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2022-12-31顾文娟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电路

◇顾文娟(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

大单元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学单元作为教学单位,加强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健全的教学方案,结合单元的重难点内容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地整合在单元内所学的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可以将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进行清晰把握,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

一、结合不同学段,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仅提出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科学地调节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更具有层次化的特点。要从单元的角度入手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充分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应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使之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点,提高学科素养。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基本特征与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并且科学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物质科学”的内容时,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对常见物体的外部特点进行观察与描述,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常见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辨别,掌握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力。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可以对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进行测量和描述,能对运动进行描述,并对力的作用进行了解,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能量等。以上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以进行有机衔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目标相应地也会变得更加深入。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树立较强的整体意识,综合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并且保证整体目标大于各个分目标的和,实现对目标的有机统整,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划分教学任务,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教师要科学地分割与细化课堂教学任务,将其变成若干个小任务,进而让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融入学习中。教师要设计科学、真实的驱动任务,确保任务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真实问题的驱动作用,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学习与探究,进而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拆分以后的任务应有一定的复杂性,并要保证各个任务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使得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进行有机的连接。基于此,学生可以面临一定的挑战,增强学习动力,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在设计单元重构时,要将单元任务拆分成若干个驱动问题,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一一地解决,锻炼其探究能力。例如,在“水”的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水的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天天能够见到水,早就熟视无睹。在一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也了解了水的一些特点,而且很多关于水的课后问题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探讨与验证的,未能与现实生活有机地关联。所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借助于水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若干瓶与水具有类似物理性质的无色无味液体,让学生产生疑惑,增强其好奇心。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开始设定疑惑,在最后一节课给出谜底。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考虑并怀疑这些不明液体是不是水,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从而积极地、认真地收集证据,并且还需在现实生活中对证据进行观察,对水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基于问题的驱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其学习欲望,使其学习热情得到增强。

三、营造生活情境,加强课外拓展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课外拓展。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实现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很多科学现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十分丰富,思维也十分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其充分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解科学课程的重要价值,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得到全面增强。例如,在“植物”相关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巩固与复习所学知识,并且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科学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利用植物制作而成的,植物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植物的标本或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植物的根、茎、叶等不同构成部分。如,教师可携带黄瓜、西红柿或白菜等蔬菜走进教室,为学生进行展示。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这些植物接触较多,然而他们缺乏深刻了解,对其类型不够清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猜猜这些植物所属的类型,并且谈谈个人的想法。在讨论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取出大米、牛奶及面包等物品,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判断这些物品是否属于植物。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植物的特点,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不同的植物制作而成的进行探讨,从而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该单元的知识实现有机串联,激发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核心素养

在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大任务”,让他们认真地学习单元知识并加强实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完成了“电路”单元的教学以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我手中的家”这一项大任务:在课程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调查并且分析自己家中的每个照明电路,包括客厅的主灯有几个?是采用串联的方式还是并联的方式?卧室的照明灯有几个?是采用串联的方式还是并联的方式?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研究与探讨,经过研究后学生能够发现,家庭中大部分的照明电路往往都是采用并联的连接方式,过道或客厅的射灯或许会选用多个串联的方式连接。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串联与并联之间存在哪些差别?并且还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基于认真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学生掌握了串联以及并联的连接方式,并且对两种不同连接方式下灯泡的亮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大部分照明电路都会选用并联方式连接的原因,从而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绘制出自己家户型的平面图,并与组内的其他成员展开交流互动,对电路的情况进行介绍。在学习小组中可选出一位成员的家,基于此制作模型,并且借助于废旧的材料——瓦楞纸板制作模型。接下来,再前往材料区域选择电路元件,安装电路之后,再认真地检查家中的电路。如果发现存在故障,就要自主地制作电路检查器,进而准确、及时地找到故障并加以排除,以保证电路中每个照明灯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在模型制作完毕以后,全体同学共同展开研究探讨,彼此之间对小组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同时,也会对其他小组的作品提出相对更高的标准。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安装电路开关时,要全面地考量使用方法与过程便捷与否。然而,在实际安装作业中可能会存在考虑不全面的情况,因而会影响到使用时的便捷性。因此,他们就会提出整改与优化电路的方法和建议。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觉得有的小组的作品在电路连接方面存在着美观性不足的情况,对此,可以借助透明胶带等工具把导线理成直角固定,从而加强其美观性。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分析,而且在完成这项大任务中也可融入艺术与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基于此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采用单课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和灵活地运用单元教学模式,这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影响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各科课程之间的关联,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电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电路的保护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