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文学阅读” 尝试“创意表达”
——五上《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及评析

2022-12-31执教周晓霞评析滕衍平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梁晓声课件小说

执教|周晓霞 评析|滕衍平

一、整体感知:聚焦梁晓声的“这一个”

师:(出示单元导读页和课文目录)同学们,这是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仔细看,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主要内容都是写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师:是的,古往今来,这世上的爸爸妈妈都会把爱无私地给自己的儿女。我们的爸爸妈妈同样如此。爱是伟大的,甚至是相通的。但是每一位爸爸、妈妈和我们的故事又是不同的、独特的。看到这样的内容,闭上眼睛,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生说)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18 课(板书课题)。这是作家梁晓声写的一篇表现母爱的小说。

【评析:单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进行关照。教学伊始,周老师引导学生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而确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感受父母之爱的独特表达,将本文的学习嵌入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同时,确立了这样的大概念:父母之爱是伟大的,是相通的;而每一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故事又是独特的、不同的。故此,引入本文的学习,定位在梁晓声独特的“这一个”上,进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联系比较:体会小说叙事的“波折感”

师:生活中,同学们都有过买书的经历吧?这对于我们来说几乎算不上个事儿。课文《慈母情深》写的也是要妈妈给“我”买书的事。文中的“我”想买书,结果也得到了书。如果这个故事直接写“我”特别想得到一本书,最终得到了这本书,你感觉如何?

生:那就太平淡无奇了。

师:是呀!可见故事最重要的是——情节(经过)。(指名简要概述经过)

师:作者想得到书,想得——

生:失魂落魄。

师: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

生:就是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像是丢了魂儿似的。

师:情绪低落到了极致,(板书:↘)此刻他心中——

生: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得到《青年近卫军》。

师:思来想去,终于有了办法——(板书:↗)

生:找母亲要钱。

师:可要到了钱,却——

生:心中十分愧疚。

师:最后决定——

生:用钱去为母亲买了罐头。

师:真是出人意料。故事如果至此结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正如之前的同学所说,足见作者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的孩子。是谁让故事的结局有了改变?

生:母亲。母亲一番数落,还再次凑钱为作者买了书。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失魂落魄↗找母亲要钱↘心中愧疚↗买了一瓶罐头↘母亲数落↗得到书)

师:看,这经过——

生:一波三折。

师:对,好的故事就有这样曲折的情节。我们正是要在这一波三折中感受什么?

生:感受情节的起伏,引人入胜。

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师:何以见得?

生:作者开始心中只是想着得到书。

师:想得——

生:失魂落魄。

师:结合课文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生:他心中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想得到那本《青年近卫军》,就像丢了魂、没了魄似的。

师:为一本书,为一个人,为一件事……而不再关注其他任何事物,甚至自己的魂魄都不在了,就叫——

生:失魂落魄。

师:当时的作者心中只有书,暂且搁下了生活中的一切,后来又如何了呢?

生:他得到钱,却没有去买书。此时他的心中有了母亲,把书暂且搁下了。

师:你真是读到作者心里去了。其实作者还有一个人生的重要变化。(课件演示梁晓声简介,指名学生读)

师:梁晓声由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这是人生的重要变化。故事中变化最大的那个人就是故事的主角。一个人成长变化的过程中,常常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关键的人物,引发了关键的事件。在这个故事中,引发作者情感如此起落变化、人生成长变化的关键人物是谁?(母亲)关键事件是什么?(找母亲要钱买书)

【评析:本文是一篇小说。准确地说,是梁晓声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是小说,就既有生活的影子,也有情节的设计。这里,周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买书经历,与文中“我”的买书经历比较,进而使学生发现了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为何小说的情节要如此呢?其作用是:情节的波折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情节的波折能够表现“我”情感的变化,情节的波折能够突出母亲对“我”的深爱之情。这是小说的特点,也是阅读小说要关注的维度。】

三、场景聚焦:实践阅读表达的“巧融合”

师:课文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找母亲”“要钱”这两个重要的场景,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找母亲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19自然段——“找母亲”的过程。

(生读)

师:作者初次来到母亲挣钱的那个地方找母亲的结果是什么?用“﹏﹏”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师:为什么明知母亲在这里,作者却“发现不了”?

生: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差了。

师:差到什么程度?

(课件出示:A.这个地方——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因为母亲被这低矮的空间压抑得抬不起头来。

生:因为这里太低矮,太难找人。

(课件出示:B.这个地方——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因为这厂房潮湿颓败得——人们只顾低头干活。

(课件出示:C.这个地方——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因为有七八十个忙碌的女人,几乎分不清谁是谁。

(课件出示:D.这个地方——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本来就昏暗,再加上那灯泡的光,根本看不清灯泡下方的人。

(课件出示:E.这个地方——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因为母亲是被这蒸笼一样的空间淹没了。

(课件出示:F.这个地方——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明明就在这里,(片段背景出现空心字体“母亲”)可作者为什么就是发现不了母亲?

生:因为母亲是被这震耳欲聋的噪声淹没了……

师:作者描写的这一切叫什么描写?(环境描写)请一位同学将整个片段读一遍。(生读)

师:我们的耳边反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词语?

生:“七八十”(红色标注)。

师:在这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里,不断地出现这样的“七八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压抑。

生:难受。

师:难怪“我”——

生(齐):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师: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就是被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给——

生:吞没了。

师:是的,母亲就在那里,“我”却找不到“我”的母亲。

(出示:《淹没……》)

母亲,

我的母亲,

您在哪里?

您被淹没在这低矮的空间里。

母亲,

我的母亲,

您在哪里?

您被淹没在……

师:你能根据课文,仿写下去吗?朗读小诗。(配乐)

生:您被淹没在这潮湿颓废的厂房里。

生:您被淹没在这震耳欲聋的噪音里。

……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作者心里说——(出示句式:母亲,我知道了……)

生:母亲,我知道了,您的工作环境是如此恶劣。

生:母亲,我知道了,原来您挣钱是多么地不容易。

【评析:小说,环境描写极其重要。而阅读小说,学生更容易被情节吸引。这里,周老师巧妙地以情节为线索,以问题做引擎:母亲明明就在这里,“我”却找不到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这一任务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环境描写中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环境描写的特点,感知到环境描写的作用。至此,学生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理解上。接下来,由知转行,周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创意表达:续写小诗《淹没……》。诗歌的创作与诵读,让学生沉浸在课文营造的氛围之中,沉浸在浓郁的情感之中,沉浸在词句的揣摩运用之中。】

四、情境模拟:感受不一样的言与行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实在无法找到自己的母亲,幸好有人帮忙。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课文10~15 自然段的对话部分。

师(大声):你找谁?

生(声音不大):找我妈。

师(大声):你妈是谁?

(生平静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师:啊?

其他学生建议:声音太小了,听不见的。

师:我们再来一遍。

(生再读,声音大起来)

师:我终于来到了母亲的身边。(出示,生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师:你的声音为何这么低?

生:我觉得已经靠近妈妈了。

生:我想先试探一下。

师:你声音为何这么响?

生:怕妈妈听不见。

生:心里有点激动,想早点找到妈妈。

师:你为何两声的音量不一样?

生:第一声音量不大是试探一下,第二声放开声让妈妈听得真切一些。

师:每位同学的声高声低都有自己的理解。此刻,“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播放音乐,出示)

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师:听到儿子的呼唤,那人——

生:背直起来了。

师:应该是——

生:“我”的母亲。

师:听到儿子的呼唤,那人——

生:转过身来了。

师:应该是——

生:“我”的母亲。

师:看到母亲直起背,转过身来,“我”终于看到了——

生: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对视着母亲这样的一双眼睛,作者心里想——

(出示:母亲,我_________)

生:母亲,我今天才知道您是这样挣钱的。

生:母亲,我实在是太想要那本书了。

师:文章题目叫《慈母情深》,而作者在这里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找母亲”,描写母亲工作的环境,与主题相关吗?

生:相关。作者不来感受这样的环境,根本不知道母亲有多辛苦。

生:如果不是了解了母亲这样辛苦,他后面就不会为母亲买罐头了。

【评析: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见到母亲那一刻的场景?周老师没有就文本讲文本,而是从读入手,在引读中,让学生紧贴文本语言,融入文本场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短句表达的特点:这样写,可以让每一个动作定格,可以让每一幅画面永恒。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作者的匠心。此刻,在读中,文字与情感共振。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情感深处转向思维深处,进而发现课文的表达密码,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追寻。】

【总评】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规定内容。《慈母情深》节选自作家梁晓声中篇小说《母亲》,是一篇表现母爱情深的优秀文学作品。结合其所在单元,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单元。本文的教学,周老师准确地把握了2022 版课标的理念,有效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实践的特点。

1.文学阅读:以小说的方式读小说

本文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周老师先从单元整体入手,将本文的学习放置在“感受父母之爱”这个大的语文情境任务中,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慈母情深》,感受这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征。如何阅读小说类文学作品?周老师教学中突出了这一文体特征,让学生学习用小说的方式来阅读小说。比如在教学中,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绘制小说的情节图,进而体会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作用。再比如,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与普通的叙事类故事所不同的。这些教学内容,周老师意在引导学生体验文学阅读,“品味作品语言、欣赏(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2.创意表达:理解与表达的深度融合

读写结合是教学中的常有样态。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做到了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巧妙地融合。场景描写是本文作者的匠心所在,是学生需要关注和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周老师先以情境任务作引领(“母亲明明在那里,‘我’为什么看不到?”),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描写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阅读中,感受到作者通过多个维度描写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写出了“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场景时的感受。在阅读渐入佳境,情感愈加浓烈的时候,周老师安排学生以写诗的方式,表达此时的心情。小诗的创作,基于文本的情节,基于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的写有真情在,有依据在。再比如,看到母亲的一刹那,师生通过共同朗读,走进情境,学生在阅读品悟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

猜你喜欢

梁晓声课件小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什么是文化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