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2022-12-29王明朋邱松玲

光明中医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气滞胃炎脾胃

王明朋 邱松玲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是临床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检出率、恶变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此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 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 (或) 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此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 可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 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CAG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疾病范畴[2], 其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不调、素体脾虚等多个方面,也可是多种病因互相夹杂所致。此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此病具有病程较久、反复发作、久病多虚等特点, 故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本虚主要以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为主。邪实重在气滞血瘀、湿热、肝郁等。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常常互为因果, 交错出现, 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始终。中医药在此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确切。本文特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内服治疗

1.1 中药辨证论治中药辨证治疗是历代医家针对CAG在理论和临床研究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也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慢性胃炎中药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将慢性胃炎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证型,针对不同证型分别给予推荐处方和加减应用。并认为CAG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多见,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以脾胃湿热证多见;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4]将此病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以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多见,并推荐相应的方剂及加减应用。周宜轩教授从阴阳立论辨治此病,重视脾胃肝肾,强调CAG以阴虚者多,以阳虚者少,而以阳虚为体现者,又多是阴阳两虚。结合脏腑及气血辨证,将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归属于阴虚范畴,将脾胃虚寒证、脾肾阳虚证归属于阴阳两虚范畴。由此分别确立“健脾化湿,清热益胃生津”“疏肝和胃泻热”“疏肝泻热理脾”“滋阴兼温补脾胃”“滋阴兼温补脾肾”等治疗大法[5]。奚肇宏等[6]运用益气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弱型青年CAG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3%)优于对照组(72.3%),P<0.01。陈向伟[7]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CAG患者49例,结果显示的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CAG,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黄远程等[8]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比岭南地区和全国范围的CAG常见证候类型,结果显示全国文献以实证居多,岭南地区文献以虚证居多;全国文献比岭南地区文献更多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岭南地区文献比全国文献更多见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病位证素分布方面,全国文献比岭南地区文献更多见胃、肝病位证素,岭南地区文献比全国文献更多见脾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分布方面,全国文献比岭南地区文献更多见阴虚、气滞证素,岭南地区文献比全国文献更多见气虚、湿证素。所以CAG的辨证论治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全面综合天、地、人等因素,才能达到辨证准确,疗效显著的目的。

1.2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具有口服方便、口感相对好、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故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级专家共识针对CAG治疗均推荐了十余种临床常用中成药物[3,4]。任玉青等[9]使用胃康安治疗CAG伴癌前病变患者110例,以胃复春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及HAMA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胃康安具有化浊解毒、调肝醒脾作用,可改善患者情志,消除不良情志对胃黏膜的损伤,改善CAG伴癌前病变,并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章欣等[10]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养胃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AG患者,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8%)高于对照组(76.3%),Hp阳性转阴率观察组(93.4%)高于对照组(7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养胃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Hp阳性转阴率。潘俊娣等[11]以常规三联抗Hp治疗+替普瑞酮治疗Hp阳性CAG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Hp阳性CAG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结果提示:观察组可显著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理学情况, 提高胃黏膜TFF2 mRNA表达水平 (P<0.05), 降低胃黏膜NF-κBmRNA表达水平 (P<0.05)。夏志勇等[12]使用香砂养胃丸联合益生菌治疗CAG患者40例,结果显示观察组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以及腺体数量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7%)明显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成药物虽然具有很多方便和优点,在临床使用中仍需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2 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在治疗CAG方面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等特点,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刺法、艾灸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耳穴压豆、推拿疗法、中药塌渍、热敷疗法、脐疗疗法等[13]。朱风彬[14]采用针灸治疗CAG患者60例,观察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11及IL-8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方面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0%)(P<0.05),提示相对于常规西医治疗CAG,针灸治疗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还能保护胃黏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伟等[15]应用芪莲舒痞膏穴位贴敷治疗CAG伴癌前病变的患者80例,选取胃复春片作为对照,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证候显效率(68.83%)、Hp转阴率(65.63%)明显优于对照组(43.59%、45.71%)(P<0.05),且经成本-效果分析(C/E)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案卫生经济学评价优于对照组,提示芪莲舒痞膏穴位贴敷治疗CAG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确切。王静敏等[16]采用穴位埋线治疗CAG脾胃虚弱型患者52例,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胃黏膜病变评分及IL-11、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综合治疗是指应用2种或多种有效的中医药疗法,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综合应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疗效显著。刘晏等[17]采用温脾散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理中复元方治疗脾虚痰瘀型CAG患者35例,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胃黏膜萎缩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可明显改善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胃窦大弯侧、胃体小弯侧萎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张临平[18]采用包括中药、针刺、穴位埋线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AG患者,结果显示研究组Hp根除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75.51%),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提示中医综合疗法有助于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炎性症状。陈佳伟[19]应用益胃汤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观察组1个月清除率、2个月根治率及3个月远期根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胃汤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肯定,可快速清除Hp,促进患者病情的稳定。曾庆婷等[20]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AG患者90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90.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70.0%)和单纯针刺背俞穴组(76.7%),P<0.05。李嘉萍等[21]采用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患者3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吴春燕[22]应用针灸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夹湿型CAG患者50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0%)明显优于对照组(62.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8.5±2.7)d、(17.2±1.4)d,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鲁玉玲[23]采用摩罗丹内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CAG患者34例,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总有效率及西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镜下病变征象及胃黏膜病理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胃脘隐痛、纳呆少食、食后脘闷、反酸烧心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

4 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成果颇多,是广大临床、科研专家研究的热点,结果证实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的中药治疗、中成药物治疗、中医外治疗法以及中医综合疗法,在提高患者临床疗效、Hp转阴、改善癌前病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仍有部分需要统一和完善的方面:①当前CAG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仍不统一、不够量化,下一步当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强和深入包括胃镜、病理组织学、血液学等检查在内的微观辨证方面的研究,以取得为广大学者所认可的辨证分型方法;②目前仍以单中心、样本量小的随机对照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够严谨,数据、结论可信度较差,今后应当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以取得更真实的数据;③关于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疗效起效机制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期为临床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多客观证据。

猜你喜欢

气滞胃炎脾胃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四问”慢性胃炎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