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2023-01-07马天骅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20期
关键词:黄褐斑海藻酸钠

马天骅,郑 罡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皮肤科,江苏 徐州 221009)

黄褐斑(chloasma)作为一种慢性损容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目前该疾病发病原因仍然处于模糊阶段,病程长,且病情极易反复,影响患者外貌,打击其自信心,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1]。现今临床大多采取口服酪氨酸酶抑制剂、局部外用脱色剂及激光治疗等方式干预,均有一定疗效,但口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副作用;外部使用脱色剂及激光治疗见效快,但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易灼伤皮肤且复发率高。海藻酸钠具有抗菌性良好、低毒无抗原性等特点,且来源广,价格低。研究发现[2],海藻酸钠溶液对黄褐斑、改善肤色具有一定作用,但若单独使用效果甚微,而采用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则能提高临床疗效,整体改善肤色。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3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41.53±1.53)岁;病程5~181个月,平均病程(64.68±6.90)个月;黄褐斑类型:蝶形型4例,面上部型5例,面下3例,泛发型3例。观察组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4.09±1.81)岁;病程13~169个月,平均病程(57.87±5.73)个月;黄褐斑类型:蝶形型4例,面上部型5例,面下3例,泛发型3例。两组年龄、病程及黄褐斑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①损害可见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或深或浅,斑片形状或呈现为圆形,或呈现为条形,亦或者呈现为蝴蝶形;②典型皮疹位于突出部位,如前额等,且常累及其他部位,如眼周等;③色斑边缘或呈弥漫性,局部未见炎症,且未见主观症状。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②年龄2 5 ~5 5 岁;③6 0 d 内未服用影响激素水平的药物;④30 d内未接受激光、外擦脱色剂等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或绝经期妇女;②存在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或光敏性皮肤疾病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海藻酸钠溶液湿敷,15 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12周。观察组予以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治疗:海藻酸钠溶液与超声耦合剂混合后局部外用于面部色斑部位,用德迈DM 200B超声治疗仪导入治疗,15 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12周。同时嘱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心情愉快、睡眠充足、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皮损处的清洁卫生,少晒太阳;及时来院复诊。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

1.5.1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色斑消退面积或颜色消失均高于90%;显效:色斑消退面积及颜色消失60%~90%;有效:色斑消退面积及颜色消失30%~59%;无效:色斑消退面积低于30%,且颜色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 颜色评分:肤色正常为0分,淡褐色为1分,褐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面积评分:临床未见斑块为0分,色斑小于2 cm2为1分,2~4 cm2为2分,大于4 cm2为3分。总评分=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

1.5.3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皮肤红肿、疼痛、色素沉着、遗留瘢痕的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534,P=0.002),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875,P=0.004),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皮损颜色 皮损面积 总评分对照组观察组15 15 tP治疗前2.71±0.62 2.66±0.63 0.219 0.828治疗后1.83±0.44 1.57±0.15 2.166 0.039治疗前2.32±0.63 2.35±0.64 0.259 0.798治疗后1.87±0.53 1.38±0.26 3.215 0.003治疗前4.98±1.48 4.99±1.17 0.021 0.984治疗后3.68±1.05 2.93±0.56 2.441 0.021

3 讨论

黄褐斑属于皮肤色素沉着斑,好发于中年女性,病程呈慢性[5]。近年来,黄褐斑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6]。由于黄褐斑会对患者的容貌产生一定影响,易导致患者陷入容貌焦虑的状态中。目前,临床认为黄褐斑的病因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关[7];另外,某些药物、化妆品或疾病等也极易会引起该病的发生。黑素代谢障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炎症反应、血流淤积是黄褐斑发生的主要机制[8]。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黄褐斑所带给患者面部皮肤的不良影响。虽然药物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并不具有持续性作用,复发率较高,影响患者依从性,提高了治疗难度。

超声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改善面部肤质或皮肤状态的作用。超声可破坏色素细胞内膜,有效阻止或减少色素形成,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增强细胞膜弥散效果,加快色素排泄的速度,且还能够使药物渗入皮肤深层组织,确保药物发挥出应有的治疗效果。海藻酸钠溶液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好等特点,而且价格低,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此外,海藻酸钠具有水溶液性质,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能够直达患者皮肤深层,提高疗效[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颜色、面积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王希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治疗效果优于其单一使用效果。分析认为,超声导入作为一种新型的用药方法,可加快药物渗透吸收的速度;而外用药物的效果与药物透皮吸收关系密切,超声导入药物能够通过超声所发挥出的致热效果、机械影响等机制缩短药物被渗透吸收的时间,故通过超声能够促进海藻酸钠溶液尽快渗透吸收,进而提高海藻酸钠溶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表明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治疗安全性较高。本研究主要为小样本单中心调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未来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佐证。

综上所述,超声导入海藻酸钠溶液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皮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黄褐斑海藻酸钠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海藻球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海藻与岩石之间
老年人能用“退热栓”吗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