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夏季低温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分析及应对技术措施

2023-01-04秦家乐曹玉洪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扬花杂交稻结实率

秦家乐 刘 怡 曹玉洪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 安徽马鞍山 243011)

我国水稻种植面为3 100万hm2,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20%。水稻作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粮,总产居世界第一。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其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过程易遭遇洪涝、高温、低温3种胁迫性灾害。洪涝灾害通常是局部发生,可通过针对性田间管理、补改种等方式弥补损失,一般不产生种子田间纠纷。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抗高温能力弱的品种结实率下降明显,单产损失较重,高温灾害损失往往呈点状分布,很少造成大面积损失,出现严重的种子田间纠纷概率较小,此外,当前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将品种耐高温能力纳入范围,出现高温热害导致产量严重损失的现象逐渐减少。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冷害,其损失远大于高温热害造成的损失,且分布具有全流域性,引发群体性事件概率较大。2022年1月14日和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底火山2次剧烈喷发,后期也许再次喷发,可能造成长江流域夏季低温天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具备风险意识,防范于未然。

1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分析

水稻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期间遭遇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极为不利,容易造成产量损失。笔者讨论了长江流域一季水稻(杂交稻、粳稻)夏季生长期间遭遇低温冷害可能产生的损失情况。

1.1 苗期遭遇低温会造成烂秧、生长不良、减少分蘖

长江流域一季杂交稻播种期大都在5月初,粳稻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秧苗期遭遇低温冷害(平均气温低于15℃连续3 d以上)往往出现烂秧现象;分蘖期遭遇持续低温天气会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分蘖发生慢、稻瘟病发生风险增加。整个营养生长期若遭遇长时间低温天气还会导致感温性强的籼稻品种生育期推迟、感光性强的粳稻品种营养生长期缩短。

1.2 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阶段遭遇低温会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此阶段水稻生长发育对环境敏感,发生的低温冷害称之为障碍性冷害[1]。长江流域杂交稻发生障碍性冷害一般在8月上中旬,粳稻一般在9月上中旬。水稻生长发育敏感时期遭遇低温冷害会因为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穗期病害加重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落粒性增强导致收获损失严重,有的品种会出现叠加损失。

1.2.1 结实率下降抽穗扬花期水稻遭遇3 d以上低温(杂交稻23℃以下、粳稻20℃以下),有些品种结实率开始下降,不同品种耐低温能力不同,结实率下降程度不一,低温程度和冷害持续时间长短对结实率影响程度也不同。耐低温能力差的品种产量损失加重,往往引发纠纷和群体性事件。

1.2.2 病害加重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阶段遭遇低温往往伴随阴雨天气,抗病性差的品种会导致稻曲病和穗茎瘟发病较重,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因稻谷失去商品性处于绝收状态。

1.2.3 落粒性增强2014年长江流域杂交稻在抽穗扬花期间遭遇低温冷害,笔者在收获前深入田间调查相关品种结实率时发现,有些品种稻谷的落粒性显著增强,用手轻触稻穗就出现稻粒散落现象。后经调查,有些品种(如‘齐两优918’等)在前几年推广种植时表现很好,但2014年收获时落粒性显著增强,产量严重损失,从而引发了农民集体围攻销售商现象。另外,不少种植大户反映,有些品种收获时落粒严重,收获后田块表面能见一层散落的稻谷。

2 防范思路及应对技术措施

防范总体思路:立足抗灾夺丰收目标,具备风险防范意识,早做预案,从品种遴选入手,关注天气变化,制定科学防范措施,保障灾害发生时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降低产量损失。应对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选用抗逆性好的品种

品种综合抗逆性是衡量一个品种产量稳定性的主要特性。

2.1.1 品种抗倒性抗倒性是农民对水稻品种特征特性的第一需求[2],水稻品种抗倒性要观察其第一节间长短,越短的抗倒性越好;茎秆的粗细度,越粗的抗倒性越好;植株高度,越矮的抗倒性越好;收获前观察植株的清秀度,越清秀抗倒性越好;收获前考察茎秆弹性,弹性越好的抗倒性越好。

2.1.2 品种耐高温低温能力因全球气候的变化,出现极端性天气的概率越来越大,特别是水稻生长发育关键期(抽穗扬花期)遭遇极端高低温会导致产量损失。农民在选用品种时,要仔细考量所选购品种的耐高温、低温能力。一要看该品种的审定公告、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二要询问该品种种子销售、代理、生产商,了解该品种是否存在重要缺陷;三要通过已种植过该品种的大户了解品种相关的特征特性,低温年份更要关注品种的耐低温能力。

2.1.3 品种抗病性水稻品种抗病耐病能力也是农民关注的重点,特别容易引发减产的稻瘟病、稻曲病尤其要关注。农民在选择品种时也要通过上述渠道了解,低温年份要选择高抗稻瘟病、稻曲病的品种。

2.1.4 品种生育期长期实践表明,早熟品种在长江流域生产过程中穗期主要病害(稻曲病、稻瘟病)发生的概率小,主要原因:稻曲病侵染期发生在抽穗前10~15 d,稻瘟病侵染期在抽穗前3~5 d,生育期相对短的品种水稻抽穗扬花期相对早,低温和阴雨天气发生概率小,反之则大。农民选择品种时在其他特征特性相似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

2.1.5 杂交稻品种落粒性一般来说,籼稻的落粒性明显强于粳稻,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冷害会导致籼稻落粒性显著增强。农民选择杂交稻品种时应当选择落粒性相对弱的品种,可在收获时减少落粒损失。

2.2 适当提前播种

感温性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可以适当提前播种,确保一季杂交稻在8月上旬前完成抽穗扬花;感光性较强的单季晚粳稻尽量早播,在9月上旬前完成抽穗扬花,可减少抽穗扬花期低温发生的概率。让茬迟的移栽田块适当早播,可通过苗床旱管和喷洒多效唑等措施,延长苗龄期再移栽,达到提前抽穗扬花的目的。

2.3 减少氮肥使用量

水稻栽培管理中减少氮肥使用量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提前抽穗扬花、提前收获,但为了保证单产,不能无限减少氮肥用量。张扬成的研究表明,遇低温冷害年,通常应减少氮肥总量的20%~30%,剩余的氮肥70%~80%作底肥和蘖肥,20%~30%在抽穗前10~20 d作穗肥[3]。减少总氮肥使用量的20%,减少穗肥分配比例可以起到明显作用。

2.4 遭遇低温冷害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期水稻遭遇低温冷害时,一要及时灌8 cm以上的深水护苗,有条件的农户可采取夜灌日排,直到低温解除;二要选择效果较好的生长调节剂及时喷洒稻株,增强植株抗逆性;三要在细菌性条斑病疫区密切查看细条病发生状况,一旦发生立即点喷防治。

3 讨论

3.1 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栽培管理集成技术

笔者探讨了长江流域水稻在夏季遭遇低温冷害时应对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没有考虑农业防控、健身栽培管理等内容,存在思路不精细、技术不配套、方法不全面等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和探索。

3.2 将耐低温能力纳入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范围

当前,全国各地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很多,特别是近几年绿色审定通道畅通和引种备案的实施,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数量剧增,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市场不缺少水稻品种,但综合性状突出的品种供应数量不多。水稻审定标准中已将耐高温能力纳入审定考察的指标,耐高温能力与耐低温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将耐低温能力纳入品种审定标准的范围很有必要,也是现实需求。

猜你喜欢

扬花杂交稻结实率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桃花雪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经过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谁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