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路径探索

2023-01-03任冠华黄明杰

中国医院 2022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资源

■ 任冠华 黄明杰 李 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行各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医院图书馆也无法独善其身。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医院图书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规划医院图书馆的工作方向与发展重点,发挥医院图书馆的功能优势,满足新时期医院医学信息的新需求,是医院图书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医院图书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回顾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可能路径,以期为今后医院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医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医院图书馆因专业特殊性,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样。制约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规范、空间、资源、人才等。医院图书馆行业没有统一的建设、管理、发展规范与标准。目前现有规范为2017年浙江省医院协会医院情报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修订的《浙江省三级医院图书馆评估标准》和2020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图书馆牵头的地方标准《医院图书馆管理规范》(DB 22/T3106-2020)[2]。然而医院图书馆因地区及学科侧重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迥异,因此制定具有一般适用性的全国标准十分必要。在等级医院评审制度下,医院图书馆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因医院发展需要更多的物理空间,馆舍面积一再被压缩,空间紧缩是医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空间的限制导致馆藏资源难以高效流转,纸质资源增替无法实现[3]。阅读空间不足、智慧空间升级改造困难,更是无法满足智慧医院环境下交流学习、科学研究、文化熏陶的需求。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全球化经济形势的影响,医院图书馆经费缩减严重,进而不得不通过减少或停止资源的采购量控制成本。另外,医院图书馆属于医院的边缘科室,馆员队伍往往由其他科室的护士、技术员、后勤人员等转岗组成。转岗人员图书馆专业知识匮乏,新事物接受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服务素养薄弱,无法提升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效能[4]。特别是近几年医院系统编制缩减,职称晋升困难,人才流失严重[5]。专业人才不足使医院图书馆馆员身兼数职,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创新服务无从开展,严重影响了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已从“如何查文献”“如何查影响因子”等浅层的信息咨询向“科研全过程咨询”“数据挖掘”等深层分析需求转变。被动单一且面对面的传统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加之预防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无接触”式服务的新需求,给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北大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实践

北大医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创办于1929年,与北大医院一路风雨兼程。1993年,卫生部首批考核审定我馆与北大医学部图书馆为专门从事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新时代下,我馆紧密围绕医院的发展需求,不断审视医院图书馆的定位,优化医院图书馆的功能,针对人才短缺、空间不足、资源受限、服务创新、新技术应用缺乏等现实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尝试。(1)精简人才队伍,优化岗位匹配度。随着信息化程度加深、数字化资源的增多,纸本书刊借阅、编目等工作量锐减,我馆进行了人员调整,将流通和编目等岗位由8名馆员精简为3人。互联网的普及使医学信息需求不降反增,我馆保留所有信息咨询馆员并引进1名专业馆员,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以期通过专业人才助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2)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周转及使用率。我馆升级改建之后,馆舍面积由原来的1 000平方米减少为400平方米,馆藏资源存储严重受限。因此,我馆加大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医学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并逐步实现医院内部IP范围全覆盖以及账号远程服务,保证了主流数据库Pubmed、CNKI、Embase等的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理念提出后,我馆引入了大医搜索构建了北大医院数字化图书馆一站式检索平台,不仅增加了数字资源以补充纸本资源的不足,同时实现了医务人员访问数字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新时期我馆同样面临经费收紧的困局,为保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我馆按“有无电子版及使用率高低”的原则,暂停中文纸本期刊采购,保留部分重点外文纸本期刊,增加数字资源,鼓励科室自采资源等进行过渡。(3)深化服务模式改革,满足多样化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医学研究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图书馆服务已不能满足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我馆根据服务人群和需求层次不同,制定了“个性化”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将医学咨询服务细化为专业咨询(查新查引、数据挖掘等)、学科咨询(定题、循证医学、科研支撑等)、一般咨询(检索咨询、文献咨询等)、信息素养培训等,多角度服务医院医教研管的需求。(4)注重科技创新,扩展医院图书馆功能。科技创新不仅为医院图书馆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引入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医院图书馆的功能。我馆将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转变为云平台电子阅览室,实现了阅览室一体化管理。同时利用新媒体建立了图书馆公众号和APP,升级图书馆功能。另外,为助力医院科研及管理的发展,我馆主导建设了“医院机构知识库”,以开辟医院图书馆服务的新途径,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机构知识库服务于医院的作用。除我馆外,武汉同济医院图书馆借鉴PDCA循环管理理念构建学习型医院[6];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开展嵌入式知识服务满足特殊时期的医学信息需求[7];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图书馆构建了图书馆整合服务平台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8]等均值得医院图书馆行业参考借鉴。

3 新时期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可能路径

3.1 制定医院图书馆发展规划,健全行业规范

战略规划是推动行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对行业发展有引领作用。2021年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分析了“十四五”时期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医科院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9],然而医院图书馆却鲜少有相关研究报道。医院图书馆兼顾医学和图书馆两个专业领域的特性,医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尚未成型,而照搬公共馆或高校馆等大馆的规划也并不可行。因此制定符合医院自身发展的行业规划,可有效指导医院图书馆快速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医院图书馆可通过图书馆行业协会联合多家医院图书馆,参考现有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建议,探讨医院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方向,制定一定时期内符合医院图书馆自身的长远期规划。医院图书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拆解,预估发展规划周期,逐步、逐阶段推进,以防因部门小或发展落后而忽视规划的作用。行业规范的完善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最早的医院图书馆管理规范为2006年广东省医院图书馆提出的《广东省医院图书馆管理条例》,直至2020年的地方规范《医院图书馆管理规范》发布,才又一次丰富了医院图书馆管理规范的内容。但上述规范是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图书馆仍有待研究。因此,医院图书馆应尽快健全行业内一般适用性的管理规范,细化医院图书馆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流程,把控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医院图书馆健康有序发展。

3.2 精简馆舍布局,驱动空间再造

医院图书馆受医院发展建设的限制,馆舍空间有限且扩展困难,馆藏空间规划无法比拟高校馆或公共馆。随着医院智慧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医院图书馆必然向“小而精”的模式发展。传统医院图书馆馆舍的藏书及阅读功能需要适时改变,优化医院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各功能区域,动静结合,划分多功能区域,最大限度地容纳图书馆的相关功能,是小型图书馆馆舍规划的首选[10]。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升级使医院图书馆空间再造成为可能。构建以智能设备为终端,融合“人物互联”的可视化、模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能数据平台进而拓宽医院图书馆的“馆舍空间”的功能[11],以科技促进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驱动医院图书馆空间向多功能、智慧化转型。

3.3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很多三甲医院的藏书量多且丰富,但“重藏轻用”的误区[12]导致医院图书馆资源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医学信息的快速更迭,资源获取途径的增加,纸本资源的使用和收藏价值也逐渐降低[13],因此医院图书馆资源建设向数字化资源倾斜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和开放获取的普及不仅解决了医院图书馆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还节约了图书馆资源维护管理的各项成本。但数字化的便捷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访问权限等系列问题:一方面医务工作者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国外数字资源仅开放付费访问权限,一旦停购则无法使用,易出现国外资源垄断和技术壁垒。现阶段医学数字资源的覆盖面仍然有限,还需要时间不断回溯,以数字资源取代纸本并不现实。面对医院资源建设的各种困境,医院图书馆应转变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多渠道、多角度联合的方式扩展图书馆资源建设:①调整资源的配置比例,适当削减利用率低的纸本报刊资源的采购量,增加数字资源的配置;②加强机构联合共采共建,医院可加强与医学高校和医院之间的联系,协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联盟,丰富资源的覆盖面;③鼓励医院特色科室资源自采,根据实际使用采购特色资源,有效降低成本并确保资源的优势利用;④提高资源管理及保存意识,做好电子资源保存工作,预防资源丢失和国外数据垄断等带来的信息壁垒。

3.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保证。医院图书馆馆员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医院发展的新要求。①完善人才选拔准入机制。严格把控馆员的综合素质,筛选优秀的医院图书馆人才。医院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专业信息服务能力,夯实的医学背景,同时要具备创新探索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开阔的眼界[14]。②建立人岗胜任力考核制度。定期进行岗位考核,根据工作评估与人才能力进行匹配做到人尽其用,通过绩效奖励、职位提升等留住人才,加大岗位吸引力。不胜任的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保证图书馆服务的高效、科学与流畅。③注重医院图书馆馆员的培训教育。医院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背景交叉性较强,增加馆员继续学习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保证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强化深层次信息分析能力,纯粹的信息咨询业务愈来愈少,情报追踪、大数据挖掘、预警分析等逐渐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医院图书馆馆员也应不断提升专业化数据分析能力。④设置业务骨干,建立人才梯队。医院图书馆易出现人才断层,设置人才梯队,保证业务的衔接性,同时也需设置业务骨干,以馆员小组的方式带动工作积极性。

3.5 利用科技创新,推进服务转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科技创新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医院图书馆需以“创新”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模式促进服务转型。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媒体、5G技术、APP等已延伸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逐渐改变读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信息获取途径[15]。例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利用微信、微博、群空间等进行阅读推广的实践[16];南京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引入图宝机器人、智能书车等[17]。然而医院图书馆系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不够,相关技术的应用实践仍然较少。引进创新技术对医院图书馆有重要意义。如通过VR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为读者构建个人的VR+阅读推广平台;将名家讲座、精品课程、书籍推荐、主题展览等通过VR技术[18]呈现,将加深医院图书馆功能的外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院图书馆医学信息服务需求增多,但疫情防控又须避免人群聚集,这给医院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西南信息中心已研发“查新云平台”[19],优化了科技查新的全过程,实现了科技查新全程无纸化办理。因此,医院图书馆亟需构建智能化平台实现资源查找借阅、证卡办理、查新业务等一体化智能平台。并通过对读者浏览信息的记录、数据库使用率、下载量、点击率、学科数据等的分析,掌握医务人员的使用偏好和访问习惯,改进服务内容、形式,实现新时期医院图书馆服务升级,推动医院图书馆服务创新。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知识获取途径更加快捷便利,疫情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医院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故发展转型是新时期医院图书馆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各医院图书馆在规模、管理体系、发展模式上差异较大,笔者认为医院图书馆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可从战略规划、行业标准、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创新服务等角度深入,提升医院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能力,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转型。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