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婚恋礼仪及其影响

2023-01-03高梓萌邢舒扬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婚恋诗经礼仪

高梓萌 邢舒扬

内容摘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礼”文化浓厚的周代。诗中有大量描写男女之间交往的内容,从男女相识、相恋到结为夫妻,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交往的全貌。其中的婚恋礼仪历经千年仍在现代有所体现。本文系统分析《诗经》中的婚恋礼仪,并以大学生为切入点,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诗经》中婚恋礼仪的现代影响。

关键词:《诗经》 婚恋 礼仪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礼”为代表的周代社会生活,其中对爱情的描写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本课题组创新研究方式,在研究过程中以大学生为切入点,以新的研究方法即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从积极与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探究。本项目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剖析《诗经》中爱情之礼的具体表现。在研究其现代影响方面,本项目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分析大学生对《诗经》中婚恋礼仪的认识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受其影响的表现,探究其积极与消极影响,最终形成了对《诗经》中婚恋礼仪及其现代影响的系统研究。

一.《诗经》中的婚恋礼仪

1.热情追求的恋爱

(1)男子为主动方

在《诗经》所描述的男女交往中,男子一般为主动方,他们首先向心仪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郑风·野有蔓草》中叙写一对男女初次相遇,男子积极表达自己的爱慕后得到女子的回应,二人一见钟情。《卫风·氓》写男子数次携礼物到女子家中求亲,其热情打动了女方,于是二人很快达成婚约。我们可知,在《诗经》所描述的那个时代中,男女交往方面一般以男子为主导,男子主动表明心意并推动二人关系的发展。

男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会通过赠送礼物等形式向女子展现自己的真心和能力,以得到女子的爱慕与同意。其中,《诗经》当中的动植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诗歌当中既可能被作为隐喻喻体暗喻着美好的感情,也有可能直接作定情信物等作为爱情的联系和象征。

如《野有死麋》写丛林当中的猎人以獐和鹿相赠女子,收获了爱情。“野”字说明二物是野生的,且并非自然死亡,这说明持有者的身份是个猎人。猎人是在《诗经》当中被经常赞美的对象,赞美者往往是女性。从“诱之”的角度来讲,正说明他的追求并非一次成功,而是经过了若干次努力。这里的“吉士诱之”的对象是女子,而“诱之”的媒介就是獐肉和鹿肉,这就像如今少男少女的初恋,其中对于食欲的描写和满足是需要着重表露的;《邶风·静女》中“彤管”无疑也是最好的证明,有学者认为彤管是一种红管的茅草,男女相赠以结情《卫风·木瓜》中的众多意象如“木瓜”、“琼琚”也是如此。

(2)有时女子为主动方

男女双方的结合并不都是男子主动的,有时女子也会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甚至有着自己的择偶标准。《摽有梅》是一首女子求偶的诗,是一位女子大胆的歌唱,没有扭捏之态,毫无保留的表达她的求偶心声,这也表现了人们对统治的反抗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女子的无奈体现了周代严苛的婚姻制度和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周代的男女交往和婚恋并不是那么自由,女子大胆求偶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统治的反抗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卫风·淇奥》中女主人公赞美男子的才情与胸襟,表达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绵绵爱意。《野有死麕》中男子以狩猎所获之物为礼向女子求婚,展现其真诚与勇敢,从而打动了女子,结为良缘。这里女子择夫便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前者以才情、以胸襟为标准,后者以勇敢、以真诚为标准。女子注重配偶的才情和勇敢,是因其处于相对原始的社会,战争与狩猎是男子的重要职责,这样的考验是一段婚姻必不可少的经历。这其实展现出相对自由的婚姻选择和婚姻本质的纯粹性,表达出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期许。

2.庄严隆重的婚嫁

结婚时,人们十分注重礼节。

(1)良辰吉日的选择

《邶风·匏有苦叶》中提到“匏有苦叶,济有深涉”,郑玄笺云:“八月之时,阴阳交会,始可以为昏礼。”可见周人的婚礼注重阴阳交会的吉日。“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女子暗自担忧时光的飞逝,转眼就到冬天,嘶鸣的大雁似乎都在催促着姑娘早日完成婚嫁之礼。女子之所以有此担忧是因为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当冬天里河水结冰时,就要停办婚嫁之事。因此,这里“雁”的意象非常关键,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来年春分后飞回北方,年年如此,从不违背。《白虎通》称“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选择吉日不耽误女子的婚龄,也图个好兆头。

《卫风·氓》设定“秋以为期”,沉溺于爱情中的女子虽对男子没有媒人的急切求婚方式不满,但还是答应了以代表丰收的秋季作为婚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婚期的重视。

总体而言,婚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和美满婚姻的期待,它涉及了自然与社会诸多因素,是一场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

(2)婚礼衣着服饰的讲究

在准备婚礼嫁娶之际,除了上述的良辰吉日之外,对于服饰和相关习俗的重视也可以从诗经众多诗歌当中体现出来。如《卫风·硕人》这首对于女性形象描述的典范之作当中,对于齐女庄姜的美貌描写中就包括了在出嫁之日精心打扮自己,在开篇不急于展示庄姜之美,而是通过庄姜身上的华贵披风的描写——“衣锦褧衣”和陪嫁货物的隆重——“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暗示着庄姜高贵的身份,体现了对男方的尊重,对婚姻礼仪的重视;另外,《郑风·丰》也有类似的描写,如其诗当中曾提到的“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等,均是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幻想着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隆重,以此种状态去成亲,也是上述所提到的对于婚礼的一种隆重准备,在衣着服饰方面的重视。

(3)婚姻场面隆重盛大

《诗经》中许多诗对于出嫁场面有着详细的描写。其中《卫风·硕人》的出嫁场面描写被广为传颂。“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毛认为,庄姜出嫁,整其车饰,乘四牡之马,朱饰其镳,十分盛大美观。婚姻场面的隆重盛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出嫁流程繁多,其次体现在车马数量多,最后表现在车马装饰豪华、被选为出嫁所用的物品大多为珍贵之物。女方出嫁时,使用如此豪华的车马之饰,风风光光入君之朝,体现了上层社会男女对于婚姻盛大礼节的重视。《东山》末章也有对婚礼场面的描写,“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即写婚姻礼仪繁缛多过场。而娘为女儿亲结丝巾也体现了对这桩婚事的认可与祝福。在《周南·桃夭》中也有体现旁人对于婚事的祝福,希望二人夫妻美满、家庭和睦。

3.相互扶持的婚后生活

《诗经》中有关婚后生活的描述,有相敬如宾,共同经营美好生活的;也有丈夫不忠,三心二意的。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记录,都共同指向夫妻要和睦相处,琴瑟和鸣。

(1)夫妻相互体谅

对于婚后生活的正面记录,描写夫妻之间要相互体谅,相互扶持。

《郑风·女曰鸡鸣》描绘的是婚后平淡而真实的幸福。清晨丈夫贪睡,为了生计,女子不得不叫男子起床打猎。男子出门打猎养家,并以玉佩赠与妻子,发誓要与妻子共度一生。《卫风·硕人》女子叹道“无使君劳”,体现了妻子心疼丈夫的劳累,对于丈夫十分体谅与理解。《出其东门》一诗,描写的则是男子对于妻子的忠诚不移。男子出城门看到如云的女子们个个衣着艳丽,男子却不为所动,只想着自己的爱人。可见《诗经》中正面记录的夫妻婚后生活是平淡而温暖的,双方互相体谅、互相履行忠诚的誓言。

(2)夫妻双方忠贞专一

此外,《诗经》中也有描写丈夫三心二意、妻子惨遭抛弃的诗篇。这样的诗篇传达出希望夫妻双方忠贞专一的婚姻观。

《卫风·氓》从女性的视角,完整地记叙了女子和氓从相识、相恋、结合到被休回家的全过程。男子一开始信誓旦旦,婚后却三心二意,甚至对女子使用暴力,而女子也不被家人理解。《邶风·终风》、《邶风·谷风》也有類似记载,她们的婚姻是不幸的,她的形象却是鲜明、饱满的,尤其是她的觉醒和反抗,推动她远离婚姻的悲剧,也标志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样的诗篇传达出《诗经》中的婚姻观,希望夫妻双方都能够一心一意,坚守底线,共同经营单纯专一的婚姻爱情,而婚姻中的不幸的女子也不需委曲求全,而应大胆地追求美好的人生。

二.《诗经》中的婚恋礼仪对现代的影响

1.男性爱慕女性,不仅在于貌美,还应有品德美

《关雎》的“窈窕淑女”相貌姣好、身形美丽,使男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而就其深层解释来说,如果“淑女”并不是很在意与他的精神上的交流之时,男子感到对姑娘品德的不确定和无法交流之苦,这显示着当时男性对于爱情的神圣态度和尊重的感受。在“颜值即是正义”的现代,这样的爱情观显得难能可贵。

2.男女双方在爱情中追求精神上的体验

《陈风·泽陂》中姑娘展现出对小伙子的爱慕,其中“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可以看出来虽然姑娘对于男性着迷,但却不满足于这种表面上的照面交流,而是感到难以入眠,对于精神上的交流非常渴求。在当代社会,男女交往渐渐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等传统观念的限制,男女的结合特别是在恋爱初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

3.选择恋人不看地位金钱,减少世俗观念影响

对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群体而言,婚姻、家庭、经济等因素越来越难以成为他们恋爱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人对于恋人的选择是建立在对于相互之间的喜爱和憧憬之上。从大学生的人生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讲,这既有在中小学阶段在恋爱方面被迫克制从而在大学生涯中进行反弹的原因,也有对于自己所遇到的同龄人之间不自觉的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的因素在其中。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在大学生群体本身来看,还是在所谓的步入社会的人士来看,大学生之间的恋爱是最纯真的,不涉及到相互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少有世俗观念影响。

4.婚恋的习俗当中不乏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体现

《郑风·将仲子》当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即可很好的体现出来婚俗束缚之下的胆怯的女子的弱小呼声;《周南·汝墳》当中也有“父母孔迩”与上述含义相仿,均是体现出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即使有众多的自由恋爱的歌颂诗歌,依然不乏有家长父母对于孩子的婚姻大事的决策方面的影响。在现代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阻挠真心相爱但家庭条件差距较大的恋人,转而给子女介绍“门当户对”的另一半。

5.含有男女地位上的男尊女卑的体现

《邶风·谷风》当中,“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就可以体现出女子在丈夫抛弃了自己的时候仍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可以看出当时女子被丈夫遗弃的悲惨命运;《卫风·氓》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现丈夫变心抛弃了她,但她一直做到妻子的本分。说明那个时代妇女被弃其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男女地位上的差异可见一斑。男尊女卑是儒家文化遗留下的糟粕,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地方仍然存在。

三.《诗经》中婚恋礼仪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

为提升研究的准确度和可行性,便于以大学生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诗经》人际交往礼仪的社会影响,我们制定了有关大学生对《诗经》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发放,对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进一步分析总结。

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性别方面,13.04%的男性认为自己完全不了解诗经,而女性的这一数据为7.32%,从这一数据来看,女性相较于男性对于《诗经》的认知程度更高一些。但是整体而言,大学生对《诗经》的关注度和阅读力较低,82.61%的男性认为没有时间去阅读是最大的原因,65.85%的女性则把这一原因更倾向归咎于不知道如何阅读和理解。大学生中69.57%男性和70.73%的女性认为阅读古诗词为他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和收益在于可以对知识结构带来改变,但在生活当中,这一群体中的54.69%均倾向于很少使用《诗经》或者古诗词当中的字句,只是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在大学生年级方面,整个群体均倾向于了解大学之前教科书中学习到的部分《诗经》篇目,且本科高年级的了解会更多一些,本科阶段的大二到大四对于《诗经》的了解程度保持在60%左右,研究生的这一比例则稍有减少为50%。在对于古诗词的传播态度这一问题上,从本科整体数据入手可以看出,这一群体对于传播方面的问题均选择了若涉及敏感问题应该被禁止的态度,其中79.17%的大一年级学生和80%的大二年级的这一态度更加鲜明,也与整体符合一致。

在大学生专业方面,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对《诗经》的了解更多,近90%的文史类专业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基本了解和使用《诗经》,而其他专业的学生的数据则只有30%左右,他们在古诗词的阅读和应用方面亦如此。对于《诗经》阅读趋少的现状的原因的理解,76.47%的理工类专业的群体认为没有时间去阅读是第一原因,其他三类专业的态度均倾向于不知如何阅读和理解。生活当中,近一半的文史类和艺术类学生对于诗词的运用居多,理工类则在认为基本可以看懂释义的态度下,更倾向于很少使用在生活当中。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此次调查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诗经》的了解程度,进而为我们在爱情之礼方面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受学业安排、学习时间和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非文史类专业大学生没有在课余时间阅读和学习《诗经》,因此《诗经》中爱情之礼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会更集中的反映在文史专业大学生特别是女性身上。

但我们坚信,在国家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之下和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培育策略下,传统文化会助力于当代年轻人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帮助大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建构。部分在研究当中所显现出的爱情婚嫁方面的问题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树胜:《〈召南·野有死麕〉新解》,《诗经研究丛刊》,2013年第3期。

[2]杨胜祥:《〈诗经·静女〉“彤管”考》,《品位经典》,2019年第1期。

本文参与作者:田欣萌

猜你喜欢

婚恋诗经礼仪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