。要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决策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洞察古今、通观全局,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商”[16]。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时深刻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2]175,“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2]221。高瞻才能远瞩,“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全局在胸才能胜券在握。作为领导者,既要有登高望远的境界、格局和追求,善于观大势、谋全局、察细微,“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17]394-395,从而做到“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又要有挺立潮头的勇气、自觉和豪情,始终坚持用系统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全局视角,用长远眼光,站在时代最前沿,观察和分析问题,科学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策。“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18]417要善于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墨子·非攻中》),科学把握历史和现实、历史和未来的关系,坚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规律。唯有如此,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拨云见日中辨清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预先看到前途趋向”[17]394,进而赢得战略主动,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核心是想得深、谋得准

古人云:“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历史的经验表明,临事深思,好谋而成。想得深、谋得准才能蹄疾步稳、事遂人愿。战略思维穿越时空的深邃性、远瞻性,要求领导者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视觉,善于“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19]381,“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20]139,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新时代新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8]213。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20]197作为领导者,必须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摒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走一步,看一步”等被动思维,善于从大局、大事、大势上着眼,走出庐山看庐山,深思远谋、深思细谋、因势而谋,努力抢占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制高点,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三)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关键是会决策、善落实

执行力是战略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彻底执行政策,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21]2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10]88“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明·张居正:《陈六事疏》)决策与落实是领导工作的两个维度。用心作决策、用力抓落实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22]。考察、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不仅要看他的战略谋划、战略决策能力,更要看他的战略实施、战略执行能力。战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执行[23]163。没有战略执行力,再好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我们‘说话算数’,不是说了就算,而是说了就做,说了不做,等于不说。”[24]600这里,“说”就是决策,“做”就是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步行动。说而不做,决而不行,决策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战略而没有行动是无济于事的。身处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行意识,提高战略执行力,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推动战略实施,努力把战略化为行动,把蓝图变为现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重点是有定力、不摇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25]战略定力来自正确的战略判断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自信。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对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不确定性、境外敌对势力的战略遏制和反华宣传,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只有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判断准确、谋划科学,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否则,一旦缺乏战略定力,就会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2]222,陷于手忙脚乱的境地,甚至可能丧失原则和底线,犯下方向性、颠覆性错误。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和“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险境,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不为杂音所扰、不为诱惑所动、不为挑战所惧、不为困难所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努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四、结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对领导干部而言,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就意味着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到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要善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26]81,既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要科学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坚持以正确的战略指导策略,以科学的策略服务和落实战略。要坚持把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结合起来,科学把握表与里、近与远、小与大的关系,善于把谋事与谋势结合起来,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防止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探究、化解深层次矛盾结合起来,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防止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联系起来,防止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这样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8]10。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全局战略
基于改进空间通道信息的全局烟雾注意网络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记忆型非经典扩散方程在中的全局吸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