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07陈旭荣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斑点颈动脉螺旋

陈旭荣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设备科,广西 北海 5361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我国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其家庭产生较大经济负担,更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医疗压力[1]。脑梗死疾病发病较急,患者大脑会突然处于缺血状态,供血功能突然中断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受损,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预后差,死亡率高[2]。目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影像学检查方式发展迅速,CT血管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CTA)、血管彩色超声等检查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诊断效果较佳,能为后续临床治疗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辅助治疗工作有序开展[3]。CTA诊断方式能清晰呈现患者供血动脉异变状况,实行该诊断检查方式,能获取较为优质的诊断效果。为探究CTA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11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6排螺旋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33~92岁,平均年龄(64.28±2.62)岁。所有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伴有不同程度脑部损伤,并且病症持续时间>1 h;②发病时间>48 h;③接受16排螺旋CTA检查以及彩色超声检查。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②伴有重大脏器疾病如心脏病、肝脏疾病等;③存在CT检查禁忌证,无法参与诊断工作;④基本状况非常差者;⑤过敏体质者;⑥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

1.3 方法 16排螺旋CTA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16排螺旋CTA检查。检验中所用仪器为飞利浦16排螺旋 CT扫描仪(中国大陆飞利浦公司,食药监械(进)字2009第3300931号)。对各项诊断参数予以设定: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 kV);视野(250);准直(16×0.75 mm);矩阵(512×512);延迟时间(16~20 s)。以上述参数对患者实行扫描。对比剂为碘醇对比剂,所用剂量为70 ml,选取肘静脉位置通过高压注射器予以团注。注射期间流速设置为3.5 ml/s。扫描范围应包括患者颅顶至主动脉弓,扫描线保持在与颅底平行。扫描完成后,将扫描后产生的数据送往工作站,并借助脑灌注软件对数据做后续处理。数据处理中,重点对患者颅脑横断位图像进行观察,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重建椎基底及颅内动脉图像。彩色超声检查: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阿洛卡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0第3232661号)进行检查。将频率设置为5~11 MHz。检查中,患者呈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位置,分别对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位置予以检查。分别观察患者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并准确记录患者临床检查中斑块性质,计算患者狭窄情况,并探测其颈动脉血管血流情况,以此确定患者临床疾病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比较两组检查方式下的阳性检出率;观察CTA诊断情况:包括颈动脉狭窄情况、CTA诊断表现以及斑点和钙化发生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判标准:0%~29%为轻度狭窄;3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颈动脉闭塞,颈动脉狭窄程度=(1-最狭窄处残腔面积)/颈动脉狭窄远端正常管腔面积×100%;CTA诊断表现包括:冠状动脉血流(coronary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行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峰值时间(peck time,TTP)。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比较 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9.09%(109/110),高于超声检查的90.91%(1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A诊断中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颈动脉狭窄程度为100%所占比例最多,0%~29%所占比例最少;大脑中动脉以及地基动脉检出率最高(χ2=86.533,P<0.05),见表1。

表1 CTA诊断中的颈动脉狭窄情况[n(%)]

2.3 CTA诊断表现 脑梗死区域CBF、MTT、TTP高于对侧区域,CBV低于对侧区域(P<0.05),见表2。

表2 CTA诊断表现()

表2 CTA诊断表现()

组别脑梗死区对侧区域n 110 110 CBF [ml/(100 g·min)]30.39±5.62 15.17±4.83 21.541 0.000 CBV (ml/100 g)2.41±0.43 4.59±1.16 18.481 0.000 MTT(s)38.28±3.31 34.13±2.62 10.311 0.000 TTP(s)13.15±1.08 tP 9.83±1.10 22.588 0.000

2.4 CTA诊断中的斑点和钙化发生情况 脑梗死区域斑点发生率与钙化发生率高于对侧区域(P<0.05),见表3。

表3 CTA诊断中的斑点和钙化发生情况[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疾病[4]。为减少该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为患者提供诊断,了解患者梗死病灶、梗死部位以及脑水肿程度等[5]。CT扫描诊断方式是较为常见的脑梗死诊断方式,能对患者梗死情况予以深入了解,诊断效果较为精准[6]。但为确保溶栓治疗工作发挥最大效果,应在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诊疗工作[7]。为此,在临床治疗期间,应尽快发现患者梗死区域,并了解患者治疗期间的灌注异常情况,分析脑梗死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梗死范围以及脑梗死动脉真实情况等。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提升患者诊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8]。

导致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二次血栓会导致狭窄或阻塞,中型脑阻塞是其中较为常见的情况[9,10]。缺血会使得患者脑细胞中钠泵出现故障,该故障会使得钠与水进入患者体内细胞中,同时患者脑部乳酸与钠的含量会急速增加,使得患者大脑中水分堆积。在患者大脑内部,缺血区域磷脂代谢能力加速,会产生较多自由脂肪酸,导致缺血性细胞渗透性提升,磷脂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到患者脑细胞中。缺血区域中,患者脑细胞每缺氧1 h,患者细胞中静水就会累计增加3%左右,当患者脑部缺血6 h后,则脑部血液屏障将被摧毁。这时,借助螺旋扫描仪对患者脑梗死情况予以诊断,意义显著。其中80%均会在2 h内出现异常CT情况。正如本研究结果所示,脑梗死区域CBF、MTT、TTP高于对侧区域,CBV低于对侧区域(P<0.05)。

根据患者疾病发生情况,能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血液型与非血液型。血液型患者出血部位位于低密度脑梗死部分的中心位置。出血量较大,内部密度呈现不均匀情况;非出血型患者出血量较少,则脑内部产生的空间占用较小。针对出血型脑梗死的诊断存在差异性,应与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及脑肿瘤出血情况区分开。高血压脑出血情况发生原因主要为豆纹静脉动脉在呈直角状或直角状的破裂,进而引发出血情况,该情况下出血主要集中在中部灰核区域,也就是高密度大阴影或肾状阴影,并能在周围发现少量低密度水肿带。更轻的是,随着血肿面积以及范围的增加,空间占用迹象也随之增加,丘脑区域中的血肿很容易进入到患者心室系统中。脑肿瘤出血位置处于肿瘤坏死以及囊肿变化区域。少量密度水肿程度由轻至重程度不等,存在明显空间占用情况。除此之外,脑出血性梗死患者必须与创伤性脑挫伤以及脑损伤等病症区分,诊断准确。在创伤损伤覆盖区域中,经常发生创伤性脑挫伤以及撕裂出血现象。在改进扫描中,能发现患者脑动脉畸形以及不规则血管质量情况。这也是CTA诊断中大脑中动脉以及地基动脉检出率最高,颈动脉狭窄所占比例100%最高(P<0.05)的主要原因。

出血性脑梗死通过断层扫描能发现血管闭塞与大脑梗死、降低大脑防水密度以及大脑动脉高密度。其中第一点表现为局部大脑膨胀、局部大脑沟槽消失;第二点表现为局部大脑动脉密度下降,灰白材料极限不明确;第三点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与同一动脉分值以及另一段动脉密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明显较高,于脑动脉横向裂缝中较为常见。出血导致的创伤性脑梗死病原体导致患者血管狭窄闭塞,其脑部血液流动速度被阻断,出现脑缺血以及坏死与软化等情况。当前脑梗死疾病通常与脑血管机械性压缩、脑血管撕裂、脑动脉形成血栓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蛛网膜下出血等有关。血管损伤:于患者头部以及颈部发展创伤的过程中,过度运动会导致颈动脉压缩,或出现颈动脉近身损伤,可能会形成远程血管栓塞以及血栓等症状;脑血管痉挛:由平滑肌血管肌肉导致的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继续性收缩情况,会加重脑血管痉挛情况,加重脑梗塞;脑微循环紊乱:颅内压上升,导致血液流动缓慢,脑损伤导致活用因子缓和与释放,进而引发患者脑梗死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区域斑点发生率与钙化发生率高于对侧区域(P<0.05),提示钙化及斑点能作为判断患者疾病发生的重要标准之一。颅动脉出现的斑点及钙化情况也被称之为颅内动脉钙化斑,通常情况下,产生该情况的主要原为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发生颅内钙化斑后,不一定会引发临床症状,但若其出现钙化及斑点情况,则说明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狭窄等情况。患者通常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梗死患者血管受阻,经16排螺旋CT头颈CTA诊断后,会表现为钙化以及斑点症状。虽然患者对侧正常区域中相对较为正常,但也可能会出现钙化于斑点情况。

16排螺旋CT头颈CTA诊断能区分脑出血性梗死发生情况,诊断价值较高。虽然目前我国医学中成像技术不断发展,MRI、CT等诊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但MRI诊断方式下,对金属物质禁忌者需有选择性地接受诊断干预。由此可见,CT诊断方式为较为实用且方便的诊断方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具有方便、价格低等优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16排螺旋CT头颈CTA诊断方式对于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超声诊断方式(P<0.05),提示CTA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能较好区分患者疾病发生情况,准确对患者脑梗死区域以及范围进行呈现,对后续诊疗工作产生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行16排螺旋CT头颈CTA诊断方式,能准确检验患者疾病发生情况,清晰呈现患者各项检验结果,阳性检出率、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斑点颈动脉螺旋
可爱的小斑点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斑点豹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