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语·诗人·诗魂
——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

2022-12-27安徽汪慧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橘子洲攀登者雪峰

安徽 汪慧珍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该单元的自读课文,与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雪莱的《致云雀》一起,共同组成第2课。这一组诗歌包含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不仅各有艺术特色,还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现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浅析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于现代诗歌鉴赏的适用性,以达成本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一、赏析修辞,感知寻常修辞的强烈效果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能使诗歌语言传递生动、鲜活的感受,达到陌生化的审美价值。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中,尤其是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修辞手法,并不一味追求陌生化表达,而是借用寻常事物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更真实、更丰富的感受。在鉴赏《峨日朵雪峰之侧》时,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一句中,“彷徨许久”为“太阳”的定语,“决然跃入”为“太阳”的谓语,“太阳”本无所谓“彷徨”和“决然”,这里却写出了一正一反看似矛盾的心理状态。因此可断定,这里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太阳”人格化,赋予“太阳”以“彷徨”和“决然”这两种前后矛盾的心理状态,恰是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心理于“太阳”上的映射。“我小心地探出前额”中,由“小心地”可见“我”的谨小慎微:在“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之前,“我”不曾四处张望,唯有“征服”之时,才敢放眼望去。而“太阳”在“我”未曾放眼时,或许一直“彷徨”;而在“我”“征服”后“小心”观望时,才发现它“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许久”不只是“太阳”“彷徨”之“许久”,更是“我”“征服”峨日朵雪峰的“高度”之“许久”。“许久”背后,或有难以消散的彷徨、难以克服的艰难、难以预料的危险,但这一切,“我”都用勇敢和坚毅“征服”了。因此,才会有“决然”的魄力与畅快。“引力无穷”可见“我”“征服”的“高度”之高,“山海”可见“我”的可视区域之广,“决然跃入”此等深而广的境界的“太阳”恰是“征服”了“高度”的“我”的写照。

在“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使不能身临其境的读者,也能调动自身的视听经验去猜测、感知何为“嚣鸣”,继而为此景所震撼,对攀登者产生敬畏之感。在文学作品中,以声喻声的写法颇为常见,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亦如本课另一首自读诗《致云雀》。生长于和平年代的读者,虽不曾亲耳听过“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但一定于影视作品中体验过。将这种体验,融以视觉的“棕色深渊”及动态的“自上而下”,便可想象出“石砾不时滑坡”时的“一派嚣鸣”景象。“石砾”“滑坡”的声势浩大、不止不息有如李白笔下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于此等惊险环境之下,“我”的形象之勇毅、精神之坚卓,便更易触动读者。

高中生在阅读诗歌时已能够轻松发现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前布置诗歌批注和诗歌评论等作业,以供课上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自由、精细、深入、多元地鉴赏现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享不同的鉴赏成果。

二、琢磨炼字,体味只言片语的无限意蕴

炼字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常用方法,也是考查诗歌鉴赏的常见考点。作者常根据内容、意境、情感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在现代诗歌中亦可通过炼字来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便有几处炼字值得仔细品味。

在开篇“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征服”之前的时间副词“此刻”和程度副词“仅能”在本句乃至本首诗中都至关重要。“此刻”之前有过去,“此刻”之后有将来,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以“此刻”定格,或有言外之意:之前尚未“征服”此种“高度”,之后还会“征服”更高的“高度”。这时的“我”,或许有失落,但更多是满足与自信:“此刻”尽管仍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尚未到达峨日朵雪峰之“巅”,但“此刻”之后的某一刻,定会到达顶峰。“仅能”亦是“此刻”之“仅能”,而非“此刻”之后,在下一刻,在之后的每一刻,“我”都将征服新的“高度”。作者于“此刻”中蕴含着对“下一刻”的期待与信心,于“仅能”中保持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这样清醒的客观评判与不卑不亢、信念坚定的攀登态度,于“此刻”“仅能”两词中可见一斑。

炼字最常见于动词。此时学生已学习过本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鉴赏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击”“翔”二字。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一句中“揳”字的鉴赏则相对顺利。“揳”字的力度比“按”“插”等字更大,甚至需要外力的帮助方能“揳入”。可以想象,“我”在攀爬之时,手脚并用,努力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石尖和石缝。手指“揳入”势必会因摩擦、损伤而渗出血滴,这与下一句“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相呼应。锈蚀的、粗粝的、陡峭的岩壁对手脚的磨砺如此严重,但这样的遍体鳞伤却不足以让“我”痛苦,而是让“我”因“征服”而“快慰”。罅隙之深、雪峰之险,正是“征服”的对象,“我”的攀登之难、精神之坚便得以于“揳入”中体现,借“揳入”而“征服”后所见的壮丽景观才更是“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高中生在阅读现代诗歌时不宜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读诗之时,不宜求快,而宜求精。很多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此一字而意境全出。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关键字词,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

三、对比阅读,体会诗歌主旨的丰富内涵

本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在鉴赏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赏析,体会不同作品中不同抒情主人公的青春姿态,吟咏不同作者讴歌的、不同人物形象身上体现的不同的青春内涵。学习本诗时,可将其与《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两首诗歌组成群文阅读,探究“橘子洲头”的“头”、“地球边上”的“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三个不同的方位名词背后不同的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所体现的不同的诗歌主旨、精神内涵。

独自站立于寒秋时节的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看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景象,故而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之问。“橘子洲头”是作者的观景台,因立于其“头”,故而视野开阔,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湘江滚滚北流、群山连绵不绝、树林层层叠叠、船只竞相乘风破浪、苍鹰搏击长空、游鱼“往来翕忽”……如此景象与后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相呼应。作者“携来百侣曾游”,此时的“橘子洲头”,“百侣”离去,唯其“独立”,时间从昔到今,空间依然是“橘子洲头”,情感依然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见,昂扬的青春激情、奋发的青春姿态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未因革命的挫折而消弭。“橘子洲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们不变的、不老的青春的见证。

站在日本海岸幻想着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郭沫若,唱出了一曲新时期的力量赞歌。正是由于“立在地球边上”,作者仿佛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看到“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描绘了一幅“洪涛”滚滚的壮丽景象。年轻的郭沫若就在这时代洪流、思想的风暴之下,满怀爱国、奋进热情,讴歌青春力量,赞颂创新精神。青春之力,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它可以“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让青春之人类,创造出青春之社会、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宇宙、青春之地球。由想象的怒云巨浪到社会的巨大变革,短短几句诗歌便将其呈现。地球本无“边”,作者想象“立在地球边上”,灵活建构时空景象,虚实相衬,耐人寻味。

在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读者读到的是一位攀登者在攀登到“雪峰之侧”时看到的景象和当时的心理活动。古往今来,攀登者以攀上高山之巅为傲,而此刻的攀登者却仅在雪峰“之侧”。“侧”字中有着准确的自我认知,有着自洽的不卑不亢,又有着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哪怕只有一只蜘蛛为伴。即便是到达雪峰“之侧”,依然需要付出无数艰辛、承受无数痛苦,依然需要谨小慎微、脚踏实地,依然能够获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看到雪峰无限壮观的景色。青春不止有昂扬向上的凌云壮志,不止有激情澎湃的高歌猛进;青春亦有直面痛苦、无惧风雨的隐忍与反抗,有摈弃了狂妄与热烈的谦卑与踏实,有默享当下与相信未来的信念。作者的青春是悲与喜、苦与乐的交织,正像“无限风光在险峰”,因历“险”而得“无限风光”,因在“侧”之生命体验,而成就诗歌创作之“昌耀体”。

四、知人论世,涵咏勇毅坚卓的攀登精神

知人论世,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常见方法。其实,要想真正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每种文体的阅读鉴赏都离不开知人论世。《毛诗序》中就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论述。在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时,也应查阅、利用作者资料和对作品的评论,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际和创作经历,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昌耀,1936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4岁参军,随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后负伤回国。20岁时赴青海工作,后长期颠沛劳动于青海农场,1979年复出至青海作协工作。坎坷不平的命运,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正值青春年华的昌耀并未选择霞光万丈、不断跃升、愈发光亮的朝阳意象,而是选择了“彷徨许久”“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落日。这或许是因为曾经豪情万丈的作者在此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热爱生活的有志青年于芳华岁月被生活辜负。诗中的攀登者亦有作者的影子,他“仅能征服”“雪峰之侧”,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伍,但这只是“此刻”的“高度”,在下一刻会有更高的高度;他“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即便没有,他也可“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那些“揳入巨石的罅隙”的“指关节”和“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的“血滴”是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承受的苦痛,亦是作者在与生活和命运抗争过程中所做的“攀登”努力。

昌耀是一位时代的攀登者、命运的征服者。他顺应时代,响应号召,做出许多足以照亮生命的成绩;他抗争命运,消解苦难,挣得生而为人的尊严与灵魂。攀登者的不屈、无畏、柔韧、刚毅,是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体会,又是每一个人行走于世应有的精神行囊。

以上“四步”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诗歌鉴赏依然是一道难题。如何读懂诗歌,是高中生诗歌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序、有效地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与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新入选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首短诗,在第2课的四首诗歌里最不起眼,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师生忽略。在第一单元教学中,多是与另外三首诗一起求同:鉴赏所选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不妨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悉心阅读,精深鉴赏,亦可由此组织并带动对其他三首诗歌的学习。

[注]本文系安徽省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1+X”诗歌群文阅读策略研究》(编号HBJK202030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橘子洲攀登者雪峰
高山雪峰历险记 第5章 险里逃生
The blind climber 盲人攀登者
张志
雪山上的攀登者
要退休了
无人机告白
橘子洲头桃花飘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
橘子洲头(组章)
落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