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2022-12-29黄永杰郭家燕

光明中医 2022年22期
关键词:痉挛性针法痉挛

黄永杰 郭家燕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通常起病急且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预后,在其发病的急性进展期及稳定恢复期患者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症状,而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也是此类患者临床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目前临床认为,引起患者卒中后痉挛的主要因素为肌张力显著增高,当患者的拮抗肌肉力量及牵张反射力出现亢进时,肢体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导致上肢功能协调异常,进而会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2]。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多会采用康复训练配合常规药物治疗,以此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上肢痉挛性瘫痪在中医隶属于“筋痹”范畴,其发病多与阴阳失调、荣卫不足等因素相关,针刺为其目前主要的中医诊疗方案。本研究主要探析对此类患者实施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6~73岁,均值(59.53±13.47)岁;卒中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5~72岁,均值(58.72±13.28)岁;卒中类型:脑梗死40例,脑出血1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脑卒中诊断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研究对比。本研究已获得惠东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所提出的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卒中后均存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4]所提出的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表现,即均存在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均存在《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中西医诊治》[5]中所提出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共济失调等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相关中医体征,均符合改良Ashworth上肢功能分级标准中三级1+级以上标准[6]。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治疗,对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抗痉挛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对存在异常者需进行对应治疗措施。康复训练:①首先需对患者上肢痉挛部位实施按摩,从远端至近端进行按摩,促进患者上肢血液循环,并降低其肌肉张力,同时可消除患者疲惫感;②嘱患者尽量活动肩胛骨,帮助患者完成上肢牵拉运动,训练其上肢屈肌肌肉,并协助完善滚筒训练等;③帮助患者完成上肢全范围内的关节活动;④协助患者坐立并保持抗痉挛体位完成上述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针法配合治疗:①取患者下极泉、内关、尺泽等穴位,以提插、平泻法进行刺入至上肢有触电感后留置内关穴毫针;②后取水沟穴以全方位旋转方法平泻刺入,以患者双目润湿为止;③取三阴交穴以旋转提插法平补刺入,至患者趾尖有触电感为止;④实施针刺治疗时需嘱患者主动活动肩胛骨及上肢,或多次进行自主呼吸训练、自我按摩等,若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则需施治人员辅助其完善肢体活动或按摩等。

1.4 观察指标疗效评估标准:以改良Ashworth上肢功能分级法为主要评估标准,以患者肌张力增加情况为主要评判依据,当患者上肢功能分级改善至1级以下,其上肢功能活动不再受限且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状为显效,当其分级改善至2级以下,且上肢功能活动度明显增加,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状为有效,若患者上肢功能分级仍在2级以上,上肢活动明显受限且出现其他并发症状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标准:此量表需令患者呈坐立状态下完成评估,共包括9个条目,均采用0~2分3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7]。中文版上肢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分标准:此量表共包括30个主要评估条目,均采用1~5分级法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其上肢功能越差[8]。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标准:此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两方面内容,共18个条目,采用1~6分级法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其综合功能越好[9]。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标准:此量表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好[1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上肢功能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DASH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上肢功能对比 (分,

2.3 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FCA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上肢功能对比 (分,

3 讨论

通常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脊柱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会受到一定损害,导致上肢肢体活动无法受到大脑有效控制而出现痉挛现象,肌张力受到一定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临床通过对其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以缓解肢体痉挛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引起痉挛的主要因素为血气瘀阻、经脉不畅所导致,通过对特定穴位实施针刺治疗可起到较为显著的通经活血之功效[11]。运动针法是指通过对此类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后,肢体经主动或被动运动可使得血气恢复正常的针刺疗法,此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疗效也较为确切[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运动针法联合康复治疗后,其上肢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上肢障碍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认为头部是机体内脏腑、经络汇聚之处,其诸多穴位均贯穿于机体内各脏器、气血,本研究中所用的运动针法取穴为下极泉、内关、尺泽、水沟、三阴交等,以上穴位均属阳经,自头部至脚部,可对全身范围内的阳气进行调节,经此针法施治后,患者血脉可得以显著疏通,通后则不痛,且运动针法以运动为主,患者经被动刺激后可主动运动,在充分调和经络气血同时也可有效改善其局部微循环系统,研究组患者经运动针法配合治疗后其综合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黄馨云等[13]研究结果近似,该研究表明,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且表示此疗法可有效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并促进其恢复,同时患者经二者联合治疗后其综合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临床价值较高,建议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痉挛性针法痉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