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釉瓷的嬗变

2022-02-23冯冕任记恒

东方收藏 2022年1期

冯冕 任记恒

摘要:本文简述了黑瓷从宋代建窑到清康熙乌金釉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与艺术角度分析了乌金釉黑瓷产生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黑瓷;建窑;乌金釉

一、从建窑黑盏到乌金釉黑瓷

黑釉瓷源自酱色釉原始瓷器,是青瓷的孪生姐妹。生产黑瓷与青瓷的技术条件基本相同,颜色的差别取决于窑内气氛以及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氧化铁含量在2%以上就可以烧制出酱、黑釉瓷。由于黑釉瓷的胎、釉原料主要成分都是含铁量较高的黏土,这种原料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很广,再加之黑釉能够有效遮盖胎质的缺陷,因此黑釉瓷往往会用淘洗不精的原料制作胎体,这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制瓷原料开辟了道路。

安徽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元宝坑一号曹操宗族建宁三年(170)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1,证明至迟在东汉中晚期已经可以生产真正的黑瓷。浙江一带的东晋和南朝墓中也屡有黑釉瓷的出土。唐代南北各地都有不少窑场烧制黑釉瓷。至宋,尚文所兴起的优美的审美情趣使黑釉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南北各地有三分之一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碗盏,生产量非常巨大,这和宋代所流行的茶艺好尚有直接关系。宋时流行的点茶是将半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中,再在注汤的同时加以击拂,使激起的白色茶沫“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2。这种茶艺需要的就是茶盏和茶沫颜色强烈的对比,白色的茶沫需要有色彩关系极为浓重的茶盏来衬托汤色,因此蔡襄在《茶录》中提出了“茶色白,宜黑盏”的观点,宋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中表示:“盏色贵青黑”。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的一致推崇,奠定了黑瓷在宋代的卓越地位。巨大的需求决定了巨大的产量,从著名的建阳窑、定窑、吉州窑到一些不知名的小窑口,在宋代都或兼带或专门生产黑瓷,而这众多生产黑釉的窑口之中又以建阳窑的制品最具代表性。

建窑黑瓷以碗盏为大宗,釉水肥厚,往往在器物腹底有一圈垂珠状的积釉。虽然是黑瓷,但釉色也有纯黑色、绀黑、黑褐色之分。建窑黑瓷最具特色的是其变化多端的窑变花纹,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叙道:“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些兔毫、鹧鸪斑、曜变等斑纹都是铁系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化反应后,铁的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建窑最流行的兔毫是在黑色釉层中露出均匀细密的像兔毫毛一样流畅纤细的结晶纹,其色彩丰富,有灰白、灰褐、黄褐、青蓝、蓝灰、银色等,以银蓝色斑纹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即是这类珍品(图1)。鹧鸪斑是指像鹧鸪鸟胸部羽毛上正圆如珠的白点样斑纹,陶榖《清异录》中记载道:“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3,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国家级重宝油滴碗为这类器物的典型代表(图2),日本所言的“油滴”正是中国古籍上记述的建窑“鹧鸪斑”4。曜变盏则是建窑极其珍贵的特异产品,是稀世之珍。其特点是在隐约可见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彩,并随着欣赏角度变化而变化,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有现存三件传世品之一的曜变建盏(图3)。这些名贵的结晶釉色为建窑黑瓷的审美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過,建窑黑瓷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烧制技术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盏烧制中有许多不可逾越的制约因素,而其珍贵之处正是烧制过程中对各种条件恰如其分的控制,但由于变数之多,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掌握好都会造成致命的缺陷。仅从坯、釉、窑温和窑内气氛四个制约因素考虑,建盏的烧成技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其一、坯体材料较低的耐火度与建窑高温(1300℃以上)烧成的矛盾。变形、气泡、粘底等问题层出不穷。

其二、建窑釉流动性大与厚釉的矛盾。建窑釉色要呈现黑色以及斑纹形成,厚釉是必要条件之一。如此,一则釉厚干燥收缩大则釉层易开裂,二则流动性增大使釉层厚薄不均匀,就难以形成畅达的斑纹。

其三、烧成温度高且范围极窄的矛盾。高温是建窑斑纹形成的又一必要条件,但建窑斑纹形成稍纵即逝,只有条件恰当好处,其结晶体才能保存下来,否则只能烧成普通黑釉盏。

其四、还原气氛的严格制约。所有斑纹都是铁氧化物结晶,而其中三价铁与二价铁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斑纹的大小、颜色、厚薄、边界、清晰度等问题。

在这些苛刻的技术条件制约下,有着丰富复刻建盏经验的工艺美术家李达曾估计:“没有气泡变形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优秀的(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褐兔毫盏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盏占比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5可见宋人极尽赞美的优秀建盏必然是建立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生产的。

随着蒙古人统治的建立,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雅文化迅速被冲淡,在丧失了所依托的审美文化基础的情况下,建窑毫无悬念地走向了衰亡,但黑瓷并没有消失,并且在宋人的推动下走向了精细化的发展。除了建窑珍品是精细化黑瓷的代表之外,宋代定窑首创了细白胎黑釉瓷,将黑瓷制作提高到了一定水平,这为黑瓷的发展打开了与建窑完全不同的思路。

元、明景德镇黑釉瓷产品很少。到清康熙时期,一种名为乌金釉的黑釉瓷在景德镇风行起来,所谓乌金釉是用景德镇特有的乌金土与优质青料配制而成。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昂特雷科莱)就详细记载了乌金釉的配制方式:“要赋予瓷器以带光彩的黑色或称之为乌金的乌金色,就将瓷坯浸于以经过精致的青料为其成分的混合液中。制作乌金釉时定要使用优质青料,但其浓度要求稍大些。制作时将青料同白釉与紫金釉混合,并添加少量由石灰与凤尾草灰配制的釉。例如,往十‘盎司’用碾钵捣碎的青料中调入一杯紫金釉、七杯白釉和两杯由石灰和凤尾草灰配制的釉。由于此混合液已经含釉,所以无需另外添加釉了。焙烧这种黑瓷时,将其置于窑内的中央部位,切勿置于火力最强的拱顶附近。”这是殷宏绪在1722年1月25日给教会的信中对乌金釉配制的描述,其中不但记叙了乌金釉要由上等青料与紫金釉混合,而且也透露出在他居住景德镇期间,乌金釉器的烧制已十分盛行普遍。殷宏绪记叙中配置乌金釉所需的紫金釉,是由景德镇特有的一种含铁量极高的乌金土配制而成。乌金土中具有较高的Fe2O3和MnO2,优质的乌金土中Fe2O3的含量高达30%左右,MnO2含量达到8%—10%左右。6可见以优质青料和紫金釉配制成的乌金釉,是由铁、锰、钴三大着色剂共同呈色的。乌金釉不仅颜色漆黑,表面光泽度也比较好,并且烧成容易,受窑内气氛、温度干扰比较小。乌金釉以其完全不同于建窑黑瓷的样貌延续了黑釉瓷的发展。

二、康熙乌金釉出现的原因及条件

康熙乌金釉釉色漆黑,呆板无变化,主要以描金进行装饰,既没有建窑珍品斑纹的变幻莫测,也不如建盏黑釉的典雅隽永,但却成为康熙时期盛行的釉色之一,它的产生是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为基础的。

一方面,景德镇的原料特点决定了康熙乌金釉不能走建窑的老路。景德镇白瓷瓷胎中含铁量不足1%,远低于建盏坯体材料8%的氧化铁含量,这意味着景德镇生产的黑瓷只能是与黑定类似的细致白胎黑釉瓷,但白胎黑釉瓷要达到黑色的整体效果,相对于黑胎黑釉瓷难度更大。康熙乌金釉产生之前,各地生产的黑釉瓷都是用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虽然这种黑釉对原料的适应性比较强,不同时期不同窑场生产的黑釉的铁含量变动范围大(2%—7%之间,个别高达10%)7,但这种黑釉的色调实际上是棕色或棕黑色而不是真正的黑色。在同件器物上,釉层稍薄的地方就可以显现出来,并且如果烧成温度低一些、施釉薄一些,都会生产出酱色釉。北宋以后的黑瓷为了追求纯正的黑色效果,都将釉层增厚,最厚的达到1mm左右。在这个厚度,由于叠加效应,釉色呈现近似黑色的效果,并且建窑黑瓷的胎色也加强了釉的呈色效果。建窑用富铁原料制成的胎体颜色很深,与黑褐色的釉结合,由于明度的降低,易呈现很深的颜色。但即使如此,建窑盏仍显现出三种不同色调:纯黑色、蓝黑色、黑褐色。而白胎黑釉瓷由于胎色浅,则增加了明度,整体呈现的颜色更趋于釉色的高明度色调,因此白胎黑瓷以这种铁系黑釉很难制得漆黑的效果。正是这个原因,定窑所生产的黑定(图4)数量远少于酱色釉的紫定(图5)。

在这些限制下,景德镇必须另辟蹊径,找到能够呈现真正黑色的配釉方式,乌金釉正是在这些工艺要求下的技术成果。乌金釉黑瓷以铁、钴、锰等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以适宜的比例使不同着色剂呈色叠加,达到漆黑均匀的效果。如果说建窑在黑釉瓷生产上开创了烧制技术的高峰,那么康熙乌金釉黑瓷则是在釉料配置上达到了新的技术制高点,开创了混合呈色剂的先河。现代工业黑色着色剂主要有Gr2O3—Fe2O3—MnO2—CoO和Co2O3—Cr2O3—Fe2O3—MnO2两种组成方式,两种方式无疑都采用了乌金釉这种以适当的着色剂呈色叠加达到黑色的思路。应该说乌金釉呈色方式开辟了混合呈色剂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也决定了康熙乌金釉不能走建窑的老路。建窑珍品的烧成技术难度之大,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产生极少量的珍品。景德镇到康熙时候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中心,是当时陶瓷生产技艺集大成之地,完全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解决黑釉瓷发色不纯正以及呈色不稳定的问题。殷宏绪的书信中将乌金釉与窑变联系在一起:“有人给我带来了一件称之为窑变,即变化了的瓷器。这种变化是由于窑内欠火、火力过猛或其他难以揣测到的原因而发生的。窑变的获得,出乎陶工们的意料,它是完全在偶然的情况下烧成的,但却奇异地美观,故被人们所珍视。陶工们试烧了许多吹红花瓶,但没有烧成一件,百分之百地报废了,开窑时发现,其中之一件很像玛瑙。如果人们愿意冒险,愿意承担各种实验费用,那么最终必然地会掌握其制作技术,即使是偶然地制得了该产品。称之为乌金的乌光色瓷器,也是由于类似的结果而诞生的。窑内气氛的复杂变化驅使人们努力钻研,遂使人们掌握了乌金釉的制作方法。”殷宏绪对乌金釉的溯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信的。陶瓷技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正如他所说,将偶然实现的是技术科学的钻研和积累。康熙时期的景德镇聚集了各地制瓷的能工巧匠,御窑厂的建立在带动景德镇制瓷业技术的进步上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技术条件都趋于成熟的基础上,乌金釉这种混合呈色的色釉出现则是必然的。

再者康熙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不可能如宋代那样去承受建窑生产的大量废品。众所周知,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经过了民窑解放的转变期,民窑的生产技术、艺术审美都达到了陶瓷史上相当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的转变,雅文化与俗文化的逐渐融合都影响到这一时期的陶瓷生产,同样也提高了民众的需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成功率极低的陶瓷产品必然会被淘汰。不仅如此,此时的景德镇早已进入了全面的彩瓷生产阶段,瓷器装饰手法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即使是同种颜色也繁衍出不同种类的颜色釉。以蓝色釉为例,就有洒蓝、祭蓝、天蓝、回青、孔雀绿等不同种类。在如此庞大的陶瓷装饰体系中,黑瓷不可能如宋代一样在相对单调的品种中凸显出来,那么黑釉在工艺上必须具备景德镇同一时期陶瓷装饰的特点——配方稳定、成品率高。

康熙时代的审美趣味也决定了黑瓷样貌的发展方向,建窑制品固然隽永典雅、变幻莫测,但其存在的关键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点茶技艺的风行所带来的对黑瓷的崇尚。而清代茶艺主要是沏泡法,沏泡散条形茶叶成为中国茶叶品饮的主要方式。而茶汤色泽因茶而异,不同的茶汤配以不同的茶具。黑瓷盏不再具有茶艺上独特的地位,并且从满清入主中原开始,为了维护其统治权的正宗,清政府以理学为内容开始对思想进行集权式地统治。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同样也走向了刻板甚至平庸的道路,乌金釉正是在这种审美意识下的产物。这种漆黑的效果无一不同,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不给予留白的审美余地,金彩加以装饰增添了富丽堂皇的风采,一派四海升平之景象。乌金釉实际上是对黑色漆器的仿制(图6),描金也源于黑色漆器的装饰手法。清代用瓷器模仿其他工艺品种十分盛行,张扬的仅是技术的精湛。

从建窑黑盏到康熙乌金釉黑瓷,从审美角度来看,乌金釉黑瓷远不如建窑黑盏,几乎没有什么审美情趣;但从工艺角度看来,却是技术进步的表现。黑釉瓷所产生的这种嬗变,是陶瓷技术发展、积累、传承的结果,是不同时代文化艺术变迁的结果,是陶瓷工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朱伯谦,林士民.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J].考古,1983(12):1130-1136+1129.

2.乐砚仲.唐宋茶典手抄八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3.陶榖.清异录[M].明宝颜堂秘笈本,卷二 :37.

4.李达.论鹧鸪斑建盏[J].陶瓷学报,1998(02):97-104+120.

5.李达.建盏鉴赏[J].收藏家,2007(04):43-50.

6.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

7.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3.

作者简介:

冯冕,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任记恒,单位:河北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