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能力生长有痕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_了》教学设计

2022-12-31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第一小学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记事意图同桌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第一小学 李 娟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他______了”,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把一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结合本单元课文安排你会发现此次习作意在引导学生借鉴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这次习作对于写人记事的要求又一次提升,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人记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回顾教材关于写人记事习作的编排:三年级有“猜猜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安排了“小小动物园”“我的自画像”;五年级上有“漫画老师”等。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已具备了写人记事的基本能力。

而本次习作不仅要将写人与记事结合起来,还要尝试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这便是习作编排的螺旋上升之处。根据笔者长期一线的教学经验判断,学生习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写人记事往往空洞,缺少具体细节,不能很好地落实本次习作“从多个角度写人”的目标。

因此,我本次的习作教学设计遵循“指导——写作——指导修改——提升”的思路,向课文学写作,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有针对性地解决写人记事时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指导,提升习作品格,让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生长,获得习作生长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

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尝试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修改,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

【教学准备】

1.老师、家长用镜头记录了孩子在学校、家庭,课内、课外的“经典”瞬间(哭了、笑了、沮丧、失望等瞬间)。

2.老师精选典型瞬间,指导录制短视频“解说”事件(讲清楚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前精选的“经典”瞬间,说说他怎么啦,补充“他______了”。

【设计意图:这些“经典”瞬间,来自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鲜活的素材必然引起孩子们极大兴趣。他们认识故事的主人公,急切地想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便是这节习作课成功的开始。】

2.讲述“经典”瞬间背后的故事。

再出示短视频,讲述“经典”瞬间背后的故事。

【设计意图:“他____了”是一个开放型话题。这些“经典”瞬间的图片和解说短视频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选材的思路。】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课本习作要求,批注重点。

2.交流明确:

(1)围绕的人物是:“他”或者“她”。

(2)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教材提供的:他陶醉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

还可以写:他高兴了,他害怕了,他委屈了,他难堪了等。总之喜、怒、哀、惧、悔都可以。

(3)要把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写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尝试从多个角度写“他”当时的表现:语言、动作、心理……

示例中“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嘴里不停地说”“脸涨得通红”“痴痴地站在那里”等描写陶醉的样子,学习抓住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老师引导交流的方式,明确习作要求,让习作有的放矢。】

三、从课文中学写作

1.学生自主交流。

其实本单元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多精彩的示范,说说阅读过程中让你难忘的能够表现人物内心的描写。

2.老师引导学习。

例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古诗中的环境描写,为我们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勾勒出了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能从侧面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同学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加入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可以用来渲染当时的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比如:狂风暴雨终于过去了,天空一片明媚。雨后的树叶是那么绿,绿得清新,绿得可爱。地上低洼处所积的雨水经过一夜的沉淀也变得干净澄澈,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很是吸引人的目光。深深吸一口气,空气清新,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总给人一种明媚,仿佛阳光照耀在“心田”上空。

小作者用这段环境描写反映自己遭受打击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的心情。

例2:读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是啊,“南望”这一个动作让频频张望、翘首而盼、期盼王师收复失地的陆游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通过一连串动作把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方法,将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中,从而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依靠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适度地介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被自己忽略的经典,比如古诗中的细节刻画。适当给学生一些习作片段示例,以促进一些描写方法的落地,实现从读时感悟到写作时运用的目的。】

四、实施写作

回忆过往,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补充题目,完成习作。

(过程略)

【设计意图: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在明确习作要求后,学生自主构思,实施写作。这既是对前期指导的落地,也是后期指导、修改的基础。】

五、交流、修改习作

准备工作:老师阅读学生习作,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准备针对性指导学生修改。

1.交流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本次习作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从多个角度写“他”当时的表现。同学们都是从哪些角度刻画“他”的?请同学们选择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段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欣赏与鼓励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打造身边的小作家榜样。】

2.展示精选习作,集体修改。

【设计意图:为学生修改习作提供一个学习的范式,在集思广益修改习作的过程中体会本次习作的重点,突破难点。】

3.自主修改。

向课文学习,向身边同学的优秀习作学习,让自己的习作有更多打动人的精彩细节。

4.同桌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5.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修改,努力落实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把人物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的目标。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进一步提高写人记事的能力。】

六、工整誊抄,分享成果

1.将修改好的习作工整誊抄到作文本上,做到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2.通过多种渠道发表和分享,体会成功表达的快乐。

附学生习作修改示例:

他哭了

我的同桌是条汉子!

那天课间,班里的胖子欺负他,他忍无可忍和胖子打了一架。明明不是胖子的对手,被打得鼻青脸肿,不过他没哭。这件事很快被班主任知道了。老师来调查这件事,胖子在那里恶人先告状,他却梗着脖子,仰着头一声不吭。打架,又拒不说明,这可惹恼了老师,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劈头盖脸地把打架的两个人一顿批评。老师临走撂下一句话,说要请家长。他眼睛眨了几下,嘴巴张了几张,最终没有说话。(动作描写能够更好地反映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最终没有说话”,这为后文老师请家长,他妈妈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老师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老师以为是你惹的事呢?”他淡淡地丢下一句:“架已经打了,有什么可说的!”

唉,话少人硬,是条汉子。但请家长怕是躲不过了。

下午,忽然变天了,早晨还晴空万里呢,这会儿却阴云密布。(插入环境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家长出场前的气氛,一方面烘托“他”的心情也因为老师请家长而变得忧郁。)我看同桌一直惴惴不安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课间,我们看见同桌的妈妈穿着没来得及换的环卫工人的半旧工作服,急匆匆地去老师的办公室了。同桌几次向办公室张望,反复搓着双手。(动作描写,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焦虑与担心。)无奈上课铃响了,我们不得不去上课。

一节课同桌都坐立不安的,这节课连我都觉得漫长。终于,下课铃声响了,我们也要放学了。同桌的妈妈也终于从办公室出来了。脸上的表情看不出什么,我担心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只见他妈妈来到他面前,用手摸摸他脸上的红肿,轻声问他:“还疼吗?”那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青筋突出,粗糙而笨重。(手部刻画,真实再现了常年辛勤劳作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这样一双手夺过了同桌手中的书包。“走,咱们回家。回家妈妈给你抹点药。”我们预料中的暴风骤雨最终没有落下,同桌的眼圈却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不解地问同桌:“挨打都不哭,受了委屈也不哭,你妈又没训你,你咋还哭了呢?”

半晌,他说了一句话:“我妈不容易,我不能再让她操心了。”丢下这句话,他开始大声读起书来。

我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汉子。

(注:加下划线的词句为修改过程中添加。)

【习作点评:这篇习作写同桌挨打受委屈都不流泪,却因为让妈妈担心操心而落泪,前后对比塑造了主人公话少但懂事的形象。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比较清楚,符合本次习作的“把经过写清楚”的目标。通过指导,小作者加入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让习作细节更生动,描写更细腻,更能打动人,较好地实现了“能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物内心”的习作目标。从初次习作到最终定稿,小作者的习作生长真的是可以看见的。】

猜你喜欢

记事意图同桌
《安徽记事》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记事中的“情节”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羡慕我同桌
记事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