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28杨耀文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

杨耀文,杨 芳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落实《意见》要求,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2],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拥有重大时代意义。自《纲要》颁布以来,各大高校积极落实劳动教育总体部署,为大学生适量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合理布置劳动实践任务,“值日周”“义务劳动节”等活动因此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当下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仍有不足之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创新劳动在部分高校尚未蔚然成风,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躺平摸鱼”、消极怠工、好逸恶劳等负面思想。针对此类现象,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寻找劳动精神养料、强化劳动价值引领,使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更具有育人功能,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重要支撑。淠史杭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淠史杭灌溉工程的伟大劳动实践,具有舍利取义、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坚持科学等特点。因此,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及现实困境

劳动文化是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人民群众对劳动实践行为产生的看法、认知及理解。高校劳动文化建设要求在校园内涵育正确看待劳动价值、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敢于实现劳动创新等正向劳动风气。在情感上高校劳动文化建设致力于使受教育者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在理性上高校劳动文化建设要求受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指引,厘清劳动价值与意义,进而端正劳动目的、培养劳动能力。因此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等教化功能,能够助推大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3]。

(一)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劳动文化育人价值,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路径。

1.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以“劳动”为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现象与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思路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5](P147)可见劳动生产活动不仅仅创造消费产品,更“创造”人类本身、将自然世界“改造”为人类世界,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一步。马克思深刻地剖析劳动自身内涵与重要属性,并提出教育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并造就全面发展的人[6](P179),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一观念进一步发扬,诚如列宁所言:“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7](P37)重视劳动、积极接受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抵达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也越发迫切。基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8]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与时代性等特点,深入理解、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人心是长期性教育工程,为助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更好地被大学生吸收掌握,防止理论灌输停留于思想表层,应不断加强高校劳动文化建设。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以劳动教育任务、文化教育学原理为基本遵循,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特质与生活习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因此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走入大学生生活、成为指引大学生劳动实践的思想旗帜。

2.有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普适性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力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竞争合作机制优化完善又使行业之间壁垒被不断打破,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样具有迫切性。敬业观倡导公民“干一行,爱一行”,并以积极向上心态切实增强工作能力,不断钻研、不断开阔视野、不断补齐个人职业发展短板,使个人愈发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求。

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而存在兼具柔性与刚性,因此,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或宣讲,更应注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与风气熏陶。首先,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土壤和走向现实的场域。”[9]高校劳动文化建设过程中亦会为厚植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创造条件,例如高校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或组织劳动模范宣讲时,大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相信敬业观何以具有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弘扬者。

其次,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思想基础与创造良好舆论空间。舆论空间与思想环境之间存在较强互动性,良好舆论环境有助于端正群众思想态度,进而净化思想环境,而思想环境优化亦有助于构建良好舆论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使信息存量高速膨胀,多元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在高校舆论空间内仍存在不少学生吐槽劳动教育制度、不满班级劳动安排等。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热爱劳动蔚然成风,让正确的劳动言论、劳动态度充满舆论空间与思想环境。在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与思想环境内,价值观念将拥有更好群众基础且更具有引领力度,因此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第一,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助推大学生“以劳健体”。无论脑力劳动抑或体力劳动,大学生均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投入一定时间精力,特别是在《纲要》提出应以体力劳动教育为主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会鼓励大学生兼顾“劳心”与“劳力”,进而获得更多运动机会,不断提高身体素质。第二,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助推大学生“以劳增智”。理论源自实践,在实践检验下,理论将进一步内化于心,被个人更好地吸收利用。正因如此,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养成“实践意识”,为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与思维能力升级创造可能。即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使大学生依靠个人能力产出劳动成果同时,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所思、所悟,并主动以实践结果与实践需求为导向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第三,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以劳塑美”。审美具有较强主观色彩,个人对美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自身思维模式与价值理念。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将涵育校园劳动氛围,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擅长劳动蔚然成风,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也将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进而助推大学生相信美由劳动创造、劳动者最美丽。第五,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以劳强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强大必然基于先进的劳动思想与态度。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锻炼、增强个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以劳动实践成果为导向优化学习计划,在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前提下“有的放矢”。最后,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亦能使大学生养成不怕辛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等优良劳动品质。综上所述,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补齐“劳动精神之钙”,进而助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技”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理应助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深入人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然而,当下高校劳动文化引领作用不够强大,育人价值也尚未充分实现。综合而言,是因为当下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存在素材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等现实困境。

首先,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素材不够丰富,不利于强化高校劳动文化引领作用。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实质上便是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开展劳动文化活动,进而以劳动文化教育人、涵养人。受教育者个人需求往往具有多样性,因此,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应积累丰富文化素材,在内容上做到“百花齐放”。目前,部分高校未能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发掘典型案例,以至于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素材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多元化思想特点,所以高校劳动文化引领作用相对不够理想。

其次,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不利于高校劳动文化育人价值实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缺乏内容创新,特别是在劳动文化氛围方面千篇一律、“千校一律”,未能依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彰显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亦缺乏品牌效应。打造“精品项目”是推动高校劳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素材不丰富、内容创新不足等制约因素作用下,目前高校劳动文化活动“品牌化程度”不足,导致高校劳动文化育人价值未能有效实现。

淠史杭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皖西地区劳动人民顽强奋斗,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在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淠史杭精神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素材、突出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特色。因此,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是助推劳动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

二、淠史杭精神的劳动文化内涵

1950年由于气候环境异常,加上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且上游地区蓄洪能力不足,淮河流域又一次爆发严重洪涝灾害,安徽、河南等地上千万人生活因此受到影响。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不仅要及时救灾,更要长远谋划,做好防灾工作,因此1951年毛主席正式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淮河治理的时代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重要性得到各地党委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六安地委书记杜维佑、专员赵子厚等安徽地区干部坚持以人民为核心,广泛召集专家、群众针对淠史杭工程建设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展开充分探讨与研究,并最终决定修建淠史杭工程。淠史杭精神诞生于党领导劳动人民建设淠史杭工程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淠史杭工程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坚持科学,充分彰显皖西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淠史杭精神也因此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文化内涵。

(一)舍利取义,甘于奉献

“利”与“义”贯穿于劳动实践全过程,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义也常常在具体劳动实践中发生一定冲突,舍个人小利取社会大义、甘于为集体主义事业奉献是优良劳动品质,有利于个人更加端正劳动目的、进一步打开劳动实践格局,在思想上为完成崇高劳动建设事业创造必要前提。舍利取义、甘于奉献同样是淠史杭精神最鲜明的文化特质之一。淠史杭工程于1958年正式开工,直到14年后才基本完成工程任务,工程难度大、建设时间长、投入资金多是淠史杭工程重要特点。今天淠史杭工程灌溉面积仅有40%在六安市境内,然而为建造淠史杭工程上游水库,据测算仅金寨、霍山两县区便有超过30万亩耕地被淹没。规划出台后数十万本地居民表示全力支持、毫无怨言,根据组织安排毅然背井离乡,把不舍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集体。由于时间紧张、物资不足等原因,在龙河口水库施工时组织上无法及时建设工地宿舍,不少民工“居无定所”,得知消息后,龙河口水库建设工地附近群众主动规划并腾出1800多间自家房屋供民工们居住,并且在淠史杭工程建成之后依然没有向国家索取任何物质补偿或经济报酬[10]。

(二)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个人劳动智慧、劳动能力及劳动产出等均具有明显局限性,一方面,个人需要集体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意志、发掘劳动潜力;另一方面,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彼此合作、相互扶持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个人劳动能力得以汇聚成集体力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造物质世界与实现劳动目标。淠史杭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在1959年杭埠河附近地段施工时,由于天气突变、骤降暴雨,杭埠河水位陡然上升,现场施工难度不断加大、施工形势日益严峻。为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与淠史杭建设工程不会中断,在党的广泛动员与坚强领导下,舒城县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前后集结近八万民工与恶劣天气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实现“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英雄壮举。滁河干渠地理位置关键、地势情况非常复杂,传说自东汉时期便有大将带领民众尝试“劈山切岭、打通水路”,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1965年淠史杭建设工程任务逐渐吃紧,为尽快打通滁河干渠,来自皖西等地区的14万民工聚集到滁河干渠附近展开“会战”,不到9个月时间便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顺利实现滁河干渠的全域贯通[11]。

(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受历史环境、地理区位、物质基础等因素影响,劳动规模、劳动计划、劳动方式总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约。因此无论对个人抑或是集体而言,唯有艰苦奋斗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打破外在不利因素限制,也唯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方能从无到有开启伟大建设、完成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状况相对紧张,特别是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在难以得到外地援助的背景下,皖西人民群众下定决心要“白手起家”、自力更生。面对工业基础薄弱、水利建设经验不足、物资匮乏、技术水平较差等种种困难,淠史杭工程广大建设者“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劳动人民创造性智慧,刻苦钻研提高工程建设效率,顽强拼搏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历时14年“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最终圆满完成淠史杭工程建设目标[12]。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淠史杭工程建设第一、二个工期,各地区群众便自行筹集大量物资,其中建筑用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毛竹12万多根,圆竹65万公斤,旧钢铁437吨[13]。

(四)坚持科学,敢于创造

劳动目的在于创造社会福祉、助推个人全面发展,因此劳动不能简单等于蛮干、硬干,劳动实践需要劳动智慧加持。为确保劳动效率合理提高、劳动成果高质量产出,劳动人民必然需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不断调整劳动方法、不断突破原有劳动生产模式桎梏。坚持科学,敢于创造是淠史杭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在淠史杭工程建设时,广大劳动群众“遭遇”比岩石更难加工处理的黄礓土。由于质地特殊,在天晴时黄礓土缺乏水分滋润,因此非常干燥且坚硬。然而一旦遇到雨水天气,黄礓土又将变回潮湿粘黏状态,当时群众常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来描述黄礓土的“顽劣不化”[14]。在樊通桥附近地段施工时,由于炸药匮乏与爆破条件限制,黄礓土带来的难题又一次摆在淠史杭工程建设者们面前。但很快施工队便在刘美三带领下积极研究、大胆创新,成功创造出应对黄礓土的“深挖陡坡劈土法”,使用“深挖陡坡劈土法”仅需准备木桩、铁箍、铁锹等基础建设装备,但劳动效率却可以提高10倍以上[15],在淠史杭建设工程之后,“深挖陡坡劈土法”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认可与运用。

三、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因为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并非简单地要求大学生从事体力劳动,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所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必须以“教育”为导向。淠史杭精神源自皖西地区劳动人民伟大建设实践,蕴含着丰富劳动文化内涵,是高校劳动育人的生动教材。当下应将淠史杭精神中劳动文化内涵进一步提炼、升华、突出,使淠史杭精神更具有劳动教育价值,并通过多种手段助推淠史杭精神更加深入地融入高校劳动文化体系建设。

(一)深化淠史杭精神,更加突出劳动价值内涵

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实质上便是构造劳动文化育人环境,因此,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前提在于:使淠史杭精神拥有更加鲜明的劳育文化价值。淠史杭精神诞生于淠史杭建设工程劳动实践,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劳动精神财富,然而由于年代相对久远,淠史杭精神与当今社会生活实践已产生一定距离。现阶段淠史杭精神传播过程中,同样存在劳动精神不够突出、劳动价值不够鲜明等特点。因此一方面应坚持先进理论引领,另一方面应给予研究者更多支持,进而助推深化淠史杭精神,更加突出劳动价值内涵。

1.深化淠史杭精神需要先进理论引领

深化淠史杭精神,突出劳动价值内涵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敬业价值观为切入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的关键一步,也是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应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更加深刻地诠释淠史杭精神及淠史杭灌溉工程建设故事,进而阐释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如何辩证统一、个人如何通过劳动树立远大目标、实现美好生活等。应尝试更加突出淠史杭精神“敬业”元素,社会与时代发展让职业选择具有多元性,不少大学生逐渐对职业缺乏敬畏之心,深化淠史杭精神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更加着力于阐述淠史杭灌溉工程建设者何以热爱劳动、何以热爱劳动岗位。

2.深化淠史杭精神需要现实制度保障

深化淠史杭精神,突出劳动价值内涵既需要先进理论引领,又需要现实制度保障。赋予淠史杭精神时代意义、深化淠史杭精神劳动内涵、提炼淠史杭精神劳动价值内涵需要依靠理论工作者系统性刻苦钻研。应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针对深化淠史杭精神的优秀理论研究作品进行公开表彰等。可以设立深化淠史杭精神基金专项,组织高校教师、高校宣传工作者、淠史杭工程建设劳动模范等共同开展淠史杭精神学术研究,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系统地阐述淠史杭精神时代内涵与劳动文化价值。

(二)弘扬淠史杭精神,助推劳动文化氛围构建

在手段上,高校劳动文化建设既需要显性劳动文化灌输,又需要隐性劳动文化熏陶。显性劳动文化灌输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实践,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思想上接受系统性、完整性劳动文化输入;隐性劳动文化熏陶则是通过相对而言更加“间接且内隐”的劳动文化活动,打造“无形的”大学生劳动精神课堂,最终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的高校劳动文化氛围。因此,为弘扬淠史杭精神、构建劳动文化氛围,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及高校劳动主题实践。

1.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进教育计划、进教学课堂、进宣传讲座”。淠史杭精神“劳动色彩”浓厚,是中国精神杰出代表,弘扬淠史杭精神与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具有耦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之前,对本校学生思想特征、知识背景、学习规划、兴趣爱好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化评估,进而制定教学计划。教育工作者在淠史杭精神教学过程及教学实践结束后也要及时总结、反思,一方面,可以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即教育工作者之间针对彼此课件相互批评、相互建议;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授课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指导学术论文等,并对此进行评估。高校应更充分依靠劳动模范群体,可以尝试将淠史杭工程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请进高校”,例如可以划拨资金专门聘请淠史杭工程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组建宣讲团,定期为大学生举办淠史杭精神宣传讲座,让大学生距离淠史杭建设工程、淠史杭建设精神更近等。

2.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的“外在柔性约束”,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劳动文化建设主要任务之一。目前不少高校都高度重视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例如有计划地开展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竞赛等。淠史杭工程及淠史杭精神相关著作不仅包含淠史杭灌溉工程影像资料呈现,如《人间奇迹淠史杭 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选(1962—2012)》等,亦包含《胜天歌 淠史杭报告文学集》《锦绣淠史杭》等文学、历史学研究。阅读淠史杭工程及淠史杭精神相关经典著作有利于带领大学生回顾淠史杭工程建设历史,更加直接地为大学生带来思想洗礼与震撼。因此可以购置一批淠史杭精神相关经典著作,并推动淠史杭精神相关经典著作融入“读书节”等校园阅读活动。高校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舆论宣传阵地,以刘美三、赵子厚等人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为基础,打磨宣讲内容、打造学生宣讲团队,进一步讲好淠史杭工程建设故事、进一步发挥淠史杭精神价值引领功能。

3.应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主题实践

淠史杭精神源自劳动实践,弘扬淠史杭精神有利于助推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淠史杭精神中劳动文化内涵亦更加鲜明亮眼。皖西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组织教师带领大学生前往淠史杭灌溉区、淠史杭工程展览纪念馆等,并视情况展开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淠史杭工程建设难度之巨大、淠史杭工程建设成果之丰厚,进而助推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淠史杭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劳动人民最伟大、勤劳奋斗最光荣。其他地区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线上采访淠史杭工程建设者或其同事、后代,将采访记录稿、视频、音频等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在期刊、会议、电视台等平台公开展览宣传。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学习影音剪辑技术并付诸实践,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平台等网络媒体,将淠史杭工程建设故事与淠史杭精神内涵以宣传短片等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可以在获得原作者授权或同意前提下,鼓励大学生制作有声书籍、主题宣传片等。

四、结语

伴随物质财富积累与生产力不断发展升级,群众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以劳动教育助推公民强化劳动意识、锻炼劳动素养得到广泛重视与认可。劳动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劳动育人必要路径之一,高校劳动文化建设坚持助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深入人心、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能够有力矫正有关劳动的消极舆论与错误思潮,使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技”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淠史杭精神源自淠史杭工程伟大建设实践,在劳动义利观上坚持舍利取义、甘于奉献,在劳动过程中诠释“齐心协力”与“自力更生”辩证统一。与此同时,淠史杭精神充分体现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高校劳动文化特征不谋而合、是高校劳动文化建设重要养分。未来应以深化淠史杭精神为前提、以传承淠史杭精神为思路、以弘扬淠史杭精神为中心助推淠史杭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