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产性保护的香云纱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2022-12-31

关键词:生产性技艺

陈 巍

樵山听云(佛山市南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莨纱绸,是用薯莨汁及河泥对丝织物进行整理后得到的面料,由于处理后的丝织物表面覆盖有一层胶质,该面料具有耐汗防水、坚韧牢固的特性。香云纱是广东地区独有的丝绸面料,蕴含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基因。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传统面料,以再设计激活其文化和经济价值,通过生产性保护将其引入当代生活,对香云纱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香云纱的技艺特性、艺术特点等进行分析,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对香云纱当代设计转化思路进行探讨。

一、香云纱及其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

生产性保护在我国非遗保护中并非新的概念,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参见https://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这为生产性保护的提出构建了合法前提。2012年文化部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念,在印发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参见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202/t20120214_765156.htm同时,文件中提出,生产性保护必须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明确指出核心技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生产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生产性保护旨在在保持非遗核心文化特质的同时,通过各类有效的商业手段将非遗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流通的产品,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发非遗本身的活力,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我们看到,生产性保护的适用范围首先是存在物质生产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其根本是保持技艺的核心要素及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将非遗与当代社会经济相关联的良性循环机制。

香云纱染整技艺起源于渔民应用在鱼网及船帆上的防腐技艺,而后逐渐扩大到服用丝绸上[1],其有别于顾绣、缂丝等成本高昂、艺术价值高于实用价值的生产性非遗项目,是一种拥有较高实用性和较广泛市场基础的传统技艺。香云纱制作工艺的核心是使用薯莨汁液与河泥通过复杂工艺处理丝绸后,使其具有抗静电、抗菌、抗氧化和防紫外线的性能。经薯莨染色的布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张心泰《粤游小识》中记载,薯莨“近年又以此草染酱色,织为衣裤著之,闻綷縩声。广人无论牙郎马走黄童白叟,无不著之,取其轻便”[2],显示出这类轻薄的面料在潮湿炎热的岭南地区备受欢迎。此外同治十年《番禺县志》记载:“薯莨,市桥始用以染绸,近又多用捻子树播胶充染以为当暑常服。”[3]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明确地提到:“香云纱为丝织物,经纬全用生丝者,为生香云纱,全用熟丝者,为熟香云纱,亦有经生纬熟者,皆为夏时衣料。”[4]由此可知,香云纱至迟在清末已是男女老少常用的夏季服装面料。现代研究表明,对比精练绸,香云纱具有更为优良的吸湿性,拒水性非常明显,且耐磨性显著增强[5],证实了香云纱轻薄耐磨、快干抗菌的特质。因而,以香云纱生产适宜夏季穿着的服饰至今仍有实用意义,这是开展香云纱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基础。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广东丝业的兴盛,香云纱的生产也达到鼎盛,南海、中山、顺德等地有晒茛场500余个,工人10 000余人,日产香云纱4 000多米,所制香云纱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6],其售价则相当于当时棉布价格的3倍[7]。可见,香云纱在手工业时代已是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其需求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且生产过程有着严密的分工和完整的流程,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下批量生产的需求,使得以市场为驱动的生产性保护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开展生产性保护,不仅能保持香云纱生产的可持续性,更是弥合传统与当代裂缝的有效途径。对设计师而言,通过创新设计推动香云纱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实施香云纱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生产性保护下的香云纱创新设计策略

(一)技艺核心的保持

技艺,是香云纱得以存在的根本。香云纱染整工艺流程包括浸莨水、晾晒、封茛水、煮练、卷绸、过泥、洗涤、晒干、整装等10多道工序,总耗时约需15天。用于染整的丝绸需先置于高浓度的薯莨水中浸泡,为使浸泡均匀还需不断翻动丝绸。随后继续在丝绸上淋洒薯莨液,及用薯莨液浸泡丝绸,并在45~50℃的薯莨水中煮练绸匹2次。而后,用灰黑色的河泥薄敷于丝绸表面,通过让薯茛中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将绸面染成黑、褐色(图1、图2),这一过程称为过泥,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核心步骤。最后将洗涤后的绸匹平铺在草地上,经晾晒、软化后,即可得到成品香云纱[8],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三洗九蒸十八晒”。这套复杂的流程源于技工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改良,凝结着群众的劳动智慧,是岭南农耕文化的缩影,因而,对该核心技艺的保持是香云纱生产性保护的关键。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一项技艺的出现与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香云纱技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态也将随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强调保持手工技艺,并非排斥新工具的使用和技艺的更新。在生产性保护中,对方法、工具进行适当的革新并非是对技艺完整性的破坏,而是对工艺的改良,使其能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图1 香云纱的深色绸面图2 千玺龙凤纹香云纱

近年来,利用现代科学对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作用机制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对技艺提出了新的改良方法。例如通过拔染印花工艺,将一种能承受高温的微晶蜡作为防染剂涂在丝绸图案上,经过染整后再将其去除,可得到图案颜色鲜亮的香云纱,从而拓展香云纱的花色品种。[9]又如通过接种强铁还原能力的希瓦氏菌S12改良不合格河泥的染色性能,为破解当下合格香云纱染整用泥资源缺陷的困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0]。

(二)文化价值的延展

香云纱既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创新设计中,除了保持香云纱原本的内涵外,还可与中国传统文化广泛结合,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例如,纹样上可使用龙凤(图2)、莲花、卷草等古典纹样。版型上可将西方版型和香云纱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东方文化美感的实用型服装。还有学者提出了“非遗+非遗”概念,创造了“香云纱+潮绣”“香云纱+苗绣+蜡染”“香云纱+广绣”等系列服饰,融合了多种传统技艺。

此外,还使用手绣、钉珠、印花等工艺,使香云纱与国学文化、茶文化、禅文化相融合[11]。笔者在实践中,以香云纱面料为基底,以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女书”纹样的香云纱服饰(图3),将两种非遗融合,以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3 “女书”香云纱阔腿裤

(三)市场导向的设计

生产性保护的特征之一是对非遗项目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一方面,传统技艺类非遗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存在,因而对此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应将其面向当代生活,与日常的需求深度关联,这也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观念。[12]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技艺型的非遗项目,如漆器、陶瓷、编织等,最终都需要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13],因而香云纱的价值亦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香云纱技艺传承的可持续性。

曾有学者对于商业的介入表示警惕,认为生产性保护与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存在矛盾,过度商业化可能会破坏非遗项目的本质特征,消融项目的内在价值。“大量产品的出现不仅不能保护某种技艺,甚至会伤害乃至消解这种技艺”[14]。的确,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有可能瓦解传统技艺,使手工艺品变成纯然工业化的商品,丧失其原本的文化价值。但如前文所述,香云纱原本即是一种批量生产的商品,商品属性天然存在于香云纱的文化内涵中,因此在进行创新设计时,可在把握核心技艺的同时,对香云纱的商品属性进行深度挖掘,发展符合时下市场潮流的产品。

香云纱一面呈深咖啡色或黑色,一面呈土黄色或棕色,黑色一面色深而光亮,棕色一面黄中带赤。在中国传统色彩谱系中,黑色为五正色之一,黄色为五间色之一,以此“黑”“黄”构建起的色彩体系是香云纱的鲜明标志。秉持着传承香云纱文化内核的理念,笔者曾尝试以黑色香云纱为材,结合中式衣襟样式,并以小文字作为图案,设计一款中式风格的香云纱外套。为沉着典雅的色彩及光亮的质感搭配冷静简洁的设计,而文字图案则为纯净的色彩增添了丰富的肌理,使外套更具时尚感。同样的设计也用于下装或内搭中,整体套装以香云纱经典的棕色为主题,通过深浅区分层次,凸显香云纱的形式特色(图4)。

图4 小文字香云纱外套、裤裙、儿童西装图5 龟裂纹香云纱外套

此外,据调查显示,当下消费者在购买香云纱产品时,希望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满足与利益,期望透过香云纱获得亲近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15]。在经过长期摩擦后,香云纱会因表面涂层剥落而在表面形成龟裂纹肌理[16]。笔者以此为灵感,以自然的龟裂纹装饰黑色香云纱,进一步强化香云纱与自然、健康、手工等概念的联系,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情感追求,同时在形式上打破黑色的沉闷,提升服装的整体观感(图5)。

然而,由于香云纱原始色彩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消费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17]。调查显示,年轻消费者认为香云纱最主要的缺点是价格昂贵、款式陈旧、色彩暗淡[18]。尽管在现代工艺的辅助下,香云纱的色彩已经实现多元化,但目前尚未摆脱消费人群单一的困境。为推出符合年轻群体消费习惯的产品,设计师们作了不少尝试:将香云纱与蕾丝、真丝绡等面料进行混合,引入流行廓型,引入数码印花、镭射等现代工艺,通过先印花再晒莨的“花莨”工艺增添色彩的变化……笔者在实践中采取在款式上革新的方式,推出阔腿裤、西装外套、吊带等适合年轻人的款式,部分作品中融合中华传统的大袖、对襟直领设计,以当代方式诠释中华经典,让非遗文化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图6~图8)。图9~图12为受市场欢迎的既经典又创新的香云纱面料。

图6 香云纱内搭、外套、提花童装

图7 “城市·木兰”香云纱服装及围巾图8 红香云纱男装及童装外套图9 手工四经绞织花罗图10 香云纱扎染图11 千玺龙凤纹手工四经绞织花罗图12 朱雀龟甲纹香云纱

在价格方面,由于手工制作的成本难以压缩,许多设计师采取压缩香云纱使用面积的方式降低价格,常见于手包、手机壳、小型家私、装饰品等小型文创产品上。

(四)品牌化的思维

品牌是现代化市场运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品牌通过自身所拥有的信任、内涵、价值观无形资产,为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生命力,赋能企业发展,同时也能转化为代表香云纱乃至中国丝绸的文化符号,为香云纱的弘扬和传承提供更多动力。品牌往往是一条产业链的缩影,一个成熟的品牌背后必有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塑造香云纱品牌的过程,必定既带来产业链上游,即香云纱技艺的稳定生产,又推动物流、设计、营销等下游的发展,使生产性保护得到全方位的激活。因此,品牌化运营在香云纱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香云纱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番波折。经历过20世纪20-30年代的黄金期后,进入40年代,售价低廉的人造丝逐渐代替桑蚕丝成为欧美各国的主要用丝,广东丝绸业受到严重打击。至1949年,多数晒莨厂已濒临破产,佛山市内仅剩的50家丝织晒莨厂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19]这一阶段,较为有名的香云纱品牌有“玉阶”、“柳叶”、“三洋”及“良心”等。解放后,部分店铺通过公私合营形成“珠江”牌。1950-1968年,共生产莨纱绸1 837.7万米。1981年,广东省纺织品公司组建了顺德县新民晒莨厂,总面积为10 500平方米,有3个晒场、100多名职工。据统计,1988年该厂共生产莨纱绸47万米,全部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创汇150万美元,但在1995年后其年产量急剧下降,1999年只生产了不足5 000米[20],香云纱品牌逐渐淡出市场。

直到2001年,香云纱才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设计师梁子推出的“天意莨绸”品牌香云纱时装,初次亮相北京的国际时装周便名声大振,之后,该品牌陆续在巴黎、伦敦、新加坡等地国际时装周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香云纱服装品牌的先锋。当下,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尝试香云纱服饰的设计和生产,围绕品牌定位、产品策划设计、营销等环节对香云纱进行品牌化运作。但由于香云纱较高的生产成本,目前大部分品牌定位高端、价位高昂,与大众生活尚有一段距离。如何让香云纱成为大众能接受的消费品,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在互联网媒介不断普及的今天,针对不同客户群、不同需求等开展多元化的品牌营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使香云纱品牌获得更多大众认可,提高香云纱的商业价值,亦是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三、结语

生产性保护着眼于通过商业模式将存在物质生产的非遗引入市场,以市场驱动非遗自我造血。因而,对香云纱开展生产性保护应对市场进行多方考量,从设计角度来讲,应积极引入多种创新方式,在廓型、面料、工艺、图案、产品类型等方面寻求更多元的变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市场需求。同时,形成响亮的服装品牌,更有助于香云纱全产业链的完善升级,是生产性保护实践的必由之路。但也要注意到,传承传统技艺的核心是生产性保护的根本原则,过薯莨、过乌、晒莨等核心工序是香云纱特性得以形成的关键,是我们应保持的核心技艺。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技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发生改变,因此适度的工艺改良可使香云纱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猜你喜欢

生产性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设计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