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实证调查研究
——以预防校园网络诈骗为视角

2023-01-02陈柏均邱毓沛郎红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个人信息诈骗

陈 杰,陈柏均,邱毓沛,黄 倩,郎红艳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1 大学生个人信息特点及常见泄露方式

1.1 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特点

1.1.1 大学生个人信息具有易取得性

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留下了很多网络痕迹,不法分子可以根据这些网络痕迹很容易地获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1.1.2 大学生个人信息具有群体性

大学生是一个以学校为单位的群体,由学校负责采集信息的情况赋予了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群体性。学校常将收集的信息都归到一个IP中,只要想找一个信息,所有信息都可被查询。因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具有群体性。

1.1.3 大学生个人信息具有多样性

1.2 大学生个人信息常见泄露方式

1.2.1 连接免费WIFI,扫描不明二维码

不法分子通常会通过架设一个与公共WiFi热点同名的WiFi网络,然后通过分析软件,窃取这些接入虚假WiFi热点用户的资料,获取个人信息。

1.2.2 未定期更新银行、网络账号与个人信息

对于大学生而言,常不更新银行和网络账号密码,而长期使用同一密码会使不法分子更容易侵入系统,获取个人信息,使得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

1.2.3 安装app时,不关注隐私政策

在安装app时,每个app都会附有一份隐私政策,在这份隐私政策中包含了很多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行为,运营商或者平台可清楚地掌握使用者的个人信息。

1.2.4 未处理含有身份信息的快递包裹

[50] Phnom Penh, Joint Statement of the 4th ASEAN-U.S. Leaders’ Meeting, The white House, November 20, 2012,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2012/11/20/joint-statement-4th-asean-us-leaders-meeting.

网购拿到快递后,未处理含有身份信息的快递包裹单使得个人信息极易泄漏,他人可轻易得到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2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个人信息严重保管不当

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诈骗类型的了解过于片面且自身防范意识薄弱,易受不良诱惑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但是在利益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存在暴露个人信息而不自知的情况。

2.2 高校防范宣传效果不佳

当下高校宣传方式传统,对于网络诈骗的宣传在社交媒体的运用上也很局限,其宣传多在学校官方平台上发文转载,宣传形式单调,题材滞后,从而导致高校防范宣传效果不佳。

2.3 合作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不足

校企合作成为常态,而企业常会要求学生填写相关问卷、登记表等资料,少量成本便可轻松收集大量个人信息,在极大的利益诱惑下完全可能将其汇总出卖从中牟取暴利。

2.4 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不强

我国针对网络方面的法律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推广不足,大学生并不了解,受骗者仍在多数。且我国目前对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链并未根治。

3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于个人信息含义和相关内容的了解流于表面,对泄露风险并不了解,防诈骗意识薄弱。大多数大学生在校园中主要的活动轨迹趋于两点一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说封闭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和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3.2 政府未建立相关预防机制

我国政府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政府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人”属性。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保护,但是相关政府部门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力有不逮,政府对个人信息泄露仍未建立预防和解决的相关机制,使得当相关事故发生后,各个部门与机构间无法联合行动,不能及时处理,产生巨大隐患。

3.3 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大、成本高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等媒体平台时,其个人信息大多流通于虚拟网络中,相关部门对这一巨大的虚拟网络实行监管的难度系数大,收效甚微。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诈骗分子诈骗所得金额通常较少,难以达到立案标准,且诈骗分子多为团伙作案,在网络中所使用的多为假冒伪造的注册信息,其团伙的核心人物大多隐匿境外难以抓捕,需要耗费大量的警力与财力。

4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建议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提升自身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对需要采集的信息的处理者做好相关部署,从源头控制个人信息的泄露。

4.1 政府应多方统筹规划

(1)政府可加强与校合作,派专人到高校宣讲。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地,在高校中让大学生直接了解追回诈骗赃款的困难程度,能提升大学生的防诈骗意识。

(2)形成个人信息保护垂直部门,明确工商、工信、网信办、公安等政府部门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及时出台一套政府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能的制度规范,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3)加快个人信息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统筹规划,协同各方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协同发力。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强相关立法,以期更长久地对个人信息进行规范保护。

4.2 强化企业自身信息保护义务

(1)企业应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产品和服务。企业利用消费者信息能实现大数据精准投放,有效减少自身广告费用,但在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利用中应尽到提前提醒义务,要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收集使用规则,说明信息的保存机制和去向。

(2)企业应设立内部自律机制建设,聘请专家维护个人信息。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对个人信息的连续多次攻击,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数据模型,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信息遭受攻击的次数与可能性。

(3)企业在个人信息泄露后应及时告知,既要向消费者告知,又要向监管部门报告,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危害扩大。同时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还需提供退出机制,使大学生能自主选择退出与否,避免造成的更大损失。

4.3 学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和调控

学校作为领导和管理在校大学生的直接部门,应当增强对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培养,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调控。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可有机利用“辅导员”制度、“班级导师”制度在学生例会和班级会议中强调个人信息在网络诈骗的重要性。同时“线上线下”双轨道运行,用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精美的版面样式进行宣传。还可将典型案例专门宣讲,聘请个人信息保护专家开设个人信息安全选修课来加强校园个人信息保护风气,防止网络诈骗。

(2)明确学生信息采集的规范。学校开展行政工作不可避免地需要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可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学校应对采集信息的方式和保留时限明确规定,设立专门信息采集部门,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和考核,避免因学校失误造成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

(3)校保卫处若接到学生受骗电话,应立即协助学生进行紧急止付和报警,做好案情信息记录后交警察处理。收集到学生受骗资料,需及时向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主管部门通报,由所在学院学生主管部门及时介入,关注受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做好安抚工作。

4.4 学生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校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日益增多,作为学生自身也有无法逃避的原因。因此大学生自身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增强自身信息的保护意识。应当了解自己有哪些个人信息权利,平时注意一些个人信息可能泄露的场景,提高警惕。如果知晓自己个人信息泄露后,应保留证据,积极维权。

(2)自身不断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分享给好友同学,有同时也需要配合学校宣传相关工作,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宣传推广,共同营造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风气。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