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的海派文化推广策略研究

2022-12-31吴春茂黄沛瑶

关键词:海派上海策略

吴春茂 黄沛瑶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010年,上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2022年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纵观世界主要“设计之都”建设,均有特色鲜明的主体性文化特征。本文将探索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海派文化传播的可行路径与执行策略,以达到海派文化传播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协同共生之目的。

一、上海设计之都建设

2010年以来,上海以推动“设计之都”建设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为宗旨,组织和联合相关单位,通过展示推广、国际交流、区域合作和产教融合[1]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设计活动。尽管上海过去十年间在各领域全面推进了“设计之都”建设,但新的时代背景对上海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高原”更要“高峰”,即进一步夯实上海设计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促使其在全球设计中有响亮的声音;二是要“对标”更要“建标”,即加快上海设计标准出台,推动上海设计走向世界;三是要“码头”更要“源头”,即加快出台设计专项政策,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创新土壤、培育新生力量、挖掘创意源泉,使上海成为创新设计的策源地。在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世界“设计之都”经验传播海派文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海派文化的源流与定义

“海派”一词肇始于绘画与戏曲,此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等领域,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积而久之便有了“海派文化”概念。它是以我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为基础,在融合开埠后传入上海的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极具上海特色的地方文化。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既尊重多元个性,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又是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随和、成熟的商业文化。有别于中国其他文化,海派文化具有开放包容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海派文化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划分为酝酿时期、生成时期、兴盛时期、转折时期、更新时期、新海派时期等。每个时期的海派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标识度,具体体现在:

1843年以前是海派文化的酝酿时期。酝酿时期的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东缘,在其漫长的文化积累时期,秉承了吴越文化精髓,形成了多样兼容、敏感、合时宜、讲实效、重创新的文化特性。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亲水性特征,是一种动态文化,它所具备的兼容并蓄、敢于革新、勇于进取的性格正是其精神表征。

1843—1898年是海派文化的生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上海语言、习俗等文化载体因而呈现出多元化、异质性特色。该时期在西方文化浸润下海派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发生转变,基本核心是开新蜕旧、博采众长、突破陈规。

1898—1949年海派文化处于兴盛时期。租界文化使得西方文化迅速输入上海。因开放程度较高,上海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商业性(远东地区最活跃的工商金融中心)、文化性(新文化传播中心)和时尚性(旗袍样式变得精致)是该时期海派文化的显著特征。

1949—1978年是海派文化的转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单位北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文化中心的地位。海派文化更加扎根于市民大众,贴近上海人日常生活,呈现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特征。

1978—2010年是海派文化的更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以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服务国家战略。海派文化逐渐独立于江南水乡文化,进入新的多元性繁荣发展阶段,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在新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2010年至今是新海派时期。海派文化与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与西方优秀文化交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向成熟。该时期“新海派”文化核心思想即是复兴精神,它的原动力来自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再出发,具备纳而出、精而度、守而治、优而卓、容而异等文化特质。

2000年以来,许多学者对海派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与界定(见表1)。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海派文化的定义和源流作了文献梳理与总结,将海派文化定义为在吴越文化基础上,吸收欧美外来文化所形成的经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积淀。在其影响下的海派设计具有优雅精致、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等特点。

表1 海派文化定义文献整理

通过整理海派文化源流,不时回望海派文化的历史,是为完善和丰富海派文化记忆,感受海派文化魅力,欣赏海派生活风尚绚丽,体会海派文化精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海派文化标识度,让海派文化的传承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设计之都”之路建设。

三、可行路径与推广策略

如今,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已经认证了30多座“设计之都”城市。运用文献研究方法,5名研究者参与相关文献研究,进一步筛选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7个“设计之都”(蒙特利尔、首尔、布宜诺斯艾利斯、柏林、底特律、名古屋、圣埃蒂安)和1个典型城市(布里斯班);然后,研究者对其展开深度调研分析,侧重点包括每座“设计之都”的文化主张、主题活动、活动描述,并对每个活动给出相对客观的活动评价;最后,基于前期研究,研究者进一步提取凝练出每座城市对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海派文化传播有借鉴意义的设计策略路径,包括政府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定位、城市联动协同创新、激发市民创新意识、在地性文化设计引导、设计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基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背景,结合国外“设计之都”文化传播经验,综合海派文化研究专家访谈[10]33-38,以及海派文化的源流与定义,本文提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的海派文化推广策略(图1),主要包括海派文化展示交流策略、海派文化区域引领策略、海派文化国际交流策略、海派文化产教融合策略、海派文化产业振兴策略、海派文化城市设计策略。

图1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的海派文化推广策略研究图谱

(一)海派文化展示交流策略

该策略以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已举办的典型活动为基础,助力海派文化传播。具体策略如下:(1)从国际视角出发,营造创意氛围,为海派文化造势。在城市品牌推介、时尚符号引领、人才体系建设等行业细分领域中,分别甄选出典型的“海派新势力”,定期推出可以代表“上海设计”高端品质的展示交流活动。(2)从国内视角出发,构建传播生态,将海派文化可视化。通过完善上海“设计之都”门户网站,借助新媒体平台分享上海“设计之都”的相关视频,以丰富海派文化的传播路径。(3)从市民视角出发,打造创意社区,使海派文化服务民生。疫情之后,各种改变和重构正在悄然进行,传统空间的功能和价值逐渐被打破,人们需要更接近大众、更易于变化、更安全健康、更具参与感的“新物理空间”。例如,通过开发创意设计共创社区,以建立相对合理的专家市民评审机制,让群众参与到“设计之都”建设与海派文化传播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商圈、街区、公共空间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建设项目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海派文化区域引领策略

该策略认为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创意策源地,上海需持续推进长三角在“科创”与“文创”领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设计产业跨区域合作,深化上海“设计之都”及国际创意人才高地的建设。具体有以下三条执行路径:(1)海派文化发挥“头雁效应”,推动长三角文化创新性建设,以“高质量文化发展、高品质文化生活、高水平文化供给、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以“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率先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探索适合长三角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例如,在“海派文化”领域,以高精尖科技为支撑,凸显“上海智造”,并且打造贴近百姓的“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海派文化精品力作,形成海派文化“科创+文创”的强大引擎。(2)海派文化孵化“蜂巢效应”,助推长三角产业跨区域合作,上海与周边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六大城市经济体)构筑协同共创、互补共生的都市文化圈。(3)海派文化带动“侧翼功能”,引领长三角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由沪牵头,苏、浙、皖积极响应,共同打造长三角设计教育年度峰会,构建教研、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资源联合共享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组建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开展海派文化相关比赛,创办海派文化相关主题学术期刊,区域协同推广海派文化。

(三)海派文化国际交流策略

该策略基于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宗旨,即倡导把创意与文化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并建立全球网络。具体包括:(1)一带一路,再发挥海派特性。上海是“一带一路”现代人文交流基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上海应突出其城市精神的重要特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上海着力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层次、多渠道互联互通,全面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比如建立“上海—万隆”(万隆于2015年被列入“创意城市设计之都”)中国印尼设计交流中心等海外市场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其作为上海“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国际化交流的窗口,连接国内的产业需求、对接国际资源,为上海在创意设计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开辟崭新模式。(2)人才网络,再赋能海派创意。上海需不断改进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一套紧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海派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移动互联时代制约海派文化传播的人才瓶颈。建立独特且强大的国际创新人才教育体系,选拔并支持新锐设计师,实现全球性的创意人才网络,使人才网络互通互联,共享与国际接轨的资源,从而赋能海派文化国际交流。

(四)海派文化产教融合策略

该策略认为上海需充分体现创意城市的本质,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延揽和保障,构建具有海派特色的人才吸引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出适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特性的设计产业发展策略,以及对经济社会民生发展贡献度的测算和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估,实现政府、市民、产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多方面良好联动,提升上海创意产业能级。具体有两条执行路径:(1)校企协同,再生海派新文化。将海派产业先进技术融入学校教学中,海派产业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海派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与教育过程。可依托科技园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举办各种设计竞赛。大赛既要注重设计创意又要注重与营销实效结合,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创、共赢。执行层面上,鼓励科技园区、标杆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类设计竞赛,并强调三结合:一是海派文化创意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海派创意设计作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三是学生创意技能水平与海派产业界需求相结合。校企协同再生更切实可行的、更彰显人文关怀的、更富有创新活力的、更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海派文化。(2)吸纳新锐,培养海派新生力量。通过开展各类主题下的海派文化国际展览、海派设计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吸纳与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意设计产业人才,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和评价平台,使上海成为各类型、各层次设计人才追求卓越、传播创意的理想舞台。

(五)海派文化产业振兴策略

该策略立足后疫情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需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疫情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2年,上海的线上化程度再创新高,这要求海派产业供给必须根据新时代需求加速技术应用,以提高整体的适配性,并满足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有以下三条可行路径:(1)构建数字之城,孵化海派新创意。分上中下游采用不同策略:上游借助政府层面的引导作用强化资源掌控与整合能力,提升创意产业能级,加快与利益相关者的深度捆绑,构建满足海派创意研究、设计、工程、市场的线上线下资源和上游供应链。中游构建上海“设计之都”专家咨询团,提供专业问诊服务、财政扶持与技术支持,从而孵化小微企业,推动设计驱动型品牌的构建,以及中小企业的设计化、数字化、创新化转型。下游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增强社会各界对上海社区的认知与沟通,利用新媒体等渠道更多地、更有效地接触社区居民,在与社区居民的交互反馈中不断优化产品供给和服务内容。(2)构建时尚之城,打造海派新符号。立足后疫情时代,上海需努力转型、升级时尚产业,促进海派时尚、海派文化创意设计、海派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与“海派文化+”引导多向协同,共塑海派时尚新符号。通过设计赋能,加快实现由“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再向“海派品牌”的理念转变,孵化出更多彰显海派文化的影响更广、品质更优、认同更强的品牌。(3)构建文旅之城,迈出海派转型新步伐。一是要打通文旅资源,构建符合后疫情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平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二是要利用新形势、新技术,强调城市微游的概念,推出更多城市行走产品;三是要挖掘海派文化新内涵,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特别是要深入了解被海派文化浸润的“Z世代”等新型消费群体;四是要利用设计赋能文化旅游线路,通过对海派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梳理、挖掘与创新,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猎奇性的文旅线路和产品,提升区域旅游文化内涵,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感受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魅力,以开放融合促进海派文旅产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六)海派文化城市设计策略

该策略强调海派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从城市战略的高度出发,将上海海派文化本身作为一个包容性设计作品,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构建海派文化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新面貌。具体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治理,服务海派民生安全。充分发挥上海地域优势,以“开放、活力、温度”为主题,构建以互联网、大数据和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具有智能及包容性的海派城市设施体系(如社区医疗体系、社区智能包裹体系等),和宜人且可持续的海派城市共享设施体系(如社区健身设施体系、社区智能垃圾分类体系)。(2)跨界包容,构建上海舒适生活。空间环境设计、视觉符号设计、共享家具设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共同赋能海派城市的舒适生活,使上海逐步成为一个多级有序、高效智能、通畅便利的国际创意大都会。(3)全时健康,提高海派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集中解决疫情下暴露的城市短板问题,重塑上海城市的功能可持续、过程可持续、系统可持续,利用设计赋能城市社区服务平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可优先考虑居民低碳的生活方式,打造低碳可持续的海派“设计之都”,鼓励全时健康的社区服务。

四、结语

本文结合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背景、海派文化源流与定义、国外“设计之都”建设经验及专家访谈,提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推广海派文化的可行路径与执行策略,其中推广策略包括海派文化展示交流策略、海派文化区域引领策略、海派文化国际交流策略、海派文化产教融合策略、海派文化产业振兴策略、海派文化城市设计策略。未来基于本研究,相关部门可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执行海派文化推广过程中的各项策略。通过具体实践优化建设策略,助力上海“设计之都”的内涵建设与国际引领,能够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上海建成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以及海派文化“走出去”战略助力赋能。

猜你喜欢

海派上海策略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