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建盏本真之美

2023-01-05陈其富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建窑建盏

摘要:宋代建窑匠人独创的黑釉茶盏——建盏,其本真之美是通过胎骨、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建窑;建盏;本真之美

建盏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镰仓称名寺住持剑阿(1261—1338)的信函中,当时所指的建盏为兔毫盏及黑釉茶盏。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盏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涉及地域、造型、原矿胎、原矿釉等,因此如今所说的建盏为建窑或建阳当地生产的各类原矿釉色茶盏的总称,其他地域生产的建盏则被列入仿建窑建盏。建盏的品种有兔毫釉、鹧鸪斑釉、曜变釉、单色釉(青釉、酱釉、乌金釉、茶末绿釉、柿红釉、紫金釉、芝麻釉、灰皮釉),以及人工点画的釉(铁锈斑、西瓜纹、白点鹧鸪斑、黄点鹧鸪斑),这些釉色自然天成、美妙绝伦,是中国瓷苑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其艺术特点是单色釉低调深沉、装饰釉浑然天成、兔毫釉古朴绚丽、油滴釉静谧灵动、曜变釉幽玄如幻。可以说,建盏之美,美在胎骨、形体、釉色和装饰,这种美是独特、内在的,为本真之美。特别是曜变建盏,更是宋代建窑匠人穷其一生智慧和心血的獨创之作,它把建窑黑瓷推到历史的巅峰,令人惊叹。

一、凝重浑厚胎骨美

建盏之美,最重要的是胎、釉、形三者的完美结合,抛开胎骨去谈釉色和造型是没有意义的。建盏的胎是铁胎,具有古朴、粗犷、凝重、浑厚之美感,其特征为重如铁、声如磬,是支撑起建盏形体美的主要元素。若把建盏拟人化,那么,它的形相当人的身材,釉相当于人的衣服,胎则相当于人的肤色。因此,人美不美看身材,看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是外貌的美;显不显肤色,这是气质的美;再加上人的修养,就是品质之美。诚然,建盏的美亦如此,而与茶相结合,就构成了建盏的精神之美。在笔者看来,建盏的胎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却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其华丽的釉色和雅致的造型上。从遗存的古代建盏作品来看,大多数存在着变形、针眼、起泡、裂纹等情况,能够完整传世的精品可谓少之又少,由此可以看出胎对形和釉的影响是何其之大。众所周知,建盏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胎骨要经受如此高温的洗礼,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其难度不亚于釉的配制。建盏的精美程度在当时所有的窑口里可谓独树一帜,这主要得益于其胎体含铁量对釉面花纹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据观察,其他各窑口的胎体含铁量都不如建窑高,多数为白胎、灰白胎或灰黄胎,有的在白胎上刷含铁量高的化妆土,看上去感觉像建盏的铁胎,但实际上相去甚远,这种情况在北方窑口中居多。古代建盏的胎使用的是建阳水吉特有的地域材料,建盏的铁胎在高温烧制时对釉的含铁量有补益作用,有助于斑纹的形成和玻化,使斑纹更加厚实与质密,色彩富于变化,让人感觉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气质美,此乃建窑匠人因材施艺的结果。

二、优雅端庄形体美

宋代建窑是一座专门烧制黑釉茶盏的南方著名窑场,其产品专供“点茶”“斗茶”使用。产品造型以茶碗、茶盏为主,少量兼烧市场和生活的必需品,其中花瓶、花插、壶、行炉、罐等实用器也是当时市场流通的产品。宋代茶碗、茶盏的造型简约美观,一般口径在15厘米以上为大型,在10厘米左右为中型,在10厘米以下为小型。依约定俗成,中小型称盏,大型叫碗。建窑的碗盏根据特征,主要分为束口、撇口、敞口、敛口四大类型。这些碗盏采用粗犷的胎土制作成形,最初的形体笨拙敦厚,但宋人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将口部加大、底足变小,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端庄秀美之感,但这种做法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规避这种不稳定性,智慧的宋代匠人使用盏托托之,这样一来,不但增加其形体组合之美,又使建盏稳重如山。更令人惊叹的是,宋代建盏的造型高度与直径之比,基本接近于国际公认的黄金分割比例——1∶1.618,这种形体比例使得建盏造型具有一种俊秀挺拔、端庄典雅之美。

宋代建窑束口碗盏的腹部有深浅之别:较深的民间俗称深斗式,其口径与通高的比例约等于或小于2∶1,如一件束口盏,口径12.6、通高7.3、足径3.9厘米,通高略大于口的半径,为标准式样,形体饱满,是宋代茶饮的上乘器具;较浅的民间俗称香炉式,其整体造型如半球状,浑圆敦实,口径与通高的比例等于或略大于2∶1。

宋代建窑撇口碗盏的腹部也有深浅之别:腹部较浅的,民间俗称喇叭式,口径与通高的比例约为2∶1。腹部较深的民间俗称斗笠式,造型较为挺拔,口径与通高的比例大于2∶1。

宋代建窑敛口碗盏的腹部也有深浅之别:腹部较深的,口径与通高比例略小于2∶1,民间俗称盅式;腹部较浅的,口径与通高的比例等于或略大于2∶1,民间俗称压手式,这两种敛口碗盏的产量较大。此外,还有两种敛口造型:一种口沿内敛,腹部较深而丰满,足为卧足,民间俗称钵式,口径与通高的比例约为2∶1;另一种敛口式,口沿微内敛,腹直,底足为高足,俗称高足式,口径与通高比小于2∶1。

宋代建窑敞口碗盏,口沿腹部仰八字外开,口径与通高的比例多大于2∶1。

在上述这四类造型中,以束口碗盏最具特色,是建窑独创的经典造型。束口碗盏不仅在造型上可以防止坯体变形,而且还能够使形体产生线条变化,提升其造型美感,同时也能够让“斗茶”时注水或“打茶”时水花在盏中迂回而不会溅出。这种造型不仅美观且兼具实用功能,深受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和老百姓的喜爱和推崇,因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代名器。

三、自然天成釉色美

釉色是建盏的核心,也是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所在,它是点茶观盏看汤时所产生的意趣和幻化的效果。建窑产品乍一看都是黑色的,但仔细一瞧,每只建盏的花纹和釉色都各具特色、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说是五颜六色的。如此形容,或许大家会感到吃惊,但笔者必须强调一点,这是建立在建盏的黑色底色之上的,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一只盏五颜六色,即曜变;也可以一窑五颜六色,即所出产品具有黑、绿、黄、红、褐、银、蓝等外观色彩。影响建盏颜色和花纹的产生主要是其釉药配方和烧成工艺,建盏的釉属铁系结晶釉,铁既是结晶剂也是发色剂;烧制的窑是南方特有的龙窑,建盏在这种窑炉中烧制,受火候与氛围的影响,烧制出来的产品花纹和釉色不尽相同,甚至是千差万别。但这种花纹贵在不是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天成的,因此每只建盏的产生都具有“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它的产生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建盏的独特价值所在。因此,根据这种千变万化的花纹特征和釉色特点,大体可将建窑建盏分为兔毫釉、鹧鸪斑釉、曜变釉、单色釉(青釉、酱釉、乌金釉、茶末绿釉、柿红釉、紫金釉、芝麻釉、灰皮釉),以及人工点画的釉(铁锈斑、西瓜纹、和尚点、白点鹧鸪斑、黄点鹧鸪斑)五大类型十六种釉色,其单独釉色具体还可进一步细分。可以说,建窑黑釉品种丰富多彩,其中尤以曜变、鹧鸪斑、兔毫最为名贵,也是点试茶家和收藏家的最爱,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捧。

以下重点介绍建窑建盏主要釉色的面貌特征。

(一)纤细条达兔毫纹

在五代、宋、元时期,兔毫盏被广泛应用于“点茶”和“斗茶”,也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一类茶盏。兔毫釉,顾名思义,指的是在黑色底釉上生成的纤细条达的花纹,如同兔子身上的毛发,这种花纹有时类似水稻的叶子,因此被日本人称为禾目天目。在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天目》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建窑的兔毫茶盏都改称为禾目天目,天目指的是黑釉茶碗。这主要源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建窑茶盏在日本的演变过程。兔毫釉的纹理与色彩主要源于铁的结晶以及窑内气氛的灼烧所致,因此生成各种不同面貌的兔毫产品,可以说每只建盏都不一样,这是建窑最为神秘的地方,也是最受收藏家青睐的地方。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有异毫与毫变,这又是兔毫釉的不同品种。我们回到这两个词的语义中去感受其不同之处,如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里的信息告诉我们兔毫颜色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人们把这种异常的自然现象,称之为毫变,即兔毫中的曜变,它的价格很高,而且很难买得到。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曜变根据花纹形态分为两类:一类为兔毫類曜变,另一类为鹧鸪斑类曜变。那么异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也从原文中感受一下,如宋徽宗“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在这里,异毫的异指的是不相同、有差别,也就是说这只兔毫盏里有不同形态的兔毫出现,而建窑窑址也有与之形态相同的瓷片出现。这种异毫实际上是在未烧的兔毫釉上采用人工描绘上去的另外一种釉,在烧成后产生自然形成与人工点画的兔毫对比,从而得到异毫的实际效果,故而其所烧的盏称之为异毫盏。

(二)点滴如珠鹧鸪斑

在宋代建窑产品中,从花纹识别来说,尚且存疑的是油滴和鹧鸪斑。油滴一词源于日本,而中国宋、元、明、清的文献资料中从未提及。油滴是日本人对具有像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的斑纹的茶盏之命名,这类油滴盏主要是中国宋元时期烧制的,如今部分被收藏在日本各大博物馆内,其中既有建窑的油滴茶盏,也有北方窑口的油滴茶盏。其特点:1.建窑建盏的油滴有动感,其斑点可以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从茶盏口沿往下流淌;而北方油滴没有动感,斑纹没有流淌现象,其斑纹多数大小匀称、比较圆润;2.建窑建盏的釉会流动,形成上薄下厚的流釉现象;而北方油滴盏的釉不会流动,厚薄一致;3.建窑建盏为铁胎,而北方窑口的油滴多为白胎。但南北方油滴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

那么,中国古籍当中经常提到的鹧鸪斑茶盏的斑纹又是什么样的呢?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中记载:“鹧鸪大如竹鸡而差长,头如鹑,身纹亦然,惟胸前白点正圆如珠,人采食之。”这里提到胸前白点正圆有点像珠子的斑纹,与日本文献当中提到的油滴斑纹几乎吻合。后来为进一步取证,我们又专程前往建阳观看鹧鸪鸟的羽毛斑纹,确认了鹧鸪鸟胸前的白点确实正圆如珠,不过其胸前的白斑向腹部和翅膀过渡为黄色斑纹或褐色斑纹。有的鹧鸪鸟,脖子也有褐色斑纹,只不过斑纹已不是圆形,而是根据脖子形状发生流淌成块状斑纹。但无论如何,鹧鸪鸟胸部、腹部、翅膀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纹与日本人所称的油滴状斑纹极为相似。在建窑黑釉瓷中,自然形成的斑纹形态无非分为两类:一类是纤细如毛状的谓之兔毫纹,已无争议;另一类是圆点如珠状的,则应该是五代宋初文献当中所提及的鹧鸪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建窑鹧鸪斑建盏即是日本人命名的油滴茶盏的一种。日本人命名的油滴茶盏包括建窑油滴茶盏和北方窑口的油滴茶盏,由于北方窑口的油滴茶盏在我国古籍中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因此无法确定是否也叫鹧鸪斑茶盏。我们从日本《天目》一书中“星建盏”“油滴茶盏”的记载可以知晓“星建盏”的斑纹为较小圆形点滴,油滴斑纹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大有小,但不论怎么说,都比“星建盏”的斑纹要来得大。“星建盏”、油滴建盏的斑纹大小与釉的组成与还原氧化的烧成制度有关,因此,鹧鸪斑形状有大小之分,大的正圆如珠,小的如点滴。五代宋初陶谷编写的《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也就是说,鹧鸪鸟也有好几种,这款为锦地鹧鸪斑盏,那么鹧鸪斑就有锦地鹧鸪斑(其实就是曜变)、金色鹧鸪斑,还有如银白色鹧鸪斑、红色鹧鸪斑、褐色鹧鸪斑、黄色鹧鸪斑、绿色鹧鸪斑,再加上人工点制的白色、褐色鹧鸪斑(这两个后面再论述)等,其中收藏于日本的曜变天目最为名贵(为了不让人误解,还是沿用日本的叫法),被称为“人间国宝”,成为建盏艺术的最高写照。

(三)如幻如锦曜变纹

宋代建窑顶级的建盏作品——曜变茶盏,如今被收藏在日本博物馆内,“曜变”一词作为建盏的称呼,也始于日本。目前被公认的曜变建盏,全世界只有三只半,三只在日本,半只在中国,还有一只被称为亚曜变,也收藏在日本。在日本的那三只曜变建盏,分别收藏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和大德寺龙光院,并且传承有序。收藏在静嘉堂的那只曜变建盏,源自美浓稻叶家的阿福。相传阿福在德川家做德川家光的乳母时,不仅带去了稻叶家的曜变建盏,而且还让家光继承了家康将军之位,后来德川家又把曜变建盏还给她,由她传给自己的稻叶家子孙。1918年(大正七年),由稻叶家转入小野哲郎之手。1924年(昭和九年),小野哲郎又易主给岩崎家(三菱),藏于岩崎家之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内。据记载,1924年岩崎家族以16.7万日元拍得此盏,在当时相当于125公斤的黄金。藤田美术馆的那只曜变也是由德川家康传给其子德川赖房的,1918年,德川家族易主给藤田平太郎,藤田平太郎以5.38万日元购得此盏,在当时相当于40公斤的黄金。大德寺龙光院的那只比较神秘,也是最具禅性和佛性的一只茶碗。大德寺创建于日本镰仓年间,由一休老和尚接任住持后重建寺院,一休又把他的思想传给了他的弟子村田珠光,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因此也开启了大德寺与茶道的渊源。日本的茶圣千利休是村田珠光的徒孙,他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衣钵,并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一起大力相助大德寺,促进了大德寺的繁荣与发展,逐渐成为茶道的中心。因此,寺院中也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唐物,曜变建盏就是其中一件,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低调神秘的面纱藏匿于此。曜变建盏在中国只有一只仅存四分之三的残器,2010年在杭州建兰中学工地出土,那是南宋临安古都城所在地。这里曾经上演着从帝王到王公大臣,从诗人到文人墨客,从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到一日无此君的比屋之饮,无不渗透着昔日饮茶和“斗茶”的繁华景象。这三只半的曜变建盏,其共同特点在于:造型都是标准的束口盏,底色青黑,外壁几乎没有斑纹。盏内斑纹圆润有大有小,或聚,或连,呈散点分布,有的也呈带状分布,褐黄色斑点,像玉虫一般,隐匿在深邃的黑釉表面,其斑纹边缘呈现极度深蓝色、深绿色、深紫色光圈,这些光圈如同宝石一般分布在盏中,给人以耀眼的光芒,如同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其形态有的像陨石坠落一样,划破那空灵、静谧、深邃、玄奥的夜空,极其罕见,被冠以“人间国宝”等美称。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那只曜变建盏在日本公认排名第一,藤田美术馆藏品排名第二,大德寺龙光院藏品排名第三。15世纪,日本足利将军的唐物侍奉官能阿弥、相阿弥写下了一部唐物收藏指南《君台观左右帐记》,其中对建盏做以下评价:“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玉白之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油滴,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三千匹绢。”由此可见,日本足利将军的侍奉官对曜变建盏的评价是何等之高啊!这一点直至现在也未曾改变。

(四)低调不可或缺的单色釉

单色釉在建窑的瓷器发展进程中是比较低调的,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元中后期走向衰亡。早期烧制青釉瓷,以仿越窑为主,采用叠烧法。五代至宋初,开始烧造黑瓷,采用漏斗形匣钵,一器一匣正置仰烧,此时已从青釉瓷发展到酱釉瓷,接着从酱釉瓷发展到茶叶末,然后再从茶叶末发展到黑瓷。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受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又产生乌金釉、灰皮釉、柿红釉、紫金釉、芝麻釉等。其特点是以铁为发色剂,以氧化钙或草木灰为助熔剂,釉色泛青泛绿。酱釉是在青釉瓷的基础上增加铁的含量,釉色黑中泛红,多半为中性焰或氧化焰烧成。茶叶末釉色泽呈黄绿色,如茶叶末,釉从口沿向下流淌,厚处为黑色。乌金釉的釉色一般绀黑或青黑,温度低于兔毫釉和油滴釉,口沿有时会出现一点析晶。灰皮釉主要是温度太低,没烧熟,釉色呈灰白。柿红釉主要是因铁后期氧化成紫红色,如柿子红而得名。紫金釉主要是铁氧化成棕色,常带有析晶晶体。芝麻釉主要是在黑色的底釉上有白色的晶体析出。因此,从单色釉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建窑瓷的发展轨迹,它如同建窑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建窑的鼎盛与辉煌。因此,它也是建窑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

(五)人工装饰意趣美

在建窑瓷器中,有一类采用人工点画的装饰形式,如铁锈花、西瓜纹、和尚点、白点鹧鸪斑、黄点鹧鸪斑等。这类装饰是在黑色的底釉上采用点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再入窑烧成,在特定的温度下,使底釉与面釉融为一体。特别是铁锈花装饰,在宋元时期有很多窑口都采用类似的装饰手法,如磁州窑、定窑、吉州窑、当阳峪窑、介休窑等。虽都贵为铁锈花,但建窑的铁锈花与其他窑口不同:1.胎体不同,建窑铁胎是厚胎,其他窑口为白胎或灰白胎且多为薄胎;2.黑釉不同,建窑为结晶黑釉,常伴有兔毫纹,口沿有流釉,形成上薄下厚的垂流现象,其他窑口黑釉玻化很好,很光很亮;3.底釉与面釉融熔不如别的窑口自然。建窑的铁锈花、西瓜纹、和尚点、黄点鹧鸪斑,其实都是同一种底釉和同一种面釉,唯一不同的是窑内温度和气氛,以及点画的形态。在温度低的情况下,斑点比较规整,像和尚头上被香火熨染的点,叫和尚点。点画得比较自然、有点像鹧鸪斑的,就叫人工点鹧鸪斑。点画的斑纹开始向下流淌成条状斑纹,叫铁锈花。点画的斑纹流淌到盏底,形状有点像西瓜皮上的纹,就叫西瓜纹。还有类似白釉点的鹧鸪斑,这一类是用白色乳浊釉点画在黑色底釉上,纹饰如同鹧鸪鸟胸前的白斑,因此称它为白点鹧鸪斑。为什么会有白点鹧鸪斑和黄点鹧鸪斑呢?那是因为宋代建窑自然烧成的鹧鸪斑很不稳定,成功率低,完全是靠碰运气。众所周知,建窑作为官搭民烧的民窑,朝廷有命则贡,無命则止。由于自然天成的鹧鸪斑极为不可控,在这种情况下,若朝廷下订单,建窑艺人该如何完成呢?倘若没有按时完成,是要被责罚的。因此,建窑艺人就想出用乳浊的白釉人工点制烧成的鹧鸪斑来顶替,或用铁锈斑的料来点制烧成的黄色鹧鸪斑来顶替。这两类的盏在窑址里都有出土,而且底款都刻有“供御”的字样,因此证明了人工点画的装饰釉模仿自然的物象,在当时也是被广泛推崇的。

四、金扣、款识装点之美

建盏粗犷古朴的胎体与美丽奇幻的釉色,在高温烧成时,口沿的釉水会往下流淌,形成出筋的现象,叫露沿。这种露沿会把胎体泥土的颗粒显露出来,与深沉的厚釉形成对比,从而产生一种美,叫作“枯槁之美”。这种美如同悬崖峭壁上的松树,遭受极其恶劣自然条件的雕琢,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口沿多饰以铜扣、银扣、金扣,不但能够弥补建盏口沿粗犷的缺点,还能形成不同材质之美,这种美是精致、高贵、典雅的。与此同时,建窑产品中有的底足刻有“供御”“进盏”的款识,这是贡品的铭文,是官窑器的象征。“供御”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进盏”是进贡给朝廷或皇宫使用的,其数量比“供御”款要多,因此“进盏”多为印章款,也有少量手刻款。款识中的“供御”“进盏”通常以宋体楷书阴文的形式刻于底足内,构图饱满、立体感强、大气美观。这种刻款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与绘画艺术风格相类似的签章形式,这种签章方式无疑为建盏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平添了几分光彩。

五、结语

建盏之美,在于胎,在于型,在于釉色,在于装饰,这都是建盏的本真之美,是自然天成之美,也是建盏作为黑瓷的一种幽玄静谧之美、一种宁静追求的极致,也是宋代茶文化讲究的茶色白宜黑盏的美学内涵,同时也展现出它独特幽玄空寂的艺术魅力与灵魂。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博物馆,MOA美术馆,茶道资料馆.特别展·《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之日本传世的天目[M].1994:255.

[2]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58.

[3][宋]陶谷撰写.清异录[M].李益民等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84.

[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5.

作者简介:

陈其富(1970—),男,汉族,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建窑建盏
黑釉瓷的嬗变
建盏的新发现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基于历次窑址发掘报告的宋代茶洋窑与建窑黑釉盏鉴定研究
建盏之初探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