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花令”式名篇名句默写题复习策略

2022-12-27河北贾贤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名篇名句示例

河北 贾贤珍

2021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名篇名句默写题与之前的高考题相比有一个变化:第(3)小题不再是就具体篇目设置情境,而是给出一个意象词语,要求写出包含这个意象的诗句。

(2021年新高考Ⅰ卷)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新高考Ⅱ卷)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这种命题方式有点儿像《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给出一个意象词,然后答出含有该意象的诗句。试题的这一变化,使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篇目,而是变得具有开放性;答案也不再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向课外阅读拓展。这种形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使课外阅读丰富的学生一展身手。这就提醒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课内名句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课外名句的积累。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促进作用。

事实上,2021年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中的这两道小题,由于题干所给的意象“三秦”“落木”较为少见,符合这两道小题要求的课内篇目极少。符合新高考Ⅰ卷的,课内只有“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符合新高考Ⅱ卷的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虽然课文《说“木叶”》中有与“落木”有关的诗句,但是很少会有学生去关注并记忆。这样的命题变化,使试题的难度随之提升。笔者试提出以下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一、依托教材,归类意象

中学语文教材里,古代诗歌选文中涉及的意象非常丰富,我们要充分依托教材,整理归纳诗歌中的意象类别,以及含有某个意象的诗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背诵和积累。

(一)依托教材选文,归类意象

1.按诗歌题材归类

山水田园诗: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犬吠、南亩、渔歌、五柳、明月等。

边塞征战诗: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戍卒、单于、将帅、胡人等。

咏物言志诗:松、竹、梅、兰、菊、荷花、杨柳、莺、鹰、杜鹃、鹧鸪等。

咏史怀古诗:赤壁、乌衣巷、乌江亭、华清宫、铜雀台、阿房宫等。

送别怀人诗:柳、水、月、酒、长亭、短亭、南浦、灞桥、阳关等。

羁旅思乡诗:月、井、猿、秋风、杜鹃、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流水等。

闺怨诗:翠楼、碧纱、夜雨、残梦、红袖、春风杨柳、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2.按意象物的属性归类

草木花卉:松、竹、梅、兰、菊、莲、荷、杨柳、梧桐、芭蕉、丁香、红藕、连理枝等。

飞禽走兽:牛、马、猿、鹰、燕、莺、鹤、雀、鹊、乌、杜鹃、黄鹂、鹧鸪、鸿雁等。

四季物候:雾、霜、春水、夏花、秋月、冬雪、暮霭、残月等。

器物、建筑:戍楼、刁斗、吴钩、角弓、金鼓、羽书、疏篱、柴扉等。

典故类:商女、廉颇、谢家、秦晋、杜康、请缨、青鸟、精卫、婵娟、烂柯人、献芹(美芹之献)等。

(二)依托教材选文,归类句子

1.含有“雁”的句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含有“梧桐”的句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3.含有“菊花”的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含有“月”的句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王昌龄《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编制试题,训练考查

教师可以仿照高考试题形式,编制试题来训练学生,如:

1.“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于居家屋内或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微课是依据教学和学习理论,以短小精致的学科教学视频为载体,以单一知识点为内容、能应用于多种学习方式的,易于传播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诸多优点,时间短、内容精、主题明确、易传播、反馈性强等[2],获得了教育界的极大肯定与推广。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材料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3]。然而,就目前材料实验教学现状来说,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2.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心伤。古诗文中作者常借“猿”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落花”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②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4.“羌笛”是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唐代边塞诗中常用以表现征夫思乡的怆然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5.扬州,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有人说,扬州是一个活在古诗词中的城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含有“扬州”二字的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6.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的特点,与人的悲愁相似,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如“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作者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8.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上古时秋季丰收祭祀演变而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晒秋、赏菊、簪菊、放风筝、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描写重阳节习俗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9.古代歌女演唱的歌曲,大多是以哀怨、孤独、漂泊等为主题的商调,旋律低缓悲哀,因此,歌女也被称作“商女”。古诗词中出现“商女”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

(示例: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0.古代常以“汗青”代指书籍史册,在古代诗歌中也有使用“汗青”一词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如“酒”“水”“月”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含义不尽相同。为了使考查更加具体,不妨在题干中增加一些限制,如:

1.“月亮”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它的阴晴圆缺常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2.圆月寄予人们团圆、圆满的期许,缺月让人们联想到离别、遗憾,而西楼月、西窗月又引发人们彻夜难眠的等待和思念,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②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③可怜无人夜不晓 起视西窗月华皎)

3.“酒”是诗词中的常客,有时用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气概,如“________,________”;有时又是思乡的情感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4.文人面对“水”都会有所感触,或寄托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或寄托着绵绵不绝的愁苦哀怨,如“________,________”;或寄托着温柔多情的爱慕,如“________,________”。

(示例: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三、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名篇名句默写题的这一命题变化,意味着名篇名句默写题的备考需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背诵课内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课外读物。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复习资料,把练习题、模拟题、周考、月考或者期中、期末考试题中的意象和包含某一意象的句子积累起来。其次,适当阅读课外书籍,收集整理课外诗歌中的意象、重点句。最后,还可以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含有某一意象的句子,在课堂分享。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负责一到两个意象,不重复不冲突,然后由组长汇总,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在课上朗读交流。这些备考方式,既为高考名篇名句默写题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拓展了学生古代诗歌阅读的视野,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名篇名句示例
白描画禽鸟(九)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中庸》名句节选
“囫囵吞枣”讲名篇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