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介入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路径探究

2023-01-05陈哲源金银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赋权垃圾

□文/陈哲源 金银实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提要]以社区为单位推行垃圾分类是破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然而,文献研究显示我国社区垃圾分类受制于居民参与困境。本文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依据长春市城北一号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实地研究,探究赋权理论下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路径。研究提出,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行过程中,需要通过社会工作者在垃圾分类宣传、实施和监督的多层次赋权,培养居民参与主动性,破解居民参与困境,推动社区垃圾分类进行。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深刻制约着社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住建部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垃圾分类执行。然而,文献研究显示,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中居民主动性低,出现居民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的悖离,工作成效受制于居民参与困境。作为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垃圾分类有赖于居民主动承担责任,其理想状态是居民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愿服务做好源头分类。因此,培育居民自主性,促进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自主参与社区事务,是破解垃圾分类过程中居民参与困境的底层逻辑。对此,学界聚焦于赋权理论视角,强调通过赋权发展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现居民参与主动性的提升。

赋权亦是社会工作最常用的理论之一,其实质是一个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强调激发而非“赋予”案主潜能。朱浩提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自我、团体与组织、社区三个层次的赋权策略。程萍则将社工赋权引入扶贫领域,提出基于精准识别、依托文化教育和自治经济组织的“内力推动模式”。但目前对社区垃圾分类领域内社工赋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方向层面,尚未形成层次化的具体行动策略。本文从赋权理论视角出发,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行动路径。

二、探索过程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概况。长春市在《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长春市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照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垃圾分类计划。据城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城北一号小区为长春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小区内约有居民2,000户,青年约占35%,中年约占40%,老年约占25%,年龄结构合理,居民素质较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北社区工作人员、垃圾分类企业负责人以及城北一号小区居民。

2、访谈调查。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访谈形式。访谈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为针对城北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社区概况、垃圾分类措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二是为针对城北社区垃圾分类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垃圾分类对接、推行过程存在的问题);三是为针对城北一号小区居民的访谈(垃圾分类实际体验、存在的问题、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等)。访谈主要由电话访谈和面对面交谈两种形式进行,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城北社区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困境与产生机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城北一号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中,居民参与热情不高,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的被动参与,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现有宣传形式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居民信息接受度并不理想。二是垃圾分类主动性差。社区实行的单一激励机制效果有限。据居民反映,在初期阶段,大家只是因为有免费发放的垃圾袋、兑换生活用品的积分等原因才配合分类,一旦原有的激励机制失灵,居民的积极性将大大降低。三是缺乏有效监督。社区工作人员任务繁杂,无力对居民进行监督;大部分居民垃圾分类自主意识不足且缺乏组织,无法形成有效的居民内部监督,违反垃圾分类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

城北社区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实施和监督过程中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导致了垃圾分类效果不佳的后果。政府、社区主导的垃圾分类工作,无法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由此,本文提出通过垃圾分类宣传、实施和监督三个层面的赋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破解居民参与困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三、社工具体介入路径

(一)参与式宣传:宣传层面的赋权技术。对居民进行能力、技术层面的赋权是推进其社区参与的催化剂,垃圾分类知识是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能力基础,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中心的有效宣传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首要步骤。参与式宣传指垃圾分类情景剧、游戏等互动形式的宣传,在理念上借鉴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应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分子”。居民通过亲身经历和游戏,完成动作符号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将明显高于未获得直接经验的群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注意知识导向与互动导向的耦合,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关注居民互动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以垃圾分类小游戏为例,社会工作者应运用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技巧调动居民情绪,有意识地引领居民打破“陌生人社区”,建立社区内部关系网络。同时,进一步鼓励居民根据社区生活经历亲自编写垃圾分类情景剧并进行表演,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育居民参与认知。

(二)垃圾分类主题茶话会:实施层面的赋权技术。应打通多层次的居民参与渠道,促进居民进行自我分析与主动表达,激发其参与动机和意愿。垃圾分类主题茶话会为居民的分析、表达和协商提供了理想平台,能有效地推动居民探索自身力量对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发挥的巨大作用,推动居民从“与我无关——要我分类”观念向“社区是我家——我要分类”观念的积极转变,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社会工作者扮演“倡导者”角色,邀请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加茶话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组织整个活动。要注重深度的逐层递进,可以首先通过“破冰”活跃气氛,再以示范、自我表露等具体技巧消除居民的顾虑,引导其表达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真实想法。从“人在情境中”角度切入较为有深度的问题,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使居民在具体情境中更加深刻地感知,深入思考自身选择和行动可能造成的结果,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社会工作者应敦促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回应居民的问题,参考居民意见,合理调整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由此,居民的想法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可以被采纳,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得到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更符合居民需求,推行效果更好,居民参与性不断增强,形成“参与-行动-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三)重点赋权与赋权组织:监督层面的赋权技术

1、重点赋权。针对垃圾分类过程中部分居民由于参与意识不强、缺乏社区责任感而导致的“搭便车”行为,对社区内“积极作为型居民”进行重点赋权,培育社区垃圾分类领袖。“积极作为型”居民原本就是主动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具备较高的自主参与意识,是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内生动力”的抓手。对这部分“带头人”进行重点赋权,使其充分发挥监督和动员作用,将产生良好效果。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动员的方法,与社区合作识别、培育“积极作为型居民”成为社区垃圾分类领袖,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等工作方法推动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发展,实现参与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这部分居民的参与认知和参与意识也将得到强化,达到“多重赋权”状态,成为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动力。社会工作者要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的赋权理念,使被赋权对象充分意识到自身才是发展和提升的主体。同时,应注意社会工作者与被赋权对象之间是协同的伙伴关系,应与其“一道拥有权力”并“共享权力”。

2、赋权组织。社区组织是社区参与的枢纽,能够使居民分散的、独立的参与发展为组织化的有序参与。以社区垃圾分类领袖为连接点,由点及面带动居民组成垃圾分类自治组织,构建“个人-集体-个人”的影响路径,可以有效推动居民参与认知、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整体提升。

社会工作者应协同社区垃圾分类领袖推进垃圾分类自治组织的建设,以赋予组织及其成员正式的参与身份及合法的参与地位,为居民有秩序、有组织的共同参与提供保障。联合社区进行部分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权力(如活动开展、工作协调等)的合理让渡,为垃圾分类自治组织参与能力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同时,链接相关资源,引导组织成员运用资源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集体行动,一方面能推动组织成员形成社区垃圾分类“共同体”理念,实现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内生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垃圾分类参与氛围。

综上,居民的主动参与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破局的关键,也是维持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稳定器”。本文从赋权视角出发,分析了城北一号小区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居民参与困境及其产生机制,提出社会工作者通过垃圾分类宣传、实施和监督三个层面的赋权技术,推动居民达到参与认知、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的“赋权状态”,实现居民参与主动性的提升,为破解居民参与困境、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化的行动路径。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赋权垃圾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垃圾去哪了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试论新媒体赋权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