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及其实践路径

2022-12-28张翠翠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和国家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张翠翠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与人民形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也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回顾百年历程,党总结出“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鲜明阐释了党的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百年大党巨大的政治优势,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

一、“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形成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是党在百年奋斗的实践中继承并发展、发展并深化而来的。尽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不同,但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根源。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决定在全国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保护劳工权益。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从失败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保障农民利益,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根据地形成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的环境。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对好日子最淳朴的想象就是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恰好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成千上万的民众推着独轮小车支援淮海战役就是对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生动解说以及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深刻诠释。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在革命和实践的过程中,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党的生命力所在,由此形成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群众路线。最终,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人民迫切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意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全国解放区继续分批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土地,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真正获得了翻身解放。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场伟大变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是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仍初步得到满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的健康问题,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形成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懈探索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踏上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聚焦改善人民生活和加速发展生产力问题,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时期,几代领导人继承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将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标准定位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则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党坚守人民立场最重要的实践是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和探索中,党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P153)。至此,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愈加清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时刻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生动表达,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方向指引。这一时期,党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问题,如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采取直接的举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而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绊脚石,为此,中国共产党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形成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3](P47-48)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表明“人民至上”已经成为新时代全党重要的价值遵循和实践导向。在这一阶段,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

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展现出新的现实意义:从党的指导思想角度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从党执政的角度看,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从党和国家事业的角度看,是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力量之源;从实践角度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许的现实需要。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三大理论成果,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P1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而唯物史观奠定了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信条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取得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更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是党今后一切具体实际工作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导向,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要求。

(二)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4](P15-16)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一百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揭示百年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5]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认识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永不脱离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造福于民,谋福于民,我们党就会拥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根基。

(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坚持人民至上”是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根本在于党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6]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此,必须厚植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人民群众的拼搏进取精神,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鼓励人民群众进行开创性探索,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凝聚人民磅礴伟力。

(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正确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民追求的是对生活质量要求更好、更高的美好生活。社会矛盾的变化要求党和国家在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满足民心所需所盼,让社会建设发展不仅有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有人民至上的温度。这一变化决定了党和国家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并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实践中。新征程上,党和国家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中国共产党要驰而不息抓好民生改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三、“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实践路径

“坚持人民至上”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已被充分证明是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还要不断探索其新的实践路径。

(一)健全党的领导机制,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把被压迫、被奴役的中国人民和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带上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健全党的领导机制,既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又要不断完善党已有的领导制度;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群众工作、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的本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我们党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八个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热情,形成全民的力量,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群众工作的工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也是相信和依靠群众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过程中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无论是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等,都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采取的战略措施。党的百年历史昭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引领全党制定、执行一切决策的根本路线。

新时代新阶段,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和环境都会与第一个百年存在差异,所以践行群众路线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第一,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感受群众诉求的迫切性,真正做到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第二,拓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性,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确保及时、准确的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需求,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率。第三,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职责,把民生问题置于重要地位,致力于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力重千钧。党的百年历史也深刻诠释了只有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全体中国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建立伟大功业。站稳人民立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才能找到方向;领导干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党员、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的肯定,赢得民心。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解民忧。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4](P28)人民满意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征程上,要把人民满意、人民生活得到真正改善、权益得到真正保障作为检验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干一番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实事,解决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难事,化解人民群众愁心事、烦心事,创造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的业绩。

(四)建立健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在新征程上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至今日,拥有充分的物质文化基础条件下,共同富裕也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一,加强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2020年底,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党中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明确提出2035和2050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21年6月,党中央选取浙江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示范。综上,可以说当前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顶层设计已经十分明确,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更加细致的实施方案。第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提升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相对弱势的群体要有侧重。第三,建立健全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最坚实的支撑,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保证持续的做大做强“蛋糕”,同时,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把“蛋糕”分配好。第四,推进教育扶贫。“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能够增加人口的发展能力,阻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针对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平等现象,政府需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大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共享。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也将是党和国家在新征程中继续取得胜利的保障。面向未来,永葆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将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猜你喜欢

党和国家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